磨坊
本书是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吉勒鲁普的代表作,讲述了发生在丹麦一座大型风磨坊里的悲剧故事。虽然书中故事发生的年代有些久远,然而在那些平静的叙述里,似乎仍然有着超越历史障隔的声音,有一种交谈的可能,世俗生活中的人性、神性与兽性在书中得到尽情释放。但是更重要的,那些波动的过程之所以不曾变得苍白乏味如陈年旧账,乃是因为——正如诺贝尔奖授奖评语所言——它们蕴涵了高超的理想。这种理想不是空洞的福音,而是蕴涵在一种对人的存在的二重矛盾状态的揭示之中,蕴涵在经验世界与超验世界的对立与沟通之中,蕴涵在神意法则与自然法则、心灵法则与现实法则的矛盾之中。得出什么样的结论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人必须有超越此岸世界的情怀。
作者
卡尔·吉勒鲁普(Karl Gjellerup,1857—1919),丹麦诗人、小说家。早年在哥本哈根大学攻读神学,后受丹麦现实主义文学开拓者勃兰兑斯的影响,出版了小说《一个理想主义者》《年轻的丹麦》。1883年,吉勒鲁普先后游历了德国、瑞士、意大利、希腊、俄国,对这些国家的文学艺术做了大量考察和研究,这导致他抛弃勃兰兑斯理论体系,转向德国古典主义,在席勒的影响下,他创作了许多浪漫主义风格的剧本。晚年,从事印度佛教哲学研究,并受叔本华、瓦格纳的影响。
吉勒鲁普在文学上的高成就即其长篇代表作《明娜》和《磨坊》。由于他“在崇高理想鼓舞下写出了丰富多彩的作品”,于1917年与丹麦作家彭托皮丹共获诺贝尔文学奖。
译者
吴裕康(1944—),翻译家、编辑家。北京大学西语系德语专业毕业,曾任中学英语教师、科研部门翻译。1985年调入漓江出版社,任编辑室副主任...
作者
卡尔·吉勒鲁普(Karl Gjellerup,1857—1919),丹麦诗人、小说家。早年在哥本哈根大学攻读神学,后受丹麦现实主义文学开拓者勃兰兑斯的影响,出版了小说《一个理想主义者》《年轻的丹麦》。1883年,吉勒鲁普先后游历了德国、瑞士、意大利、希腊、俄国,对这些国家的文学艺术做了大量考察和研究,这导致他抛弃勃兰兑斯理论体系,转向德国古典主义,在席勒的影响下,他创作了许多浪漫主义风格的剧本。晚年,从事印度佛教哲学研究,并受叔本华、瓦格纳的影响。
吉勒鲁普在文学上的高成就即其长篇代表作《明娜》和《磨坊》。由于他“在崇高理想鼓舞下写出了丰富多彩的作品”,于1917年与丹麦作家彭托皮丹共获诺贝尔文学奖。
译者
吴裕康(1944—),翻译家、编辑家。北京大学西语系德语专业毕业,曾任中学英语教师、科研部门翻译。1985年调入漓江出版社,任编辑室副主任、主任,编审。编辑“获诺贝尔文学奖作家丛书”及其他外国文学作品多种,译作有《托马斯·曼中短篇小说全编》《小幽灵》《给卡特琳一个位子》《罗曼·罗兰》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