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朗艺术史

联合创作 · 2023-09-12 20:22

本书是全球首部伊朗艺术通史的中文版,是目前伊朗官方认可的最好和最全面的伊朗艺术通史。本书在伊朗学界具有较好的反响,也赢得了国际学界的关注。原书为伊朗伊斯兰文化与传播组织下属的国际文化研究中心编辑版的“伊朗丛书”中的一部,原文为波斯文,并已出版有英文版,中译本即译自英文版,但依然较好保持了原著的内容和特色风格,是一部具有较高学术价值的翻译著作。

本书系统论述了从史前到21世纪伊朗伊斯兰共和国成立、时间跨度长达5000年的伊朗艺术发展史,将伊朗艺术分成三个历史部分:第一部分由两个章节组成,讲述了伊斯兰产生前的伊朗艺术,这一部分聚焦于伊朗古代建筑、浮雕、雕塑、地毯、编织、音乐等;第二部分探讨了伊斯兰教诞生以来至伊斯兰革命前的伊朗艺术;第三部分专门介绍伊斯兰革命胜利以来的伊朗艺术,主要涉及建筑、城市建设、视觉艺术、传统艺术、电影和编织艺术的发展和变化。

全书...

本书是全球首部伊朗艺术通史的中文版,是目前伊朗官方认可的最好和最全面的伊朗艺术通史。本书在伊朗学界具有较好的反响,也赢得了国际学界的关注。原书为伊朗伊斯兰文化与传播组织下属的国际文化研究中心编辑版的“伊朗丛书”中的一部,原文为波斯文,并已出版有英文版,中译本即译自英文版,但依然较好保持了原著的内容和特色风格,是一部具有较高学术价值的翻译著作。

本书系统论述了从史前到21世纪伊朗伊斯兰共和国成立、时间跨度长达5000年的伊朗艺术发展史,将伊朗艺术分成三个历史部分:第一部分由两个章节组成,讲述了伊斯兰产生前的伊朗艺术,这一部分聚焦于伊朗古代建筑、浮雕、雕塑、地毯、编织、音乐等;第二部分探讨了伊斯兰教诞生以来至伊斯兰革命前的伊朗艺术;第三部分专门介绍伊斯兰革命胜利以来的伊朗艺术,主要涉及建筑、城市建设、视觉艺术、传统艺术、电影和编织艺术的发展和变化。

全书基于大量珍贵的馆藏文物、遗址遗迹考古发掘、艺术作品实证材料与文献资料,以伊朗特色伊斯兰文化艺术的传承发展为主线,全面系统的论述了公元前5000年左右至20世纪中晚期伊斯兰革命后的伊朗艺术文化的发展演进史。全书史论结合,论从史出,着重从具体的实证材料的艺术形式、风格、技法演变与成就的评述中,生动形象地揭示出伊朗艺术,坚守民族特色,赋予日常生活经验与审美情趣,艺术与生活合二为一,是多民族、多文化交流融合,富于变化和开放的独具特色的世界性艺术的本质特征。本书由伊朗伊斯兰文化与传播组织机构组织编写,是一部着眼于文化交流,较具权威性的伊朗艺术专题通史性著作。

★内容编排框架,以伊朗特色伊斯兰艺术文化的传承流变演进为主题,体现遵从艺术发展规律的宏观叙史框架事理逻辑。

本书的艺术史分期没有附合通行的社会历史上古、中古、近现代分期,而是自成体系、自成逻辑的大体按照伊朗地区,原生艺术交融发展的民族特色形成期、伊斯兰化后伊朗特色伊斯兰艺术文化交融流变发展期和伊斯兰革命后伊朗特色伊斯兰艺术文化振兴期分期叙史,既具民族地域特色,又突显了伊斯兰艺术文化的主题叙史。

★内容叙事结构,以伊朗特色伊斯兰艺术文化的流变演进为中心,体现围绕艺术发展成就的中观叙史结构逻辑。

本书通过伊朗社会历史发展各时期,各类艺术形成坚守民族特色,多民族、多文化交流的兼容并蓄融合发展成就及影响力叙史,脉络清晰的展现出伊朗伊斯兰艺术文化开放性、世界性发展的具体路径。

★内容叙事呈现,以伊朗艺术的民族特色为主旨,体现强化伊朗特色伊斯兰艺术文化微观叙史的内容表达逻辑。

全书结合实证材料的具体细节叙事,于各艺术形成的形制风格、技法技艺演进的伊朗元素勾显中,直观形象地展现出伊朗艺术文化的民族性。

本书在宏观历史叙事中,结合伊朗艺术的地方特色;在大历史叙事中,又揭示出伊朗伊斯兰前和伊斯兰后艺术发展的不同特色;尤其富有特色的是展示了伊朗20世纪艺术发展的状况。既较好呈现了艺术史的核心脉络,又生动呈现了伊朗艺术的多元化特征,内容丰富,可读性强。

