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昌澄潭中学
昌县澄潭中学是县直属普高,她的前身为创办于1876年的沃西书院。在130年的办学历程中,为国家输送了上万名合格的建设者,其中中国工程院院士吕志涛、中国显像管之父杨柳青等一大批杰出校友蜚声中外。学校现有36个教学班,2200多名师生员工,校园占地200多亩,建筑面积57966平方米。 近年来,澄潭中学以"怀文抱质、自强不息"为校训,坚持"精神立校、科研兴校、创新强校、依法治校"的发展战略,确立了"一切为了学生发展"的办学理念,构建了适应21世纪的以"认知性、社会性、研究性、技能性、身心发展性"为框架的新的学习模,形成了知识共享、资源共用的学校效能管理系统。 澄潭中学以培养具有民族灵魂、创新精神和世界眼光与国际交往能力的中国人为己任,更新观念,转换角色,大胆探索,构筑了有利于促进学生成长的"八大系列教育",产生了一大批创新的学科教学模式,使学校近几年的教育质量、教育科研、学科竞赛、办学效益、办学水平一直居绍兴市前茅,在优秀生被统招的情况下,先后培养了四个县文科状元和二个省体育状元,其中2005年高考上线率达99.2%,上线人数、上线质量连续几年在享受相同招生政策的学校中遥遥领先,甚至超过好些省一级重点中学。省教育厅领导称赞"澄潭中学的精神是浙江精神的很好体现"。学校大力弘扬艰苦奋斗的澄中精神,精心把校园打造成为诗情化、艺术化、哲理化、人性化的人文空间,构筑起了能促进全校师生持续发展的"人·教育·自然"和谐一致的 生态校园,成为目前绍兴市最有文化、最有品位、最漂亮的学校。 经过几年的艰苦奋斗和开拓创新,学校先后成为浙江省二级重点中学、浙江省学校心理学专业委员会实验学校、浙江大学心理与行为科学学院实验基地、绍兴市邓小平理论"三进"教育试点学校,并荣获浙江省文明单位、浙江省科研兴校200强、浙江省公众形象优秀学校、第九届全国青少年爱国主义读书教育活动组织优秀奖、绍兴市"群体师德创优"先进学校、绍兴市"花园式"学校、浙江省"绿色学校"等集体荣誉100多项。 这里, 有全省一流、风格别致的校园建筑 有诗情画意、陶冶情操的人文空间 有山泉小渠、芳草鲜美的旖旎景色 有月形石拱、仿古水榭的古朴典雅 有曲径通幽、碧萝拂衣的雅致幽静 有雨打芭蕉、翠竹亭亭的自然情趣新昌县 新昌,位于浙江省绍兴市东南部,是绍兴都市圈的南部副中心。依托规划的绍台高速,绍台铁路等交通设施,发展现代化的特色工业园区和旅游经济,着力构建生物制药、机电设备和旅游商贸三大板块。正在建设的七星新区,将是新昌城市建设的又一个亮点。新昌山水如画,是著名的旅游胜地,有江南第一大佛新昌大佛寺,有奇峰怪石的穿岩十九峰,有诗仙李白千古名篇《梦游天姥吟留别》的天姥山。新昌县辖3个街道、8个镇、5个乡:羽林街道、南明街道、七星街道、沙溪镇、儒岙镇、回山镇、澄潭镇、小将镇、镜岭镇、梅渚镇、大市聚镇;双彩乡、巧英乡、东茗乡、新林乡、城南乡。县人民政府驻人民路190号。2007年底,全县有总人口435468人。2010年底,全县总人口43.76万人。澄潭、新昌、黄泽三江呈折扇形流向西北注入曹娥江。气候属亚热带季风区,常年日照约1900小时,年平均气温16.6℃,年降水量1500毫米,无霜期240天。新昌县境东邻宁海、奉化,南接天台,西南毗连磐安、东阳,自西至北与嵊州市接壤,东西相距52.3公里,南北间隔36.9公里。 全县总面积为1213平方公里,折合181.95万亩,约占全省陆地面积的1.2%。其中耕地面积22.87万亩,占土地总面积的12.6%;山林面积为131.3万亩,占土地总面积的71.7%,是一个以山林、旱地为主的山区丘陵县,素有“八山半水分半田”之称。 