階級、符碼與控制 : 階級、符碼
《教育傳遞理論之建構》是《階級、符碼與控制》系列研究的第三卷。這本書的出版象徵伯恩斯坦的符碼理論的完成。《第一卷》、《第二卷》旨在探索符碼的家庭起源,分析家庭的社會關係結構與溝通體系如何生成限制型與精緻型符碼。《第三卷》則將研究範圍擴及到學校。它關心的是,去脈絡化、意義獨立的精緻型符碼作為學校教育的主要符碼類型,是如何被傳遞的──亦即,教育傳遞模式的建構。
伯恩斯坦在《教育傳遞理論之建構》一書裡,是以極具創意的分類、架構和界線等概念,將涂爾幹思想中的社會分工原則、有機和機械連帶與社會控制等觀點加以納入,同時摒棄當代教育社會學將他歸類在結構功能論裡,及鉅觀和微觀二分的習慣作法。本書既分析教室、學校的組織結構、傳遞原則、教育知識的類型,同時又論證教育傳遞模式與社會分工和社會控制之關係。另外,我們更能見識到,伯恩斯坦是如何將涂爾幹思想溶入馬克思的階級論裡,...
《教育傳遞理論之建構》是《階級、符碼與控制》系列研究的第三卷。這本書的出版象徵伯恩斯坦的符碼理論的完成。《第一卷》、《第二卷》旨在探索符碼的家庭起源,分析家庭的社會關係結構與溝通體系如何生成限制型與精緻型符碼。《第三卷》則將研究範圍擴及到學校。它關心的是,去脈絡化、意義獨立的精緻型符碼作為學校教育的主要符碼類型,是如何被傳遞的──亦即,教育傳遞模式的建構。
伯恩斯坦在《教育傳遞理論之建構》一書裡,是以極具創意的分類、架構和界線等概念,將涂爾幹思想中的社會分工原則、有機和機械連帶與社會控制等觀點加以納入,同時摒棄當代教育社會學將他歸類在結構功能論裡,及鉅觀和微觀二分的習慣作法。本書既分析教室、學校的組織結構、傳遞原則、教育知識的類型,同時又論證教育傳遞模式與社會分工和社會控制之關係。另外,我們更能見識到,伯恩斯坦是如何將涂爾幹思想溶入馬克思的階級論裡,發展出不同以往的涂爾幹式衝突論觀點,建構所謂的中產階級教育實踐理論,彰顯中產階級內部變化與現代教育制度變遷的關聯。
作者簡介
巴索.伯恩斯坦(Basil Bernstein,1924-2000)
係英國20世紀影響最深遠的教育社會學家,一生思想歷經四十寒暑,輯印成五冊,大體以《階級、符碼與控制》(Class, Codes and Control)為名出版,惟副標題互異,意謂關懷焦點和議題的轉進和變化。這五冊依序為《語言社會學理論研究》(1971)、《語言社會學應用研究》(1973)、《教育傳遞理論之建構》(1975)、《教育論述之結構化》(1990)、《教育、象徵控制與認同》(1996∕2000)。
譯者簡介
王瑞賢
英國威爾斯大學哲學博士。現任屏東教育大學教育系副教授。
譯有《教育、象徵控制與認同》(2005,台北:學富)、《教育論述之結構化》(2006,台北:巨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