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宝櫆
人物简历
姓名:李宝櫆国籍:中国性别:男职业:京剧生角。原名:宝奎乳名:四辈儿。1945年后改用宝魁之名。
家庭背景
生于北京梨园世家,祖辈李寿峰、李寿山曾多年任内廷供奉,当时的不少名家均向他们问艺。宝櫆的父名李菊笙,为俞派武生创始人俞菊笙之得意门生,曾用“筱菊笙”艺名搭班唱戏,是杨小楼、俞振庭同期的武生演员。他的《艳阳楼》得俞氏真传,盖叫天曾为他配演该剧之花逢春,尚长春曾在他身边学过《金钱豹》和《铁笼山》。名老生李盛藻比宝櫆还小五岁,但是父辈,宝櫆称他叔父。尚小云、许德义、何佩华三人俱是李宝櫆的姑父,梅兰芳是宝櫆的表伯父。
自幼学戏
李宝櫆幼承家学,9岁首演满州里,艺名“九岁红”。12岁随父李菊笙赴俄演出,曾工汪笑依派老生,艺名小宝奎、李少筠。他天资聪慧勤奋好学,其功底相当深厚。虽本工老生,但武生、小生、花脸、丑角等均能,尤擅老旦。由于他善总结不耻下问,因此腹笥渊博,昆乱不挡。他又有一定文化基础,擅编剧,是集编、导、演于一身的全才演员。他曾在日记中写道:“喧宾夺主撒泼,实在令人厌恶”。“配戏不瘟不火,不搅不抢不拖,见景生性灵活,做到珠联璧和”。他极擅“救场”,剧中缺什么角色均能“钻锅”上场,且能临场编词。一次李少春在东北演出《两将军》,忽觉身体不适,欲借中场改装之际稍事休息,场上李宝魁的刘备仅有几句唱,后台暗示他“马后”点,他便现编了一段“二六”,可马超仍不能上场,他又编了一段“垛板”才算救了场。另一次谭富英在开封演出《群英会》,姜妙香临时闹肚子,他便以大小嗓结合顶替周瑜。再一次尚小云演出《奇双会》,李奇应由其岳父李寿山扮演,那天李老病倒,急坏了尚小云,宝魁忙说:“姑父您别着急,我来演!”尚问“你会这戏?”他说:“爷爷每次演出我都认真地瞧,有把握演好”。尚先生虽半信半疑,但又无别人能替,只得同意。场上宝魁的唱念做表恰到好处,受到尚的赞赏,并给他加了包银。后经其祖父细抠,他演李奇竟誉满大江南北,以致梅兰芳、李玉茹、言慧珠、章遏云、黄桂秋、俞振飞、姜妙香等演出此剧,都请他演李奇。1982年,俞振飞、李玉茹在沪演出此戏,特函至南通,当时他正住院医病,不顾大夫劝阻,毅然由夫人沈郦明陪同,乘船南下带病演出,他把蒙遭冤案的亲身感受,融化到李奇身上,极为感人,被誉为“活李奇”。
热爱事业
李宝魁善动脑筋,能打本子、出点子、做脸子。由于他多才多艺,在剧团充当着诸葛亮的角色。被同仁称之为智多星、戏博士、活戏典、戏包袱、编剧能手,因此各剧团都争相聘请,南北的名家,几乎都与之合作过。童芷苓的《戏迷小姐》,即李宝魁仅用一天时间编出,并为童排演了《大劈棺》、《十八扯》等,使童红极一时。在与李少春合作时,同仁管他俩都称李二爷,为区别改为宝二爷,这“宝二爷”竟成了对宝魁的爱称。李少看成名快,固然是因他的艺术精湛,但其中却有李宝魁的功劳,李少春深知宝魁是他的良辅善弼,曾为他编导了《十八罗汉斗悟空》、《智激美猴王》、《真假猪八戒》等,还为他改编了《云罗山》,早在群庆社时即排了此戏。