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鹤龄英华中学

联合创作 · 2023-10-14 15:37

简介今福建师大附中的前身之一是私立英华中学。该校创建于1881年(清光绪七年),地址在仓山乐群路(今爱国路)。1928年收回教育权后,陈芝美担任校长期间,决心要把中学办好,采取了许多措施:如强化教师队伍,聘请留美博士担任主要科教员;重视国文教学,提高国文教师的地位和待遇,不惜重金礼聘学问渊博的社会知名人士为国文教员;6次赴美募集捐款,充实教学设备;对英语教学特别重视,有利于毕业生出洋留学;严格基督教信仰;主张男女兼收等。从此学校声誉日隆。在中学调整前的70年中,培养了不少出类拔萃的人才,如林森、黄乃裳、侯德榜、陈岱孙、沈元、王助、陈景润等都是该校的校友。1952年中学调整,英华中学与华南女中、陶淑女中合并为福建师大附中,以原寻珍女中为校址,现已成为省一级达标中学之一。历史福州英华中学,于1881年由美国传教士麦铿利在福州仓山创办,至今有100多年的历史。1937年日本侵略军侵略中国,当时战火蔓延到东南沿海一带,英华中学上课受到严重干扰。时任校长(也是首任华人校长)陈芝美博士决定将英华中学内迁。洋口在历史上是八闽四大名镇之一,是闽北重镇,三面青山环绕,一川秀水东流,当时人烟辏集、物产丰富,交通发达。招揽着四方商贾,农工云集。陈芝美校长经过一番比较论证后,毅然决定搬迁到洋口继续办学。 1938年6月6日至1939年4月学校完成内迁洋口,陈芝美校长邀请各界知名人士支持学校在洋口办学。成立了英华中学董事会。艰难困苦,玉汝于成。此后八年,是英华办学艰苦时期,发展时期,更是黄金时期。这八年,英华办学的优良传统进一步发扬,培养了许多杰出人才,繁如星云,灿若泰斗,是英华史上最为动人的一章,彪炳宇内。据统计,八年间,毕、肄业学生达千余人,占“英华”1881-1951年的70年的学生总数2500人的40%。涌现了大批的人才:有革命志士仁人,如中共闽江工委员杨申生、傅孙焕,福州市委书记孙道华,中共省委闽浙赣地下军副司令曾焕乾等;有数以百计的专家、教授、学者,如南京紫金山天文台台长陈彪,著名中科院学部委员高由禧、曾融生、林亲基,国务院学部委科评小级高放,中国驻肯尼亚全权大使、北大教授薛谋洪,中国电影家协会副主席、国际影评委员石方禹,国家领导人保健医生罗慰慈、林友华主任医师等,美国国务院商务部经济学家陈乃润,美国化学专家李联欢和著名教授江祖贻,土木工程专家美国肯塔基大学教授黄仰贤、曾受邓小平等领导人接见的美国普度大学教授林本铭;散在香港、台湾、东南亚、北美等十多个国家和地区200多人的企业家中,有泰国棉花大王丁政曾,菲律宾女企业家邱以芝,台湾企业界知名人士陈炎生、黄萃源等。英华中学内迁洋口的八年期间,英华师生在潜心教学读书之余把自己置身于当时如火如荼的革命斗争浪潮之中。1938年底至1939初,组织“民众歌咏团”,1939年春,成立了“中共英华特别支部”,1940年夏组织了一个“秘密读书会”,唤起民众共同投入波澜壮阔的抗日救亡行动中去。许多英华学子走上革命道路,为了人民的解放事业而献出定员生命的英华中学共产党人就有24位,他们英勇献身的事迹令人肃然起敬!英华治学严谨,讲求教学质量。陈芝美校长提出的“第一流学校”、“第一流教师”、“第一流学生”的三大中号,在他主政20年中努力付诸实施,并结出累累硕果,显示出了爱国教育家的伟大气魄。英华十分重视德育培养,从1938年起,学校规定每个班级都要取了个体现时代精神的班名,象“七七”级名,就是教育学生不忘国难,抗日救亡。在日常生活中,教师十分重视给学生灌输爱国家、爱人民、爱科学的思想,培养学生正直、诚实、助人为乐的美德和勤奋求学、艰苦朴素的精神。