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渝中区临江路小学

联合创作 · 2023-10-06 21:13

重庆市渝中区临江路小学位于西来寺13号,座落在与重庆宾馆遥遥相对的西南图书大楼下方,与“新华日报”社毗邻。学校始建于1946年,原为二区第21保国民学校,解放后更名为西来寺小学。文化大革命开始后,1966年9月按当时“破四旧”的作法,按“革命”的概念改名称为“要武小学”。1971年4月按序号命名为16小学(均未挂牌)。文化大革命结束后才恢复原校名称。1984年8月,与安乐洞小学合并后,更名为临江路小学。学校占地面积2312m2,解放前及解放初期的校舍是庙宇,1957年修建为三层夹壁房,1982年区教委对旧校舍进行改造,修建为砖混结构的教学大楼,共5层,有教室30间。解放前、解放初期学校仅6-8个班,1966年曾办住读,班次较多。1985年有20个班,学生809人,1993年达到27个班,有1300多名学生。现有17个班,706名学生,有在职教职工54人,退休教职工75人。主要办学成绩及办学特色具有50多年历史的临江路小学以校风文明、师德良好、教育教学质量高而享誉社会。学校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全面实施素质教育,面向全体学生,培养学生全面发展并具有个性特长,是渝中区第二批整体改革实验学校。学校有一个团结、勤政、开拓、进取的领导班子和一支勤奋、求实、爱生、创新的教师队伍。全校教职工团结拼搏、奋力争先,取得了教育教学改革的丰硕果实。学校坚持以教育科研为先导,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开展了多层次、全方位的教改科研。九十年代初,以“减负提质”为突破口,形成了以课堂教学为主,课外活动为辅的教学体系,取得较为显著的成效。1994年起,进行“优化课堂教学结构,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整体改革实验,构建了充分发挥“双主”作用的学科课堂教学基本结构,总结出各学科不同课型的教学变式步骤,同时,加大电教投入,保障现代教育技术的推进落实,配建了微机室,开设了电脑课,购置了多媒体投影仪,安装了校园闭路电视网络系统等。实验中,我们还努力探索活动课程教学结构的优化,总结出结构合理的室内活动课教学程序,提炼出课内外结合的活动设计模式。通过六年的实验,我校在教育质量,办学水平和办学效益方面有了明显提高,学生全面和谐、生动活泼地得到发展,为提高民族素质,培养各级各类人才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目前,学校参加了重庆市“六区百校”心理健康教育实验,又是渝中区“写字教材”实验学校之一。丰富多彩的兴趣活动,是学校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校、班两级各类兴趣小组,为学生个性特长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校鼓号队在区里小有名气,区传统项目篮球队得到持续发展,曾获市、省小学生篮球赛一、二名的佳绩,校乒乓球队也在多次竞赛中名列前茅,美术、书法组共参加市、区组织的大型活动11次,近几年,学校不仅为省女篮、游泳队输送了队员,还有多名同学考上首都各类艺校和省、市艺校。学校在教师队伍建设、学生思想品德教育和校园文化建设等方面也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加强以师德师风为核心的教师队伍建设,使教师整体素质得到提高,形成了有无私奉献精神、严谨治学态度和进取热忱的教师群体,涌现了区“师德标兵”王惠彤,“十佳青年教师”曾令洁等先进典型。以文明礼仪教育为突破口的德育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促进了“诚实、守纪、文明、进取”校风的形成。在上级支持和自身努力下,学校的操场、升旗台,教学大楼外墙及木窗等均得到改造,校园、走廊及教室布置体现出艺术美和教育性,学校处处“旧貌换新颜”。春华秋实。学校在连续多年被评为区级“文明单位”的基础上,又获重庆市“社会主义文明礼仪示范学校”,渝中区“师德师风先进单位”、“三八红旗集体”、“巾帼文明示范岗”、“先进职工之家”等光荣称号、工会、女工、计生、保卫工作均获一等奖。今后,全校师生将更加努力,不断探索、锐意进取,使临江路小学的明天更美好。
浏览 2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手机扫一扫分享

编辑 分享
举报
评论
图片
表情
推荐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手机扫一扫分享

编辑 分享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