尤其十八罗汉的造型、兵器、把子等都是李宝魁精心创造的。是他从家中的佛像中受到启发的,又参观了罗汉堂的造型,回来后反复琢磨才设计出罗汉的面具,并亲自与作盔头的师傅交待清楚定制而成。李少春到中国京剧院后,曾多次想把宝魁从上海调来,为此事,张云溪、江世玉等都曾去电相聘,但因种种因素未能实现。若二李再次实现联袂,他们都会更展宏图。李宝魁的一生,是捧人的一生,是为人作嫁衣的一生。他一生心中没有别的,一切都是为了“戏”。家中之事从不过问,全盘交给他爱人。可以说不管家、不管爱人、不管儿女,家中人说他是“三不要”。前妻病故时,五个子女成婚时,他均不在场,而是在演戏或赶写剧本,就在他弥留之际,还在病榻上向护士要笔纸修改戏词。因其对汪派戏颇有研究,曾把汪派剧目进行了重新整理,本欲把其唱腔亦整理出来,可惜未能如愿。他是“为戏而生,为戏而死”。翁偶虹先生在李宝魁逝世的挽幛中写道:“故人辞我泪滂沱,艺海长航悲逝波。甘作股肱镶整体,时刻背綮献宏谟。曾歌龙虎《风云会》。更解貔貅《南北和》。剧业正需群宿辅,斗魁何以没银河”。1997年南通市文化局和南通市剧协为纪念李宝魁逝世十周年,特举办了缅怀活动,王琴生、梁慧超、周云亮等名家特专程奔赴南通。张云溪、梅葆玖、梅葆玥、尚长荣等纷纷去函致电。李宝魁前室为梅兰芳姑父秦稚芬(五九)之兄武旦秦燕仙的孙女秦乃英,生有一女二子,女名烽,子名锡铭、锡坤。续室沈郦明,生有二子,名锡昌、锡楠。锡楠之妻为武净张世桐爱女。1987年病逝于江苏南通。出生:1908年,光绪三十四年(戊申)逝世:1987年,农历丁卯年
登台献艺
古都北京物华天宝,人杰地灵,曾经涌现出不少身怀绝技的梨园弟子。宝櫆的祖父李寿山、父亲李菊笙均为京城一代名伶。家学渊博,耳濡目染,在宝櫆咿呀学语时,心田就播下了京剧艺术的种子。而这种子的生命力,是那样的顽强、持久、旺盛、喜人……一个稚气未脱刚满9岁的孩子,便跟随父母到吉林、哈尔滨、黑龙江等地演出娃娃生和小丑,竟能脱颖而出,深为观众喜爱,被称为“九岁红”。有一次,到蒙古库伦演出,途经满洲里,当地剧团请他们唱一出,李父因旅途劳累未能登台。母亲徐淑贤就和宝櫆同演了出《十八扯》。母亲饰演妹妹孔凤英,宝櫆扮哥哥孔怀。他的面部和脑后都画脸,一出台前后亮相,就引起了全场轰动。连演三天,场场爆满。当地剧团送给他们几百斤的大肥猪和几十斤大面包,以作酬谢。京剧科班里有句口头禅,“要问够不够,先学三十六”,就是说进了科班,练功受训,吃尽辛苦,由师傅口传心记学会了三十六出戏,再练两年扎实基本功,才能正式搭班唱戏。李宝櫆幼承家学,功底深厚,并未因会了“三十六”而满足。他勤奋苦学,又不耻下问。在艺无止境的坎坷历程中,不停地探索进取,日积月累,他所会的戏不知有多少个“三十六”了。李宝櫆腹笥渊博,“昆乱不挡”。他虽本工老生,但武生、小生、花脸、丑角等均能,尤擅老旦,戏里需要他演什么角色,他就扮什么角色。他与四大名旦梅、尚、程、荀,四大须生马、杨、谭、奚以及金少山、筱翠花、李玉茹、童芷苓、言慧珠等都合演过,与高盛麟、裘盛戎、李少春等更是老搭档了。