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子,脑子,厨子 : 人类与食物

联合创作 · 2023-09-22 11:30

在令人眼花缭乱的食谱和饮食文化背后,是不是隐藏着一种有关食物的本能,一种全人类共有的味觉体验?有没有一种“食物理论”决定着我们会选哪些东西来吃,决定我们认为吃多少才算饱,决定我们爱吃什么零食?神经人类学家约翰•艾伦觉得有。在这本书里,他探索了味觉的演化基础,以及共同的认知基础何以衍生出世界各地纷繁复杂的饮食文化。

人类食用的植物和动物种类非常广泛,但与其他杂食动物不同,我们吃饭时用到的不只有舌与胃,还有脑。味蕾能够体现人类的自然史,我们是独一无二的超级杂食者。

这本书的素材来自食物历史、厨师、人类学家和神经科学家,艾伦先是描绘了我们最原始的祖先的食谱,探索了烹饪在大脑演化中的作用,随后将笔锋转向当代吃货关心的一系列问题。书中探究了对食物的厌恶与喜好、给食物加上“好”和“坏”标签的强迫性需要、健康食物金字塔的膳食偏差,还对吃这件事进行了跨文化比较。

例...

在令人眼花缭乱的食谱和饮食文化背后,是不是隐藏着一种有关食物的本能,一种全人类共有的味觉体验?有没有一种“食物理论”决定着我们会选哪些东西来吃,决定我们认为吃多少才算饱,决定我们爱吃什么零食?神经人类学家约翰•艾伦觉得有。在这本书里,他探索了味觉的演化基础,以及共同的认知基础何以衍生出世界各地纷繁复杂的饮食文化。

人类食用的植物和动物种类非常广泛,但与其他杂食动物不同,我们吃饭时用到的不只有舌与胃,还有脑。味蕾能够体现人类的自然史,我们是独一无二的超级杂食者。

这本书的素材来自食物历史、厨师、人类学家和神经科学家,艾伦先是描绘了我们最原始的祖先的食谱,探索了烹饪在大脑演化中的作用,随后将笔锋转向当代吃货关心的一系列问题。书中探究了对食物的厌恶与喜好、给食物加上“好”和“坏”标签的强迫性需要、健康食物金字塔的膳食偏差,还对吃这件事进行了跨文化比较。

例如,为了解释为什么全世界的人都喜欢吃酥脆的食物,艾伦先是考察了人类的近亲食用昆虫的习惯。他还提示,咬碎酥脆食品的声音可以丰富感官体验,避免吃饭时的乏味。另外,对健康不利的油炸食品却会让我们获得犯错般的快感。事关吃喝,决定味觉的绝不是单一因素。

如果说语言反映了人脑独特的高级智慧,食物在此方面也毫不逊色。这是一本能够让人思考的书,让大家能更深刻地认识人和食物的关系,更明白我们为什么要吃、吃什么以及怎么吃,并更深入了解我们的过去,同时思考人类的将来。

——薛贵 北京师范大学长江学者特聘教授 认知神经科学家

这本书告诉你的,是“人类为什么喜欢这样吃”。不明白这些,并不会影响你享受美味,但明白了这些,可以让你谈起吃来与众不同,在吃货中上升几个等级。

——云无心 科普“《吃的真相》系列”作者

艾伦结合了演化与现代生物学研究,做出了一桌有关人类饮食习惯的盛宴,桌上满是新鲜想法。这本书以迷人的笔触揭示了食物的深层意义。

——理查德•兰厄姆(Richard Wrangham) 哈佛大学人类学家

书里有多如牛毛的有趣信息:我们为什么爱吃酥脆的食物,食物如何推动演化……这是取道餐盘的人类史之旅。

——Jesse Rhodes,史密森尼杂志美食专栏作者

我们的大脑总是会被食物吸引,耽迷于复杂的食谱,眼馋巧克力……艾伦以精神上的味觉偏好作为透镜,讲述生物学和文化历史的故事,他的武器是人类学、食物历史和作为厨师的经验。书中涉及对食物的渴望与厌恶、文化取向与节食,内容丰盛。

——《自然》

艾伦是个科学家,这就是说,他对食物的文化史——比如说腌黄瓜怎么从东欧迁移到纽约——兴趣不大,他感兴趣的是“干货”。他的工作就是观察大脑扫描图,看看要求被试者想着不同的食物时,他们的哪部分脑区会被激活。由此,他能把如今人们对食物的偏好镶嵌到生物演化的漫长征程中。

——Kathryn Hughes,历史学家,作家

约翰•S.艾伦(John S. Allen) 美国南加州大学“栋赛夫认知神经科学成像中心”和“脑与创造力研究所”的神经人类学家。艾伦在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完成本科和研究生学业,在奥克兰大学人类学系担任教职的数年间,他曾于日本、巴布亚新几内亚、帕劳群岛和新西兰进行心理生理学和神经分裂症演化的田野调查。1998年,艾伦开始跟随安东尼奥•达马西奥夫妇领导的认知科学研究组开展人类神经解剖学研究。

陶凌寅 文学硕士,科普、科幻译者。毕业于北京语言大学对外汉语研究中心,研究方向为第二语言习得,对心理学、神经科学亦有兴趣,现为科幻图书编辑,居于北京。

浏览 2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手机扫一扫分享

编辑 分享
举报
评论
图片
表情
推荐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手机扫一扫分享

编辑 分享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