英华在重视课堂教学的同时,还十分重视课外活动,包括举办各类讲座、各种文艺演出和各项体育比赛等,这对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开发智力、增强体质无疑都起到很大作用。 英华中学在洋口的八年,他们坚持民主进步,追求真理;治学严谨,讲求教学质量和团结友爱的“家庭化”精神,培养了一大批杰出人才和革命志士,其办学业绩早已蜚声海内外。1993年6月6日,由县政协牵头,福州英华英语学校与洋口中学签约结为姐妹校。“尔乃世之光”的校训,又镌刻在旧址石碑上,熠熠生辉。1996年2月28日,县政府(96)号文同意洋口中学再定名为洋口英华中学。 愿这两朵教育园地里的鲜花,将开放得更加鲜艳,为祖国四化建设培育更多更好的人才。精神福州英华中学是一所历史悠久、英才辈出、具有革命与治学优良传统并享有较高声誉的一百多年的老校,其办学业绩已蛮声海内外,并拥有一批甚孚众望的专家、学者和各界知名人士。英华之所以久负盛名,究其原因,主要是几十年孕育而成的英华精神所致。何谓“英华精神”?诚如史料表明,归结起来,就是坚持民主进步,追求真理;治学严谨,讲究教学质量;团结友爱的“家庭化”精神。英华是一所教会学校,但具有光荣的革命传统,这是极其难得可贵的。在各个历史阶段中,特别是在抗命战争期间,为了人民的解放事业而献出年轻的宝贵生命的共产党人就有24位,他们的英勇献身的业绩怎不令人肃然起敬!1939年夏,英华内迁样口后建立了中共英华洋口中学特别支队,这就标志着学校组织已渐趋成熟阶段。他们带动广大学生开展多种形式的革命进步活动,促使了校内民主气氛的增长和爱国热情的高涨。为什么马克思主义能在学校传播?为什么地下党能在校内建立和发展?我以为,除了洋口“特支”在中共闽江特委的正确领导并积极主动地开展活动外,其中一个重要因素就是主持校政的陈芝美校长具有强烈的爱国心和正义感。陈校长在办学中坚持民主精神,提倡自由学风,允许不同想观点在校内传播;这种民主精神和自由学风,不仅客观上有利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和地下党的活动,而且使学校养成了一种不盲目随入、勇于探求真理的独立思考精神。陈校长还为进步教师陈衡庭讲授社会发展史和辨证法提供方便,即使在国民党部的警告下,仍坚持让他在校授课,维护了学术自由,让学生明辨是非,追求真理。美籍教授沈维德同情中国革命,支持进步学生活动。她曾把自己的往处作为进步学生订阅《新华日报》的投递地址和进步书籍的场所。正是由于陈校长和多数教师支持民主进步、撒播革命种子的学校。因此,称英华为革命摇篮,是当之无愧的。英华治学严谨,讲求教学质量优良传统的形成是与陈校长提出的“不办学校则已,办就要把她办好”的办学要求分不开的。他提出的“第一所学校”、“第一流教师”、“第一流学生”的三大口号,在他主政20年中努力付诸实施,并结出了硕果,显示出了爱国教育家的伟大气魄。英华十分重视德育培养,如从1938年起,学校规定每个班级都要取一个体现精神的班名,就是教育学生不忘国难,抗日救亡。在日常生活中,教师重视给学生正直、诚实、助人为乐的美德和勤奋求学、艰苦朴素的精神。治学严谨体现在教学管理中,英华有一套严格规定:新生入学,要进行入学训练”,由校长、教师分别介绍校史、传统、校风,然后每个学生要订立学约,经学生家长签名,还要一个殷实商店担保,如违反其中一条,应退学;考试成绩二门不及格者留级,一科不及格者为“积欠”,一科补考不及格或两科“积欠”者均要留级。此外,学校还规定累计二大过和一小过者应退学。这种严格要求学生遵守校规与培养学生的良好道德品质的精神一致的。英华在重视课堂教学的同时,还十分重视课外活动,包括办学各类讲座、个种文艺演出和各项体育比赛等等,这对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开发智力、增强体魄无疑都起到了很大作用。