1933年8月一个晚上,李宝櫆乘着包车从北京的东长安街向西城急驰,原来戏剧家王泊生在东长安街的吉祥大戏院演出新编历史剧《大屠宫》,王泊生饰汉献帝,请李宝櫆扮吉平。这天,正赶上尚小云在西城哈尔滨戏院演出《奇双会》,特邀李宝櫆扮李奇。两边都无法回绝,他只好在吉祥大戏院演完了吉平,再赶到哈尔滨戏院上演李奇。他在乘车途中手脚麻利地乔装打扮,做到两不误。为什么好多名演员对李宝櫆如此厚爱,非他不可呢?因为不管什么演出,只要有他在就稳成功。例如李少春在东北演出《两将军》忽觉身体不适,欲借中场改装之际稍事休息,场上李宝櫆饰刘备仅有几句唱,后台暗示他“马后”(即拖长些时间),他便现编了一段“二六”,可饰演马超的李少春仍不能上场,他又即兴编了段“垛板”,才算救了场。类似这种“救场如救火”的举动,在宝櫆来说是不胜枚举的。因此梨园同仁对他宠爱有加,尊称他为智多星、戏博士、活戏典等,他是京剧界十九世纪以来的“能”派演员。
编排剧目
解放后的几度政治风云变幻,不仅给人们也给艺术权威李宝櫆带来了诸多困惑和灾难。1958年反右期间,他被发配到安徽临淮岗。后由梅兰芳夫人出面,国家文化部行文,组织上派我带着文件三上安徽临淮岗农场商调,1962年秋才调来南通专区京剧团,和夫人沈郦明一起重操旧业当演员。其时,正值南通专区京剧团演得轰轰烈烈的《火烧红莲寺》受到批判而停演,一时间又拿不出新戏。正在万般无奈之际,宝櫆先生来了。他一到,立即走马上任组织大家排练大型机关布景京剧《宏碧缘》。该剧很快搬上了舞台,观众反响强烈。于是他又拿起笔来续写二本,仍亲自执导。这头、二本《宏碧缘》久演不衰,红遍大江南北。宝櫆先生每搭一班,都要寄才华于笔端,编排新戏。他先后创作、改编、与他人合作的剧本共有30多个,写了几百万字唱词与道白。凡是他写的戏都能搬上舞台,与观众见面,因为有戏可看。《剧本月刊》曾发表了他改编的《探阴山》,接着上海人民出版社又发行了单行本。初出茅庐的李少春,在北京一时没戏演,打不开局面,便请教李宝櫆。怎么办?李先生一时也彳亍不前。他信步踱进大祖母佛堂,看到迎面壁上用十八尊罗汉形象组成的对联,上联是“紫竹林中观自在”,下联是“白莲台上现如来”。他由此得到启发,编出了神话京剧《十八罗汉斗悟空》,十八罗汉各显神通,分别与孙悟空斗法,好不热闹。李少春出演孙悟空,大有用武之地。李宝櫆在前半部戏里饰太上老君,在猴戏老君时,他的许多老生扑技,潇洒有致,更衬托出李少春猴戏绝技。在戏的后半部,他演睡罗汉,更有创造,在“睡”字上大做文章。先打了一套似太极又似八卦的混合拳,接着连打哈欠,倒地“睡”了,又走了几趟拳脚,再次扑地又“睡”。把睡罗汉的“睡”刻画得淋漓尽致,具体入微。这出戏不仅在国内轰动,出国演出,也屡获好评。1940年夏,崭露头角的童芷苓在青岛演出时,正碰上已经成名的吴素秋在青岛另一家戏院上演《纺绵花》。眼看难以对付,便上北京求援李宝櫆。李先生因人编戏,连夜为她编了出《戏迷小姐》与吴素秋唱对台戏,结果转危为安,胜利收场。童芷苓的这出戏和李先生为她排的另一出戏《十八扯》,以后到了上海,曾红极一时。抗美援朝时,李先生和唐韵笙根据《东周列国志》上《假途灭虢》的故事,编排了《唇亡齿寒》并和梅兰芳进行义演,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制作工艺
