澹宕璨然

联合创作 · 2023-10-05 18:12

沈曾植(1850-1922),字子培,号乙盒,晚号寐叟,浙江嘉兴人。清光绪六年(1880)进士,供职刑部,先任贵州司主事,后转为江苏司郎中,迁任总理衙门章京,外简江西广信府知府,继调任南昌府知府,后擢为安徽布政使,终学部尚书。他的一生经历了戊戌变法、洋务运动、张勋复辟、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等一系列历史事件,见证了中国近现代动荡的大变革。就是这样一位前清遗老,也是一个会写字的学人。他的学思活动庞大精深,且“生平论学,不欲蹈袭前人片辞只字,神理恢张,最多达识,每于蚕丛鸟道中,辟前人屐齿未经之境。及其沟通达道,则又契若肝胆。六十以后,益神乎通明,得乎悬解”(王蘧常语)。他的这种宏通,横跨在史学、地学、律学、佛学、诗学等各领域间,更重要的是有创见地响应着他那个时代。能做到这些,与他一生博览群书、敏学思辨有关。

幸运的是,浙江省博物馆收藏沈曾植旧藏书籍、碑帖甚...

沈曾植(1850-1922),字子培,号乙盒,晚号寐叟,浙江嘉兴人。清光绪六年(1880)进士,供职刑部,先任贵州司主事,后转为江苏司郎中,迁任总理衙门章京,外简江西广信府知府,继调任南昌府知府,后擢为安徽布政使,终学部尚书。他的一生经历了戊戌变法、洋务运动、张勋复辟、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等一系列历史事件,见证了中国近现代动荡的大变革。就是这样一位前清遗老,也是一个会写字的学人。他的学思活动庞大精深,且“生平论学,不欲蹈袭前人片辞只字,神理恢张,最多达识,每于蚕丛鸟道中,辟前人屐齿未经之境。及其沟通达道,则又契若肝胆。六十以后,益神乎通明,得乎悬解”(王蘧常语)。他的这种宏通,横跨在史学、地学、律学、佛学、诗学等各领域间,更重要的是有创见地响应着他那个时代。能做到这些,与他一生博览群书、敏学思辨有关。

幸运的是,浙江省博物馆收藏沈曾植旧藏书籍、碑帖甚夥。他的学术心得,以收藏题跋、随笔签识、逐条批注等方式记录在一册一册的书中,作为他阅读、校勘、考订重要方式。这些或朱或墨的蝇头小字凌乱散漫,看似未成系统,然细细品读,从一开始的晦涩,反复咀嚼,到渐入佳境,常给人豁然开朗的棒喝之感。同时,也映照出我们后学的浅见狭识。沈曾植给了我们读书的门径,也给了我们了解他学术思想的研究钥匙。

我们对沈曾植的旧藏进行了初步分类,此次整理主要集中在他的古籍与碑帖两个方面,尝试探求他的藏书面貌和书学观点。古籍上,首批遴选了沈曾植旧藏书籍中版本较善、批校题跋较多,能反映沈氏研学特色的善本书十种(包括一种元刻本、三种稿本及一种木活字印本等),并撰写了详尽的书志。按照古籍书志的一般要求,分别按标题、册数、尺寸、行格版式、封面、内容、原书序跋、后人批校题跋、钤印、按语、书影等项目进行逐一撰写。目录排列顺序依据该书的版本先后进行。著录之时,版本主要依据原书加以规范,辅以参考沈曾植之子沈颎所编《海日楼藏书目》。该书需要加以阐释考证的地方,则以“按语”述之。

书法上,遴选了他所收藏的十六种《六朝墓志》影印本、十四种《兰亭序》、二种《圣教序》及五种其他刻帖四个大类,并对应校参补充了钱仲联辑《海日楼札丛·海日楼题跋》。除了拓本的基础性介绍之外,重点摘抄出沈曾植的批注,并结合书法史做了一些带有阐释的按语,试图联系沈曾植的个人书法,寻其知践合一的思想源头。

