赣州信丰第四中学

联合创作 · 2023-10-21 16:35

学校简介学校坚持以人为本,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认真践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办一流学校、创一流质量、育一流人才”为办学宗旨,创建了“文明、和谐、安全”的现代化校园环境,着力培养了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严抓学校管理,狠抓教学质量,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大力推进教育教学改革,从2000年至今,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一直名列全县前茅。学校先后评为“市文明单位”、“市德育示范学校”、“市文明卫生校园”,连续七年被评为“县教学质量先进单位”、 “县目标管理综合评估先进单位”等荣誉称号,得到了领导、家长和社会各界的充分肯定和一致好评。2004-2005学年有128位学生在县级以上各类竞赛中获奖,其中国家级6名、省级11名、市级30名;有32位教师在各类竞赛中获奖、80多篇教研论文获奖或发表交流,15个教研课题在县级以上立项,其中省级3个,市级6个。2004年被列为赣州市分层教学实验学校。如今,信丰四中正朝着“质量做优,规模做大,设施做强,打造信丰四中的品牌优势、师资优势及环境优势”的奋斗目标而努力,成为教师教书育人、莘莘学子求学的乐园,把四中办成信丰教苑中一颗璀璨的教育明珠。以后将会不断改善!学校领导校长:郭晓清党支部记:陈锦顺副校长:甘克忠副校长:陈锦仙副校长:熊玉珍副校长:胡绍明副校长:邹赟发展历程信丰四中象信丰母亲河桃江那样,源远流长,她的前身叫桃江中学,历经四十一年。我们校史室在校领导和广大师生及校友的大力支持下,拜访了教育局老领导和相关负责人,寻访了曾在学校工作过的老教师,走访了历届毕业生中的部分代表,查阅档案、搜集资料,并对所有书面资料和口碑资料进行了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工作。现先将学校的变迁情况以简史的形式公布以众。由于我们水平有限,材料缺乏、时间仓促、错误和遗漏在所难免,敬请各界有识之士不吝批评指正,以使我们的校史更符合历史事实(其它史料另行发表)。 “文革”期间的1968年,信丰一中、二中分别被化肥厂和223煤炭堪探队征用,两校停办,师生解体,学生分别到油山共大和金盆山共大就读。9月由二中因农村户口留下的学生组建信丰桃江“五七”中学,二中的全部校产转移给桃江‘五七’中学。当时有初一、初二各一个班学生,教职工7人。他们是施先文、陈子民、肖承桃、潘长寿、蔡宁、曾明珠、龙华江。校址仍借用在原二中内。1969年初,原两个班的学生全部升入高一(仅一个班),又招了初一、初二各一个班,学生总人数130人左右。学制为二二制。同年4月,县里也开始筹划建新校舍(现在学校所在地)。下半年因223队要求学校迁出,学校就暂迁到南山寺(现南山公园处)上课,同时也加大了建设新校舍的步伐,仅在该年冬就初步建好两栋共8间砖木结构的教室和食堂。1970年初,新学期开学,学校由南山寺搬入新校区,学校又招收了新生,这时有高二、高一各一个班,初二、初一各两个班。同年9月,因考虑到学校要走“五·七”道路,必须要有学农基地,县里就决定把桃江农中并入桃江“五七”中学,当时农中的两个高中班的学生,于10月并入本校上课,学校发展到8个教学班,原桃江农中则为桃江“五七”中学农场。70年底学期结束时,桃江“五七”中学有了首届毕业生:两个高中班、两个初中班(当时的学制为二二制,春季招生)。1972年底,全国决定恢复秋季招生,因此,72年的毕业生都延期到1973年7月毕业。1973—1976年,学校又盖了两栋砖木结构的教室,并在校园西端利用勤工俭学资金盖了一栋砖石土木结构的礼堂。“文革”期间的1970年始,贫下中农代表进驻学校,学校体制改为校革委会为核心领导,设正、副主任,下设政工组、教改组和后勤组;学生组织是仿学军事建制,一个年级为一个连,一个教学班为一个排,一个小组为一个班。劳动课占了大部分学习时间,文化课的学习没有保障。1976年10月粉碎“四人帮”以后,十年“文革”结束。1977年10月全国恢复高考,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经过拔乱反正,治理整硕,学校进入了改革、前进的正常轨道。1978年,贫下中农代表撤离学校,学校开始实行校长负责制,校务委员会为学校最高行政领导机构,该年本校校名由桃江“五七”中学改为桃江中学,学生组织由军事建制改为学生会,并成立团总支。