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余偶拾

联合创作 · 2023-10-12 13:13

“最后的士大夫”杨宪益,翻译之外,尤见其渊博的学识、透辟的分析、广阔的视野

编辑推荐

《译余偶拾》所需的知识储备横跨历史、语言、民俗、宗教及中西交通各人文学科,充分展示了作者深厚的旧学与西学功底。作者虽曾自言:“重读这些青年时的笔记,觉得内容上问题不少。”然而杨宪益先生学识广博,眼界开阔,且十分注重所引材料的信实与否;行文则力求浅近平易,毫无一般学术著作滞涩、难懂之弊,实可谓雅俗共赏。

内容简介

本编收录的文章见于《零墨新笺》与《译余偶拾》,两书同为杨宪益先生学兼中西、融通古今的学术随笔集,写作时间从上世纪40年代直至本世纪初,跨越了作者大半生的时间。前书论述的主题较为广博,后书则更专注于中西交通,以及有关历史上出现于我国西部、北部各民族的考订;其中尤其《突厥遣使东罗马考》《唐代西班牙与中国的通使》《萨宝新考》《东罗马的鸦片贸易》各篇,旨在阐述西方耶...

“最后的士大夫”杨宪益,翻译之外,尤见其渊博的学识、透辟的分析、广阔的视野

编辑推荐

《译余偶拾》所需的知识储备横跨历史、语言、民俗、宗教及中西交通各人文学科,充分展示了作者深厚的旧学与西学功底。作者虽曾自言:“重读这些青年时的笔记,觉得内容上问题不少。”然而杨宪益先生学识广博,眼界开阔,且十分注重所引材料的信实与否;行文则力求浅近平易,毫无一般学术著作滞涩、难懂之弊,实可谓雅俗共赏。

内容简介

本编收录的文章见于《零墨新笺》与《译余偶拾》,两书同为杨宪益先生学兼中西、融通古今的学术随笔集,写作时间从上世纪40年代直至本世纪初,跨越了作者大半生的时间。前书论述的主题较为广博,后书则更专注于中西交通,以及有关历史上出现于我国西部、北部各民族的考订;其中尤其《突厥遣使东罗马考》《唐代西班牙与中国的通使》《萨宝新考》《东罗马的鸦片贸易》各篇,旨在阐述西方耶教文明、中东摩尼教等不同文明与我国传统文明之间的相互交流与影响,对我们当下构建“一带一路”的宏伟蓝图不无有益的启迪。

杨宪益(1915—2009),著名翻译家、外国文学研究专家、文化史学者、诗人。江苏盱眙人,出生于天津。早孤,由母亲教养成人,祖父杨士燮为前清翰林,父亲杨毓璋曾做过中国银行行长。中学入英国教会创办的新学书院,1934年入牛津大学墨顿学院读古典文学及英国文学,并于此结识了相伴一生的爱侣戴乃迭(原名Gladys Tayler,1919—1999)。1940年归国成婚,任教于战时后方各大学,并供职于国立编译馆。新中国成立后,除“文革”中因特务嫌疑入狱四年外,主要是与戴乃迭合作,把我国大量的文学名著译成英文,《诗经选》《楚辞》《红楼梦》《儒林外史》等书的英文版均获好评,在西方产生广泛的影响。

杨宪益幼承师训,《诗经》《尚书》《左传》等旧学经典皆能成诵,又喜读《子不语》《阅微草堂笔记》等杂书,因而除翻译外,很早即留意有关文史考据及中西交通方面的文献,著有学术随笔...

杨宪益(1915—2009),著名翻译家、外国文学研究专家、文化史学者、诗人。江苏盱眙人,出生于天津。早孤,由母亲教养成人,祖父杨士燮为前清翰林,父亲杨毓璋曾做过中国银行行长。中学入英国教会创办的新学书院,1934年入牛津大学墨顿学院读古典文学及英国文学,并于此结识了相伴一生的爱侣戴乃迭(原名Gladys Tayler,1919—1999)。1940年归国成婚,任教于战时后方各大学,并供职于国立编译馆。新中国成立后,除“文革”中因特务嫌疑入狱四年外,主要是与戴乃迭合作,把我国大量的文学名著译成英文,《诗经选》《楚辞》《红楼梦》《儒林外史》等书的英文版均获好评,在西方产生广泛的影响。

杨宪益幼承师训,《诗经》《尚书》《左传》等旧学经典皆能成诵,又喜读《子不语》《阅微草堂笔记》等杂书,因而除翻译外,很早即留意有关文史考据及中西交通方面的文献,著有学术随笔《零墨新笺》《零墨续笺》等行世。

浏览 3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手机扫一扫分享

编辑
举报
评论
图片
表情
推荐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手机扫一扫分享

编辑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