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大櫆集
刘大櫆明确继承了庄子之“气化论”:“天地之气化,万变不穷。”(《刘大櫆集》卷一,《息争》)“道之所居,气与居之。气浸假而有象,象浸假而有数。道也者,不贰者也。数也者,不一者也。奇零也,参差也,自一而长之,以至于无穷也。……夫彼司化者,亦乘于气数之中而不能以自主耳。非其能为不齐而不能使之齐也。……儒者真实之理,庄生奇幻之文。道不二而数不一,是一篇之主。”(《观化》,《海峰文集》卷一)这种“气化论”,使他进一步继承并发展戴氏的主张,曰:“文章者,人之精气所结”(《潘在洞时文序》,《刘大櫆集》卷三,)故进而从“气”的角度提出绝然不同于儒家的文学审美观:“文贵奇,所谓‘珍爱者必非常物’。……奇气最难识,大约忽起忽落,其来无端,其去无迹。读古人文于起灭转接之间,觉有不可测识,便是奇气。”(《论文偶记》之十六)姚鼐将其发挥到极致:“鼐闻天地之道,阴阳刚柔而已。文...
刘大櫆明确继承了庄子之“气化论”:“天地之气化,万变不穷。”(《刘大櫆集》卷一,《息争》)“道之所居,气与居之。气浸假而有象,象浸假而有数。道也者,不贰者也。数也者,不一者也。奇零也,参差也,自一而长之,以至于无穷也。……夫彼司化者,亦乘于气数之中而不能以自主耳。非其能为不齐而不能使之齐也。……儒者真实之理,庄生奇幻之文。道不二而数不一,是一篇之主。”(《观化》,《海峰文集》卷一)这种“气化论”,使他进一步继承并发展戴氏的主张,曰:“文章者,人之精气所结”(《潘在洞时文序》,《刘大櫆集》卷三,)故进而从“气”的角度提出绝然不同于儒家的文学审美观:“文贵奇,所谓‘珍爱者必非常物’。……奇气最难识,大约忽起忽落,其来无端,其去无迹。读古人文于起灭转接之间,觉有不可测识,便是奇气。”(《论文偶记》之十六)姚鼐将其发挥到极致:“鼐闻天地之道,阴阳刚柔而已。文者,天地之精英而阴阳刚柔之发也。惟圣人之言,统二气之会而弗偏。然而《易》《诗》《书》《论语》所载亦间有可以刚柔分矣。值其时其人告语之体各有宜也。自诸子而降,其为文无弗有偏者,其得于阳与刚之美者,则有文如霆如电,如长风之出谷,如崇山峻崖,如决大川,如奔骐骥。其光也,如杲日如火如金……其得阴与柔之美者,则其文如升初日,如清风,如云如霞,如烟如幽林曲涧,如沦如漾,如珠玉之辉,如鸿鹄之鸣而入寥廓……且夫阴阳刚柔其本二端,造物者糅而气有多寡,进絀则品次亿万,以至于不可穷……。”
刘大櫆(1697~1780),字才甫,一字耕南,号海峰,安徽桐城(今分为枞阳)人。是清代桐城派古文创始人之一,同时亦擅长写诗,尽管其诗名不如文名,但袁枚在《随园诗话》中认为他诗胜于文。他还是沟通桐城派和另一清代古文派系阳湖派的桥梁。有人认为,他的思想和文字,都非方苞、姚鼐墨守宋儒理学者所能企及,如“深宫狎阿保,不怜百姓饥“这样大胆地把矛头指向皇帝的诗,在封建“盛世“是少见的。因此,可以说其诗文是研究清代诗文的重要材料,甚至是研究早期启蒙思想史的材料。
前言
卷一
天道上
天道中
天道下
雷說
辨異
觀化
養性
遠命
心知
息爭
解毁
慎始
叢說
井田
焚書辨
男子三十而娶女子二十而嫁
泰伯高於文王
續伯高於文王
難言一
難言二
難言三
續難言
贏說
卷二
書戰國策後
……
附錄(一)
釋謔
時文論
附錄(二)
劉海峯簡譜
附錄(三)
劉海峯先生傳
海...
刘大櫆(1697~1780),字才甫,一字耕南,号海峰,安徽桐城(今分为枞阳)人。是清代桐城派古文创始人之一,同时亦擅长写诗,尽管其诗名不如文名,但袁枚在《随园诗话》中认为他诗胜于文。他还是沟通桐城派和另一清代古文派系阳湖派的桥梁。有人认为,他的思想和文字,都非方苞、姚鼐墨守宋儒理学者所能企及,如“深宫狎阿保,不怜百姓饥“这样大胆地把矛头指向皇帝的诗,在封建“盛世“是少见的。因此,可以说其诗文是研究清代诗文的重要材料,甚至是研究早期启蒙思想史的材料。
前言
卷一
天道上
天道中
天道下
雷說
辨異
觀化
養性
遠命
心知
息爭
解毁
慎始
叢說
井田
焚書辨
男子三十而娶女子二十而嫁
泰伯高於文王
續伯高於文王
難言一
難言二
難言三
續難言
贏說
卷二
書戰國策後
……
附錄(一)
釋謔
時文論
附錄(二)
劉海峯簡譜
附錄(三)
劉海峯先生傳
海峯先生墓誌銘
祭海峯先生文
國史文苑傅
附錄(四)
舊評選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