1982年团总支升格为团委。学校体制逐步走上正规化,文化课的学习得到了应有的重视和保障。为了使学生在德智体诸方面都得到发展,经过全校教师一年多的艰辛劳动,于1978年在学校西北面的黄土石子岭上,人工开辟了一块面积为9800平方米的操场,解决了体育无操场的问题。同年,学校在茶叶山上盖了第一栋砖木结构的学生宿舍。1979年高考。本校在高一升高二时被重点中学选拔抽走10名成绩优秀学生的情况下,仍有3人考取大学,二十多人考取中专,名列全县同类学校前茅。同年秋季始,初中两年学制改为三年。1980年,学校在东侧篮球场旁盖了一栋砖木结构的平房办公室(兼宿舍),同时在茶叶山上盖了第二栋学生宿舍。1981年中考,我校两个初中毕业班中,有42人考取重点中学,占当时重点中学录取人数的七分之一。1982年中考续写佳绩,有9人考取小中专,30人考取重点中学。从此,我校初中的教学质量在全县“小有名气”。1984年,在资金紧张的情况下,在县自来水厂的大力支持下,学校安装了自来水,从而解决了靠饮用本校井水造成水荒的问题。同年秋季,高中学制改为三年,本校高中生源来自同益、龙舌、星村、西牛、正平、九渡、小河、万隆等乡镇。1987年7月,县政府拔款新建的砖混结构实验楼落成,三层九间,解决了理化无实验室和无图书室的问题。至此,我校已发展成为一所初具规模的农村完全中学,其时,我校基本上稳定在18个左右的教学班,其中高中每个年级2个班,初中每个年级4个班左右,全校学生人数约1200人,教职工70多人。1991年,学校食堂搬迁到学校礼堂,建起了锅炉房,大桥煤矿将一台极少使用的高压锅炉以十分优惠的价格转让给我校,从此,解决了吃夹生饭、开水、热水供给紧张的问题,由于工人师傅操作规范,又善于保养,加上锅炉质量好,那台锅炉一直使用到2009年暑假才更换新锅炉。1992年高考,本校考取大学15人,列全县普通完中之首,从此本校高考走出低谷。在此后几届高考中,均名列全县普通完中之首。1992年9月28日,香港爱国人士沈炳麟先生捐资兴建的“庆同楼”动工,这是他在信丰县捐建的第二个项目,大楼设计高4层、24间教室,建筑面积2150平方米,总造价46万多元,其中沈先生捐资15万多元,县、乡相应拔给30多万元。大楼筹建过程中,地区和县领导十分重视,行署副专员陈本玮、副县长刘和秀等领导亲自与沈先生代表一起制订建设方案,对建筑面积、造价、质量等提出了严格要求,县内有关单位从人力、物资、规费等方面大力支持。大楼于1993年7月30日胜利竣工,9月1日举行了隆重的落成典礼,县委书记钟祖恩题写楼名,地、县、乡领导为大楼剪彩,全校师生参加了盛典。随着“庆同楼”的落成和使用,本校规模继续扩大,初中每个年级为6个班,高中共6个班。同时,校领导解放思想,与时俱进,充分利用本校的教育资源,与广东友好职校联合办学,先后开设了电子班、电脑班、幼师班、彩印班等,每届学制二年,第一年在本校,以学基础知识为主,第二年在广东就读,以学习专业技术及实践操作为主,毕业后由广东方负责推荐就业。从93年秋季始,先后办了六届计10个职高班,此举获得了市、县教育行政部门的赞赏。为信丰向广东等沿海地区输送了大批中职人才。93年冬,一栋四层48间砖混结构的学生宿舍在茶叶山上落成,在信丰化肥厂的大力支持下,该宿舍配置了双层单人铁架子床,可安排576个床位,基本上解决了当时的学生住宿问题。同时,学校组织教师集资建教工楼,从93年冬至95年冬,先后两栋教师集资楼落成,有32户教工住进了自己的房子。1994年至95年期间,学样在资金紧张的情况下,新建了一个标准的篮球场,硬化了主干道,校园花坛四季有花,教学区上绿草如茵,一棵棵高大的梧桐树、柏杨树、香樟树遥相掩影,环境幽静。1996年秋,县调整高中的教育布局,本校停办高中,94.95级180多名高中生并入信丰中学和信丰二中。从此,学校全力贯彻九年制“义务教育法”,倾心抓好初中教育。当年,学校又招了嘉定镇城区4个班的初一新生。1997年秋,县里组建同益中学,校址在原游州小学校区,设初一、初二各4个教学班,每届初三学生均升入桃江中学家就读。从此,同益乡就彻底撤消了五所小学的附设初中班。至此,本校规模达28个教学班,学生人数1400多人,教职工近百人。1999年开始,学校的建设和发展进入快车道。1999年秋,由“庆同楼”延伸的教学楼竣工并交付使用。2000年,学样电脑更新换代,并装配了语言室一间。2001年8月,教师集资的五层20套住宅楼竣工并交付使用。2002年8月,引进社会资金新建的4层48间的学生宿舍竣工并交付使用,从此,学生住上了宽敞、明亮、生活便利的宿舍,宿舍的管理也达到全县乃到全市一流水平,深受家长的好评,并博得市校长培训班的校长们的一致称道。