英华在洋口办学八年,即是艰苦时期,又是发展的黄金时期。八年间,毕业(包括肄业)生一千多人,占英华1881——1951年的70年学生总数2500人的40%,并培养出大批人才。其中著名科学专家、学者数以百计,仅在全国著名科学家荟萃的中国科学院,就有8名学部委员是英华中学的校友,“尔乃世之光”校训在众多校友中得到发扬光大!团结友爱的“家庭化”精神在内迁洋口的艰难岁月中有 了很大发展。1941年福州第一次沦陷后,许多学生与家庭失去了联系,断绝了经济来源。面对这种困难局面,陈校长以洪亮的声音在全校师生大会上宣布:“在这里,学校就是你们的家庭,我即是你们的校长,又是你们的校长;只要我有饭吃,你们也有饭吃。”寥寥熟语坚定有力,安定了学生的情绪,极大地鼓舞了学生克服困难、坚持学习的信心。与是,一幕幕感人肺腑的情景出现了:陈校长主动降薪,在最困难的日子里还主动不拿薪水,与全校师生同甘苦,共患难;发动学生开荒种植瓜果和砍柴,派人到太宁购买廉价大米,自制教学用品,做到开源节流;设立互助会,为贫寒子弟减免学费;建立学校储蓄所;学生宿舍设校鉴,与学生同住,聘请女员工,为学生缝补衣袜;建立哲明医院,使师生疾病得到及时治疗等等。英华家庭化精神经久不衰,如今校友们尽管散居在五糊四海,尽管时间多长,对母校都怀有深深的怀念之情。校友间团结友爱,亲入手足,英华家庭化精神形成了强大的凝聚力。英华内迁洋口办学已过去了半个多世纪了。但是,英华传统精神在顺昌特别是在洋口却深深地扎下了根,而且对洋口的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方面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为顺昌历史写下了光辉的的篇章。明末清初,洋口就以成为闽北商业中心和闽北山区重要的物质集散地。抗日战争时期,随着福州部分机关、学生和大批商人、居民迁使洋口人口剧增,促使了商业和手工业以及其他行业的迅速发展,洋口进入了历史上全盛的黄金时代。英华带来了洋口中等教育前所未有的繁荣。过去洋口学生升上中学要到南平或沙县,几经周折,给学生带来了极大不便。英华在洋口招生并且开创招收女生的先例,致使几乎所有的洋口子弟都纷纷考入英华就读。经过英华培养出来的洋口子弟数以百计,都为社会尽了力,不少人在各级部门担任要职,有的还成为专家、学者。对于英华推动洋口社会发展的历史功绩,洋口人民铭记在心。抗日战争时期,洋口各种反动势力间的政治斗争此起彼伏,地主富商、官僚政客、地客流氓为了寻欢作乐,使洋口成了藏污纳垢之所。平民百姓基本上闭守落后状态。英华“特支”及其外围组织“民先队”却带领民众与统治阶级散布和扶持并为其服务的腐朽文化进行抗衡,从而唤起了民众的爱国热情,推动了抗日救亡活动的蓬勃开展。英华学生组织晨呼队,清晨沿街呼喊口号,以唤醒民众,共同抗日救亡;教唱抗日救亡歌曲、出街头漫画墙报、演出活动、开展扫盲教育,以及街头宣传活动等等,无不渗透着英华学生的汗水,把洋口的抗日救亡活动推向新的高潮。如今,英华精神在顺昌大地上重放光采。1994年6月6日,由县政协牵头,福州英华英语学校与洋口中学,在英华内迁洋口55周年、洋口中学建校35周年的庆典上,两校校长签约结为姐妹校。“尔乃世之光”的校训,又镶刻在当年英华旧址碑上,熠熠生辉。我们祝愿这两朵教育园地里的鲜花,将开得更加鲜美,为祖国四化建设共同培育更多更好的人才。
浏览 1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手机扫一扫分享

编辑 分享
举报
评论
图片
表情
推荐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手机扫一扫分享

编辑 分享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