新昌县主要山峰海拔均在600米以上,最高峰为小将菩提峰,海拔996米。四明山脉自东北入境,构在小将至沙溪山地。天台山脉两支自中南部入境,古称“一邑主山”的天姥山区逶迤绵亘至鞍顶山,构成儒岙至回山东部山地。会稽、大盘山脉自西南入境,盘亘于镜屏乡的安山和镜岭镇的西坑一带,构成镜岭南部山地。中部为丘陵台地,一般为海拔250米至500米玄武岩台地,范围较大的有回山、大市聚、孟家塘、遁山等,边缘为陡坡峻岭。 春秋战国时期,新昌县境先后属越、吴、楚等国,秦代起属会稽郡,汉代至唐代均为会稽 郡所辖剡县的一部分。后梁开平二年(908),析剡县东南部13乡置新昌县,县名得自新昌乡名。相继隶属于越州、绍兴府和绍兴地区、绍兴市。 新昌县古称剡东,又名南明,在绍兴市管辖区,位于浙江省东部。唐代以前属剡县,五代后梁开平二年(908年)建县。现列入沿海经济开放地区,属上海经济区域,随着宁波国际性“东方大港”的建成和对外开放,新昌区域优势更为显著。县境东邻宁海、奉化,南接天台,西南毗连磐安、东阳,自西至北与嵊州市接壤。东西相距52.3公里,南北间隔36.9公里。 县名来自新昌乡名,也寄寓着新设县兴隆、昌盛之义。如今已有1100年建县历史 新昌县境,春秋战国时期属越地,秦时属会稽郡,西汉初,会稽郡下置剡县,新昌是剡县的一部分。唐朝末年,军阀割据,拥兵自立,唐乾宁三年(896),钱镠攻下越州,建立吴越国。吴越王钱镠因都城钱塘江至温州路途悠远,剡东南人员往来,特资交流,比较频繁,而沿途无驿站接应,于是在五代梁开平二年(908),分剡东13乡置新昌县,这13个乡是永寿、石顺、昌化、像明、遵德、石城、五山、丰乐、彩烟、善政、新昌、安仁、守义。县名来自新昌乡名,也寄寓着新设县兴隆、昌盛之义。北宋新昌属越州,南宋属绍兴路。元代属绍兴府,隶于江浙行省。明代,隶于浙江布政使司宁绍道。 清代,新昌属绍兴府,隶于浙江小宁绍台道。民国时期,浙江省设行政督察区,新昌县先后属第二、第三区。 1949年5月22日,新昌解放,成立县人民政府,属绍兴专区。1958年1月,绍兴专区撤销,划归宁波专区。 1958年11月,新昌县制撤销,行政区域并入嵊县。1961年9月后,新昌县为绍兴专区、地区和市所属县至今。 一,西汉置,属辽东郡,故治在今辽宁海城市甘泉镇向阳寨。西晋废。 二,三国吴黄武四年(225),分富春置新昌县,县城在今建德市大同镇。属吴郡。晋太康元年(280),新昌县更名寿昌县, 三,北魏时析肥如县置新昌县(治今河北卢龙县城关),为北平郡郡治。隋开皇十八年(598年)改新昌县为卢龙县。 四,唐武德四年(621),析鄱阳县置新平县,属饶州,武德八年废。开元四年(716)又置,县治设在新昌江口,故称新昌县。天宝元年(742)八月十四日,改为浮梁县,即今江西省景德镇市浮梁县。学校历史 历尽沧桑,几度变迁,学校从沃西书院到沃西学校,从沃西蚕桑职业学校到沃西私立初级学校,从沃西初级中学到新昌第二中学,再到现在的澄潭中学,正是一届又一届政府的关心支持,一代又一代师生员工的勤奋努力,才成就了今日之澄中。1清光绪2年(1876) 由何维贤、黄琮、俞桂书等绅士捐资在横山兴善寺创办沃西分院。2 清光绪24年(1898) 由东阳蔡汝霖任书院院长,他心向着“戊戌变法”,善诱诸生,“莫沉沦科举,须发奋救国”,坚持“教育救国”宗旨。3清光绪28年(1902) 沃西书院改名为沃西公立高等小学堂。4 宣统三年(1911) 学校被毁。5民国元年(1912) 学校迁至澄潭王家祠堂,校名改为沃西公立高等小学校。由王冷仙、陈拜阳、杨国钧、雪均、金云宽、徐梦魁等担任校长。6民国32年(1943) 十一月四日,在兴善寺召开筹备会议,商讨决定将沃西小学改办为沃西私立蚕桑职业学校,并择定校址横山兴善寺。