——穆宏燕(北京外国语大学亚洲学院波斯语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大学东方文学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员;中国外国文学学会理事、中国非通用语学会理事。其学术研究领域为东方文学,研究专长是以波斯-伊朗文学为轴心,覆盖西亚-中亚的宗教、历史、文化、艺术等多个领域)

本书的叙事中心是以伊朗艺术的发生发展和演变为中心,通过对伊朗社会历史发展各时期的主要艺术成就的梳理,全景地展示一个中东文明古国的民族艺术特点、特色、成就和影响。

——车效梅(山西师范大学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中东社会社会经济史、丝绸之路城市史研究;享有教育部新世纪人才、国务院特贴专家等荣誉称号)

伊朗是“一带一路”沿线重要国家,伊朗文明也是世界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与伊朗的文化、经济交往、交流由来已久,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实施,中国与伊朗在经济、商贸、文化等领域交流逐步深入。但迄今为止,在艺术文化研究领域尚没有全面而系统的研究成果,更由于历史上波斯文明和阿拉伯文明的内涵和外延有着本质的区别,往往让人们在认识上产生一定的误区,这就迫切需要理清其与波斯文明的联系与区别;需要在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中了解、研究伊朗。从这个意义上讲,由哈比比安拉·阿亚图拉希著,谢米·哈格什那斯(英译),王泽壮教授翻译的《伊朗艺术史》一书,是我国第一部较为系统地探讨伊朗艺术史的学术研究译著,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和史料价值。

——王锋(宁夏大学博士生导师,二级教授。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学术技术带头人。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教育部学位中心评审专家。系中国少数民族文学学会副会长,中伊友好协会理事,伊朗国家科技与文化国际合作协会特邀研究员)

哈比比安拉·阿亚图拉希(1934—),伊朗建筑与雕塑艺术家、艺术史家,出生于设拉子。1970年,获得法国索尔邦大学艺术史与美学博士学位,之后回到德黑兰艺术学院并创办了建筑美学系,同时担任德黑兰大学艺术学院教授。1977年到叙利亚大马士革大学执教,伊斯兰革命后回到伊朗从事艺术展览、对外交流活动。目前移居巴黎。

王泽壮(1969— ),安徽肥东人,博士,教授,民盟成员。1989年合肥教育学院英语系毕业,2005年内蒙古民族大学世界史专业硕士毕业,2008年南京大学世界史专业博士毕业。先后曾任教于山西师范大学、安徽大学,现任北京语言大学伊朗研究中心主任, “伊朗艺术研究网”创办者,兼任伊朗马什哈德大学客座教授、察哈尔学会高级研究员、中国亚非学会理事、《阿拉伯世界研究》编委、《亚非研究》(北外)编委、《中东研究》(西北大学)编委、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历史研究所...

哈比比安拉·阿亚图拉希(1934—),伊朗建筑与雕塑艺术家、艺术史家,出生于设拉子。1970年,获得法国索尔邦大学艺术史与美学博士学位,之后回到德黑兰艺术学院并创办了建筑美学系,同时担任德黑兰大学艺术学院教授。1977年到叙利亚大马士革大学执教,伊斯兰革命后回到伊朗从事艺术展览、对外交流活动。目前移居巴黎。

王泽壮(1969— ),安徽肥东人,博士,教授,民盟成员。1989年合肥教育学院英语系毕业,2005年内蒙古民族大学世界史专业硕士毕业,2008年南京大学世界史专业博士毕业。先后曾任教于山西师范大学、安徽大学,现任北京语言大学伊朗研究中心主任, “伊朗艺术研究网”创办者,兼任伊朗马什哈德大学客座教授、察哈尔学会高级研究员、中国亚非学会理事、《阿拉伯世界研究》编委、《亚非研究》(北外)编委、《中东研究》(西北大学)编委、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历史研究所“全国伊朗问题研究小组”成员。主要研究领域:伊朗社会思潮和知识分子。近年来致力于推动丝路文化交流史和中伊文化交流项目,合作主编中伊论文集《丝绸之路:中国与伊朗的文化、外交和经济交往》、出版专著《阿里·沙里亚蒂思想研究》等4部,主持或参与国家各类项目7项,发表学术论文50余篇。

浏览 3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手机扫一扫分享

编辑 分享
举报
评论
图片
表情
推荐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手机扫一扫分享

编辑 分享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