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迪·沃霍尔自传及其私生活

联合创作 · 2023-10-04 05:51

尽管与安迪•沃霍尔相关的文章、书籍、电影以及消费品多到数不胜数,然而,人们对于他的生活和艺术生涯仍然充满了无穷无尽的兴趣。本书——有悖于标题——既不是一本自传,也不是一本性写真集,却记录了他的真实个性,呈现了20世纪60年代至70年代初期那段五光十色的文化背景中的奇闻轶事。

本书通过对那些经历过沃霍尔工作室之人(包括沃霍尔最亲密的合伙人、朋友,以及他的那些超级明星)的访谈,勾画了一部别样的传记。多年来,许多从“工厂”出来的人都加入了无休止的出书行列,阐述了他们对沃霍尔的天赋以及其艺术的观点。本书与众不同之处在于其采访的对象既是沃霍尔塑造的人,同时也是塑造了沃霍尔的人。书中描绘了60年代臭名昭著的“工厂”的盛况,从一个私密的视角深入解析了沃霍尔早年声名鹊起之时的职业、性格和私生活。这可能是沃霍尔最富有启迪性的肖像画;此书并非只提供一种视角,而是许多印象...

尽管与安迪•沃霍尔相关的文章、书籍、电影以及消费品多到数不胜数,然而,人们对于他的生活和艺术生涯仍然充满了无穷无尽的兴趣。本书——有悖于标题——既不是一本自传,也不是一本性写真集,却记录了他的真实个性,呈现了20世纪60年代至70年代初期那段五光十色的文化背景中的奇闻轶事。

本书通过对那些经历过沃霍尔工作室之人(包括沃霍尔最亲密的合伙人、朋友,以及他的那些超级明星)的访谈,勾画了一部别样的传记。多年来,许多从“工厂”出来的人都加入了无休止的出书行列,阐述了他们对沃霍尔的天赋以及其艺术的观点。本书与众不同之处在于其采访的对象既是沃霍尔塑造的人,同时也是塑造了沃霍尔的人。书中描绘了60年代臭名昭著的“工厂”的盛况,从一个私密的视角深入解析了沃霍尔早年声名鹊起之时的职业、性格和私生活。这可能是沃霍尔最富有启迪性的肖像画;此书并非只提供一种视角,而是许多印象的合成物,每一个印象都是安迪•沃霍尔的一个侧面,如同一幅完整拼图中的一小块。

作为非主流文化和曼哈顿艺术圈的一位敏锐的观察者,沃霍尔刚刚开始他的电影拍摄事业时,约翰•威尔科克是“工厂”的常客,也是他的知己。正是沃霍尔的超尘脱俗,令威尔科克萌发了采访他圈子中的形形色色的人物这一想法,那些人物包括利奥•卡斯蒂里、杰拉德•马兰加、马里索尔、妮可、卢•里德、紫外线、维娃等。

1971年,起初威尔科克自费出版了该书,现在这本绝版已久的书经过重新修订和设计,再次问世。其中收录了200多幅图片,包括许多申克-肯德为“工厂”的超级明星拍摄的原版肖像照,另外还有插图、电影剧照——以及一些之前从未面世过的作品。

约翰·威尔科克少年时期开始写作,19岁时成为伦敦《每日镜报》最年轻的编辑。20世纪50年代移居美国后,他在《纽约时报》担任旅行记者,《村声》杂志的元老编辑之一。60年代,他担任了纽约第一份地下报纸《东村轶事》的编辑,还是《洛杉矶自由新闻报》的早期编辑,并发行 了他创办的影响深远、标新立异的小报《那边风景》。威尔科克还同安迪·沃霍尔一起创办了《访谈》杂志。他出版了30几本旅游书,现居加利福尼亚。

哈里·申克 担任本书摄影,20世纪50年代,与亚诺什·(珍)·肯德正式合作,直到70年代早期。他们两人拍的每一张照片都冠以申克-肯德的名义。在他们搭档的早期,人们称他们为“新现实主义“(即欧洲版的波普运动)的棚内摄影师。1960年,申克与伊夫•克莱因合作,拍摄了著名作品《跃向虚无》。申克用照片留下了那个时代许多杰出人物的艺术品和作品。60年代末期申克移居纽约...

约翰·威尔科克少年时期开始写作,19岁时成为伦敦《每日镜报》最年轻的编辑。20世纪50年代移居美国后,他在《纽约时报》担任旅行记者,《村声》杂志的元老编辑之一。60年代,他担任了纽约第一份地下报纸《东村轶事》的编辑,还是《洛杉矶自由新闻报》的早期编辑,并发行 了他创办的影响深远、标新立异的小报《那边风景》。威尔科克还同安迪·沃霍尔一起创办了《访谈》杂志。他出版了30几本旅游书,现居加利福尼亚。

哈里·申克 担任本书摄影,20世纪50年代,与亚诺什·(珍)·肯德正式合作,直到70年代早期。他们两人拍的每一张照片都冠以申克-肯德的名义。在他们搭档的早期,人们称他们为“新现实主义“(即欧洲版的波普运动)的棚内摄影师。1960年,申克与伊夫•克莱因合作,拍摄了著名作品《跃向虚无》。申克用照片留下了那个时代许多杰出人物的艺术品和作品。60年代末期申克移居纽约时,自然而然完全沉浸于安迪·沃霍尔的“工厂”世界。

浏览 1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手机扫一扫分享

编辑分享
举报
评论
图片
表情
推荐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手机扫一扫分享

编辑分享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