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的后现代
“吃”逐渐在生活中成为一种品味与身分的表征,小到十块钱的臭豆腐,昂贵至数十万元的红酒,交会在我们餐桌,其所创造的精致与活力,让人激动不已;香料、恋旧食物与箬裔的议题竟能从一碗碗中勃发生命力,具备后现代的新鲜景观。
作者学贯中西,旁征博引,将饮食现象放到后现代的语境中,进行了颇有趣味的解读:从饮食文学观的转变到后现代餐饮哲学,从食谱、香料、厨艺的旅游到族群及多元食谱、怀旧料理和饮食的情色化,梳理出后现代语境中饮食的文化流变……
作者自述
饮食导致新的社会发展及人际关系,文学和电影往往以这种方式展现食物和移民所造成的社会形态、财经、信息、科技 、运动、娱乐、医疗体制等方面的汇整。
在后现代的语境中观察饮食文学和食谱,并对我们所常见的生态及社会问题,作出美食上的思索。我们将以这样的方式,进一步讨论如何透过后现代的餐饮,去有限地...
“吃”逐渐在生活中成为一种品味与身分的表征,小到十块钱的臭豆腐,昂贵至数十万元的红酒,交会在我们餐桌,其所创造的精致与活力,让人激动不已;香料、恋旧食物与箬裔的议题竟能从一碗碗中勃发生命力,具备后现代的新鲜景观。
作者学贯中西,旁征博引,将饮食现象放到后现代的语境中,进行了颇有趣味的解读:从饮食文学观的转变到后现代餐饮哲学,从食谱、香料、厨艺的旅游到族群及多元食谱、怀旧料理和饮食的情色化,梳理出后现代语境中饮食的文化流变……
作者自述
饮食导致新的社会发展及人际关系,文学和电影往往以这种方式展现食物和移民所造成的社会形态、财经、信息、科技 、运动、娱乐、医疗体制等方面的汇整。
在后现代的语境中观察饮食文学和食谱,并对我们所常见的生态及社会问题,作出美食上的思索。我们将以这样的方式,进一步讨论如何透过后现代的餐饮,去有限地弥补、挽救社会的焦虑和危机。 ——廖炳惠
编辑推荐
关于饮食文化类图书,近年来可谓是出版热点。大多书都有较好的销售业绩。如山东画报出版社的《吃的艺术》、三联出版社的《文人饮食谭》,我社出版的“唐鲁孙系列”《文学的餐桌》也属于此类。但是从比较学角度来研究中西饮食文化,并且将后现代的理论引入这个领域的图书,市面上不曾多见。此书是一本视角比较独特的饮食文化著作。
作者从“前现代”开始谈起,以富有学养但轻松的笔调,构成一篇篇短文,谈异国美食的历史,间杂电影、小说,谈论目前“后现代”的饮食现象。本书引学术理论为经,深入浅出串连饮食与文化,引领读者在文化情致之中,品尝美食下掩藏的文化。
目录
简体中文版序
自序
第一篇前现代、早期现代、现代到后现代的饮食文学观之转变
第二篇 后现代餐饮哲学
第三篇 食谱、香料、厨艺的旅游
第四篇 族群及多元食谱
第五篇 恋旧、怀古料理
第六篇 饮食的情色化
结语/台湾的后现代饮食与政治
参考书目
廖炳惠,现任台湾清华大学外语系教授。专长领域:现代主义、比较诗学、文化符号学、相关艺术。主要著作:《文学关键词200》《回顾现代:后现代与后殖民论集》《解构批评论集》等书。论文散见Cultural Critique等学术期刊,及《中外文学》等国内、外各种学术刊物和报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