史无前例的“红色风暴”刮得全国人民晕头转向,文艺团体固然难逃厄运,“反动艺术权威”李宝櫆自然成了活靶子。在那风雨如晦的日子里,李宝櫆和夫人住在京剧团练功房的楼梯间里。他在既吃饭又写字的小桌上,放了盆晒不枯、干不死的仙人球,以激励自己。被批斗回来,同样手不释卷,寒冬酷暑,笔不停挥,敝衣粝食,艰难前进。写戏剧典故、戏剧格言而自娱自乐。不能登台演出,就为“革命样板戏”做道具。他制作出来的东西,到台上真假难辨。成天“举旗抓纲”的工宣队队员看了《智取威虎山》形态逼真的酒坛、大碗,《沙家浜》鲜蹦活跳的鱼、虾和螃蟹,不得不暗暗称赞“这老头儿确实有两下子”。殊不知凡是舞台上的事,李宝櫆没有不精通的,除了制作道具外,他还能做服装、盔头。当年他为李少春编排《十八罗汉斗悟空》,那十八尊罗汉的造型都是他反复琢磨而设计的,每尊罗汉的面具,所执兵刃、靶子等都是他精心创作的。十八尊罗汉形象各异,体态不同,活灵活现,满台生辉,致使观众目不暇接,叹为观止。他扮演现代京剧《洪湖赤卫队》的彭霸天,人物造型也是他自行设计的。一出场,就引起观众的新奇之感。“文革”后期,一领导班子成员说:“李宝櫆表现不错,可利用他一技之长,让他到学员班教戏。”但在全团大会上宣布了两条:一、对他不许叫老师;二、不许教正面人物的戏,只能教鸠山、栾平、胡传魁、刁得一、刁小三等反面角色。今天听来令人啼笑皆非,但在当时确是事实。
教戏育人
粉碎“四人帮”以后,年逾古稀的李宝櫆老先生意气风发,再度焕发出艺术青春。1979年,上海京剧院来通特邀李老为其改编了全本《吕布与貂蝉》,著名表演艺术家李丽芳前演貂蝉、后演吕布。李老饰王允并担任艺术顾问。该剧同年秋在上海延安剧场公演,沪上各家报刊及电视台均作报道,又一次誉满申城。1981年10月,《解放日报》和剧协上海分会举办梅派艺术演出活动。整个纪念演出盛况空前,梅葆玖、梅葆玥也到了上海。李老缅怀他曾为其配戏多年的艺术大师梅兰芳,精神抖擞与著名表演艺术家俞振飞演出了当年和梅兰芳多次合作的《贩马记》。沪媒体特地作了报道:“著名的硬里子老生,74岁的李宝櫆,近年来曾两次来沪,身手、演技均不减当年,获得内外行一致好评。”1982年春,江苏省戏校多次来通特聘李老去戏校任教,南通市文化局从大局出发而同意。李老先到各地招生,接着到校执教。李老教唱戏,先讲所教戏的时代背景、剧情简介、该角色其时之心态,接着谈如何唱,为什么要这样唱,使学生不仅知其然,而且能知其所以然。这样学生唱时就能以情带声,做到声情并茂,所塑造的角色,演来就能栩栩如生,逼真感人。李老在教戏时,尤其注重戏德教育。他编了许多有关格言告诫学生,他认为“戏是一棵菜,合拢才可爱”。角色不分大小,都要入戏。“配戏不温不火,不搅不抢不拖,见机生情灵活,做到珠联璧合。”记得当年他配唐韵笙在上海天蟾舞台演出连台本戏《十二金钱镖》,二人对唱“二黄散板”。