7 1949年同年十二月十五日在诚爱祖华庵召开士绅联席会议,推举陈石民为沃西蚕校校长,并决定于次年2月28日招生开学。 8月22日,在澄潭镇立小学召开西区热心教育知识青年公正士绅会,根据新的政治济形势,决定学校增设附设初中班。 校址迁至澄潭沈家祠堂,定于9月正式招生开学,并改组沃西蚕桑学校校董会,由张健炉任董事长,杨国钧任副董事长。 同月24日召开二届一次(改组后)校董会,推举新的校务委员会,由潘守诚任主委(校长)。8 1950年1月,绍兴专署批准,定名为新昌县私立沃西初级中学,上半年学校成立"工读团",坚持 "工不误读,读不忘工。以工养读"原则,照顾关心工农子弟贫苦学生读书。9月,改组校董会,推举绅士俞锡霖为董事长,徐梦魁为副董事长。21日,召开校董会,决定组织扩建校舍筹募经费委员会,选举产生新的校务委员会,由张纲维任校务委员会副主任委员,负责主持学校工作。12月25日,第一座教学楼(五教二办)破土动工,决定此日为建校纪念日。下半年,建立学校团支部和学生会,协助学校开展工作,学校结合抗美援朝土地改革等运动开展学战斗英雄事迹,向志愿军写慰问信,捐献飞机大炮活动,并组织学校文工团深入农村开展宣传。9 1951年 暑期,教职工参加华东革命大学浙江分校镇反学习。10 1952年 增设政治辅导员,负责团支部等辅导工作,在学生中开展以互爱(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护公共财物)为主要内容的思想政治教育。11 1953年 建立基层教育工会,组织教师学习凯洛夫《教育学》,学习党在过渡时期总路线和总任务,发动组织学生向家长、亲属、邻居写信,开展广泛宣传。9月,学习贯彻毛主席提出的三好(身体好、学习好、工作好)指示。12 1954年 设立专职团干部,加强团工作领导,加强以劳动教育为重点的政治思想教育,清除剥削阶级轻视体力劳动和体力劳动者的思想,组织学生参加建校劳动,下半年学校成立团总支,二、三年级分班成立团支部。13 1955年 5月,县派竺焕才来校担任领导工作。学校贯彻德智体全面发展方针,下半年起贯彻实施教育部公布的《中学生守则》。14 1956年 5月,学校由国家接办,私立沃西初级中学改名为新昌县第二初级中学,澄潭区小为小学部。8月1日,台风中心过境,学校大礼堂(54年建草房)被毁,下半年起学习苏联经验,推行五分记分法。 15 1957年 政治课改为以反右派斗争为中心的社会主义思想教育课,在毕业生中提出“一颗红心,两种准备”的口号。五月四日,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改名为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6 1958年 1月(寒假)教师参加县整风反右学习,我校部分教师被划为右派,部分教师因历史问题被清退。2月学校增设高中部,校名改为新昌第二中学。8月建立学校党支部,由竺焕才同志担任第一任党支部书记。下半年学习贯彻“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学校组织宣传队走向街头,广泛宣传“三面红旗”,学校贯彻执行“教育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方针,师生投入“烧木炭洗铁沙,筑小高炉,大办钢铁”运动和参加“三秋”劳动,试办印刷厂。依靠学生力量建成一座工字形教学楼(学校请一位师傅指导,现为印刷厂使用的房子)。11月,新昌嵊县合并,学校改名为嵊县澄潭中学。17 1959年 学校大办农场、畜牧场,班班有劳动基地(班班有农具间,农具学生自带),畜牧饲养有专人负责。