在十种沈曾植旧藏书籍中,除了《平生壮观》及沈曾植本人的两种稿本外,《海日楼藏书目》均见著录。而书中诸多跋文,现行的收录沈曾植题跋的书籍,主要有沈颎校录的《海日楼群书题跋》、钱仲联所辑的《海日楼札丛·海日楼题跋》,许全胜与柳岳梅整理的《海日楼书目题跋五种》,其中《宋元检验三录》和《乐府诗集》三则题跋已见著录,其余均未得见。另一方面,以往之收录,往往只侧重于一人,特别是沈氏之跋文。而从藏书研究本身来看,一书之中,收藏有源流,题跋有先后,各家之批校题跋,宜视为一个整体来对待研究。故此次整理,以一书为一对象,所有基础信息都尽量著录。如此,相信于辨章学术更有明晰之功效。

沈氏早年精帖学,得笔于包世臣,壮年嗜张裕钊,其后由帖入碑,融南北书派于一炉。其校碑,或补经史缺误,或述风格源流;其鉴帖;不惟看重旧拓,更重精拓。于《六朝墓志》诸跋中论行楷隶篆递变,得出“异体同势”“古今杂形”“南北会通”等独识;于帖部诸跋,辨别《兰亭》各本以及《阁帖》的源流,亦多创见。这种类似欧阳修《集古录跋尾》的范式,也是后世文人日常书写在晚清的延续。

此次整理时日虽短,择书选帖亦少,但已深感长期坚持整理沈曾植旧藏古籍碑帖之必要性。通过初步整理,我们能够看到其藏书特点是家传有序、学以致用,藏书以博识研究为主,以修身辅政为目的,非特为善本而置架。所以沈曾植藏书中批校题跋甚多,他于版本、音韵、训诂无所不通,以之为辅,学力精微之处,更是深达边疆與地、佛学道理。从其藏书,便可见沈曾植一生为政、学习用力之勤。沈曾植对书法风格在传承过程中的损失、变异则很有自觉意识,擅长帖与帖之间的优劣比较和相互联系,并对流派的划分与溯源有自己的见解。我们更可从其书学旁支中窥得其晚年书体变法之奥秘,从而在清季碑学运动中占据了一席之地。沈曾植虽著作刊行不多,但其一生之学术思想依然如雪泥鸿爪,迹可循,纷繁精妙,不仅是一代儒宗,更称得上大学人、大哲人。

《澹宕璨然:海日楼旧藏古籍碑帖撷颖》,浙江省博物馆副研究馆员陆易、陈翌伟合著,全书以浙江省博物馆馆藏沈曾植海日楼及沈颖旧藏古籍与碑帖题跋批注为研究目标,尝试探求他的藏书面貌和书学观点。本书以分为两部分,“沈曾植旧藏古籍善本书志(十种)”为陈翌伟所著,“沈曾植旧藏碑帖拓本(三十七种)”为陆易所著。

陆易,浙江杭州人。中国美术学院中国画系毕业。现供职于浙江省博物馆,副研究馆员,主要从事馆藏纸质文物的保管、整理和研究,涉猎艺术理论、策展、编剧。出版专著《无尽藏:黄宾虹的鉴藏》《从刻舟求剑到盲人摸象:美术史六讲》,主编《敝帚自珍:丰子恺漫画》,合作编著《大雅久不作:寻觅朱家济先生》《澹宕璨然:海日楼旧藏古籍碑帖撷颖》。

陈翌伟,浙江海宁人。浙江大学古籍研究所毕业。现供职于浙江省博物馆,副研究馆员,主要从事古籍整理研究工作。发表过《浙江省博物馆藏《姑孰帖》》《黄丕烈、陈鳣校跋的汲古阁本《周易集解》考》,合作编著《大雅久不作:寻觅朱家济先生》《《内经》病症汇要译释》《澹宕璨然:海日楼旧藏古籍碑帖撷颖》。

浏览 2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手机扫一扫分享

编辑 分享
举报
评论
图片
表情
推荐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手机扫一扫分享

编辑 分享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