唐韵笙使了个“苦姜丝”的拖腔,博得当场4000多观众齐声喝彩。宝櫆紧接着也使了个“苦姜丝”,同样掌声四起。真是“斗”煞台上演员,喜煞台下观众。是的,宝櫆在台上时时、处处想着主角。主角嗓门儿脆,他就“冒上”;主角嗓子“毛了”,他就“悠着”,决不喧宾夺主。尽量把观众的注意力引到主角身上。李老教戏育人有方。他和其他老师一道,花了近3年时间,便使这批学生脱颖而出。他将濒临失传的《太白醉写》《双投唐》《女斩子》等传统剧目亲授给学生。后这批娃娃到上海天蟾舞台公演,连日满座,十分火爆,广大观众赞叹不已:原来是李宝櫆先生教出来的学生,名师出高徒嘛!著名京剧评论家江上行,对戏路宽、戏德好的李老进行了专访,请他谈谈教育这批孩子的心得和体会。李老根据切身体会,谈了十项高见,江先生逐一笔录,以《李宝櫆谈教学心得》为题,收在江的《六十年京剧见闻》里。1986年12月,该书由上海学林出版社出版、发行。1987年7月,李老回北京老家,不料溘然长逝,竟成永诀。噩耗传来,情何以堪。著名剧作家翁偶虹先生在挽幛中写道:“故人辞我泪滂沱,艺海长航悲逝波。甘作股肱镶整体,时刻肯綮献宏谟。曾歌龙虎《风云会》,更解貔貅《南北和》。剧业正需群宿辅,斗魁何以没银河。”这既是对李老深切哀悼,也是对他艺术生涯的真实写照。
活动年表
1938年7月,农历戊寅年:天津中国大戏院举办“夏季游艺会”天津中国大戏院举办为期一个月的“夏季游艺会”,不仅有露天电影,还有露天杂耍,荣剑尘、小彩舞、小蘑菇参加演出,楼底下大戏院是京剧,李少春、袁世海、李宝奎、高维廉、阎世善、李幼春、于莲仙、新丽琴、艾世菊等演出。1938年10月7日,农历戊寅年八月十四日:李少春首次赴北京演出李少春首次赴北京演出,在新新大戏院打泡。门前有“欢迎上海新到文武老生李少春”字样。演出剧目《两将军》(李少春饰马超,袁世海、张连庭分饰张飞,高维廉饰马岱,李宝奎饰刘备)《击鼓骂曹》(李少春饰祢衡,袁世海饰曹操)1938年10月19日,农历戊寅年八月廿六日:李少春拜余叔岩为师李少春在泰丰楼拜余叔岩为师,所授第一剧戏为《战太平》。出席的有高庆奎、李菊笙、王凤卿、谭小培、郝寿臣、李洪春、金仲仁、鲍吉祥、马德成、慈瑞泉、吴彦衡、王福山、叶龙章、袁世海、李宝奎、阎世善、高维廉、李桂春等。1942年11月,农历壬午年:宝华社首次赴沪杨宝森带领宝华社首次赴上海,与郑冰如合作演于天蟾舞台,其他主要演员有林秋雯、王泉奎、刘砚亭、李宝奎、储金鹏、李金泉等。这期自11月21日起,至翌年1月6日止,演期一个半月。1942年11月26日,农历壬午年十月十九日:宝华社首次赴沪演出第六天杨宝森带领宝华社首次赴上海演出第六天,演于天蟾舞台。以下演出剧目的节目单可能忽略掉了同期演出的重复剧目。演出剧目《捉放曹》(杨宝森,王泉奎,李宝奎)1981年11月,农历辛酉年:新艳秋、梁慧超、蒋慕萍、李宝櫆与上海京剧院艺术交流联合演出江苏省戏校教师新艳秋、梁慧超、蒋慕萍、李宝櫆和上海京剧院三团艺术交流联合演出于劳动剧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