9月起蔡作峰同志由副校长改任校长工作,竺焕才任专职党支部书记。18 1960年 开展“学、赶、超福建”活动,千方百计提高教育质量,8月(暑期)组织师生参加夏收夏种和社员同吃同住同劳动。9月,由团总支改为团委。19 1961年 困难时期供应不足,师生中患浮肿病现象严重,学校领导十分注重教师劳逸结合,关心师生生活。组织学习《十大教授法》坚持学校工作以教学为中心。11月新嵊分县,校名改为新昌县澄潭中学。 20 1962年 贯彻“调整、巩固、充实、提高”八字方针我校部分教职工精简下放。暑期面对高考升学压力在教师中开展“澄中应向何处去”的大讨论,激发教职工发奋图强,办好学校,实行隔周“大小礼拜制”:大礼拜可回家拿粮食,小礼拜要留校自修做功课。21 1963年 2月,县文教局号召全县中学生学习我校优秀学生李成尧和张才华的事迹,贯彻执行《全日制中学暂行工作条例(草案)》50条,3月5日,毛主席题词“向雷锋同志学习”后,全校各班组织“学习雷锋小组”,建立“好人好事登记簿”,深入开展“学雷锋,见行动”活动,高考升学率震动县内外,学校获得各界一致好评,下半年组织观看《杨立贝》《白毛女》等一系列电影,请三老(老工人、老干部、老贫农)讲三史,成立三史调查组写三史,深化阶级教育,激发爱国热忱。上半年蔡作峰同志调县文化馆任职后,由副校长费毓翠负责主持学校全面工作。22 1964年 4月,宁波师院教学调查组来我校蹲点调查,帮助我校进一步规范教学管理,全校师生掀起学习毛主席著作热潮,学校领导费毓翠被抽调去上于参加省社教试点工作。23 1965年 根据省教育厅的通知精神,废除《中学生守则》,改以“三好”和“好好学习,天天向上”作为教育学生的标准。暑期全体教职工去宁波一中参加“四清”学习。11月,开展学习王杰同志“一不怕苦,二不怕死”革命精神活动。24 1966年 上半年抽调竺焕才、张银灿、钱志民、叶宪章、石国英等参加四清工作队去回山搞社教。学校成立以吕昌华为主要成员的五人领导小组主持工作。4月,以刘干源为组长的四清工作组进驻学校。中央5.16通知公布后,校内陆续停课,大字报贴满校园各个角落。7月,中共中央正式通知:大中学校“放假闹革命”。从此,校内相继出现各种红卫兵组织,学生杀向社会大破四旧,学校停止招生,师生卷入“文化大革命”运动,学校党、政、工、团各组织被冲垮,学校教学等各项工作停顿。下半年县分批给予名额选派教师、学生代表等外出串连,年底到次年春,师生外出串连到达高潮。教学理念学校愿景:把澄潭中学办成一所受人尊敬的有个性的学校澄中目标:培养具有民族灵魂、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世界眼光的科学与人文相融的现代公民教育理想:让每个学生扬起希望的风帆、让每个教师品味教育的芬芳、让每个家长分享成功的喜悦澄中校风:教师勤教、学生乐学、情趣高雅、文明和谐办学宗旨: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澄中品格:爱心、责任、效率澄中校训:怀文抱质、自强不息澄中精神: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 勇于开拓的创新精神 身体力行的实干精神 相濡以沫的团队精神管理理念:管理就是设计一种环境,使人在这种环境里能充分展示生命的意义,并最终高效地实现组织的目标教学理念:教学如果不能同时播撒人文精神,即使教师的技艺再高超,这样的教学仍是低效的澄中风格:从容淡泊的教育心境 求真务实的教育作风 真诚内省的教育品质澄中信念:努力追求每个学生更好的发展
浏览
29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