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莊子》的跨文化編織
本書針對《莊子》三核心主題:「自然、氣化、身體」,進行古典新義的跨文化編織。透過古典與當代、東方與西方的經緯交織,施行了一種形式變形、意義創造的思想演化工作。本書嘗試將海德格的詩意存有、梅露龐蒂的身體現象、本雅明的靈光氣韻、伯梅的氣氛美學等當代跨文化資源,擇取合宜脈絡植入《莊子》文脈肌理,形成差異重覆的思想接枝試驗。筆者曾提出道家式存有論,本書進一步將其重建為具體、差異、活力的物化美學。本書的自然、身體論述,將過去對《莊子》天/道/心/性,朝向超越形上學的縱貫詮釋,給調節為物化美學的水平超越。水平式超越,不離於身體與自然經驗,亦不離社會倫理、歷史文化,不屬西方傳統形上學的超越意義,而契近身體現象學所描繪的身體與世界共在、人文與自然交纏的經驗自身。總言之,本書一則闡發《莊子》的自然美學之身體經驗,二則闡發《莊子》「道無逃物」的物學轉向。三則將《莊子》「...
本書針對《莊子》三核心主題:「自然、氣化、身體」,進行古典新義的跨文化編織。透過古典與當代、東方與西方的經緯交織,施行了一種形式變形、意義創造的思想演化工作。本書嘗試將海德格的詩意存有、梅露龐蒂的身體現象、本雅明的靈光氣韻、伯梅的氣氛美學等當代跨文化資源,擇取合宜脈絡植入《莊子》文脈肌理,形成差異重覆的思想接枝試驗。筆者曾提出道家式存有論,本書進一步將其重建為具體、差異、活力的物化美學。本書的自然、身體論述,將過去對《莊子》天/道/心/性,朝向超越形上學的縱貫詮釋,給調節為物化美學的水平超越。水平式超越,不離於身體與自然經驗,亦不離社會倫理、歷史文化,不屬西方傳統形上學的超越意義,而契近身體現象學所描繪的身體與世界共在、人文與自然交纏的經驗自身。總言之,本書一則闡發《莊子》的自然美學之身體經驗,二則闡發《莊子》「道無逃物」的物學轉向。三則將《莊子》「即氣化即物化」經驗,帶向自然與人文的「天人不相勝」之兩行運動。於是,自然美學與權力批判不分兩途,而有秘響旁通之曲徑幽通。
賴錫三
國立中山大學中文系特聘教授,曾獲科技部吳大猷紀念獎、科技部傑出獎,芝加哥大學訪問學人。出版《莊子靈光的當代詮釋》、《丹道與易道》、《當代新道家》、《道家型知識分子論》等專書。以重建「當代新道家」和「跨文化莊子學」為工作重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