同年9月,同益中学并入挑江中学,校名改为:信丰县第四中学,举行了隆重的挂牌仪式,县委、县政府、县直单位,以及兄弟学校领导到校庆贺,全校师生参加了庆典。至此,本校规模达33年教学班,学生人数1600多人,教职工130人。2003年7月,引进社会资金新建3层2000多平方米的学生食堂竣工并使用,解决了学生吃饭无膳厅、无餐桌,洗澡无浴室的问题。同年10月,县城“名忠车行”老板徐名忠先生赠给学校行政办公桌20套,学生单人课桌120套。2004年8月,建筑面积1900平方米,造价84万元集办公室、教室为一体的综合楼竣工并交付使用。同时学校充分利用有限的土地空间进行绿化美化,校园面貌焕然一新,新建了具有新时代气息的校门,园林式的花圃跃然在校门口空坪上,教学区空坪铺上了彩砖和植草砖,新栽种的大叶榕、小叶榕、天竹桂、香樟错落有致,吐翠铺荫。漫步在四中校园内,呈现眼帘的是绿草如茵,树木葱茏,四季有绿,鸟语花香,好一个培养人材的摇篮。同年秋,信丰二中停办初中,本校开始按片区招收县城学生,同时,外乡镇慕名而来我校借读的学业生应接不睱,此时,学校已达42个教学班,学生3000多人,教职工156人。2005年5月,校园文学《百草香》创刊,她的面世,获得了校内外文学爱好者及文学名家的称赞,著名作家郭晨欣然为其题写刊名,并题词:《百草香》是信丰的《丑小鸭》,相信不久的将来,会从这里飞出许多美丽的白天鹅。同年9月,5层10套的教师集资楼竣工,10户教师喜迁新居。该年,又在教室、寝室、办公室装配了饮用水供应系统,解决了人多饮水难的问题。2006年8月,第二栋综合楼落成,从此,本校原来的砖木结构的平房已全部拆除,彻底消除了危房。2007年,按现行标准装备了理化实验室,从此,学生的实验操作有了保障。同年8月,一座有80个蹲位的水冲式厕所竣工并交付使用。2008年着手筹备建多功能综合楼,2009年4月,建筑面积6113平方米,高5层,造价四百多万元的大型综合楼破土动工,目前,第一期工程已封顶。同时,征地新建筑面积1348平方米,造价120万元的学生公寓也在兴建办学理念一、坚持以人为本,实施民主管理一是发挥领导的身先士卒表率作用,以人格魅力鼓舞人心。学校有一支锐意进取、团结协作、求真务实的领导班子,每个行政班子成员工作上爱岗敬业,业务上务实求精,作风上廉洁自律,要求职工做到,行政领导务必做到。二是实行“民心”工程,以人文关怀感动人心。要想教职员工能够集中精力,全力以赴投入到教育教学中去,学校一定要知其需,知其想,解决他们在工作生活中的实际困难,让他们幸福的生活。学校处处想教工之所想,急教工之所急,帮教工之所需,让教工充分感到学校的温暖,从而更加激发努力建设学校的责任心,教书育人的进取心。三是实施民主管理,以主人翁精神调动人心。学校充分发挥党组织和教代会的民主监督职能,在学校重大问题上,集体讨论,民主决策,交教代会表决,形成决议后,再实施。学校开设了“校长信箱”,广纳良言,建立校务公开制度,在教师聘任上坚持公正、公开、公平的原则,阳光操作,充分调动了广大教工的积极性。二、开展教育科研,提高教学质量教学质量要提高,教育科研要先行。该校一直推行集体备课制,以教研组、年级组备课活动为主线,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取得了丰硕的成果。首先是积极开展校本培训,我们实施了“五个一”工程。其次是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培训方式,提高教师的业务水平,我们聘请了计算机专家对全校教师进行现代教育技术培训,派出了20多位教师参加省、市、县级培训。三是重点发挥教研组、备课组的力量,探讨教师课堂教学中遇到的真实的问题,以集体的智慧改进教学。四是建立科学规范的《教师奖励制度》、《教师业务考核评价方案》等评价制度。三、加强学生管理,培养合格人才一是我校坚持德育工作为首的原则,强化学生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教育。在过去的一学年里,我们狠抓了养成教育,让学生了解校纪、熟悉校规,在自我管理、自我检查、自我监督的过程中,逐步树立了主人翁意识,增强了责任感,养成了文明礼貌的习惯。二是关爱每一个学生,让每个学生获得全面发展。我们做法是以培养尖子生为龙头,带动大面积学生成绩提高。充分调动了绝大部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了一大批合格的初中毕业生。三是让每位学生有全面的发展,学校重视素质教育,每年举行一次隆重的“校运会”和“艺术节”,充分展示学生的体育、文艺才华,对美术、书法优秀作品,利用宣传橱进行大力宣传。我们创办的校刊《百草香》,学生投搞踊跃,提高了学生的写作水平。这些都浓厚了学校的文化氛围,丰富了校园文化生活。学校校刊校刊  近日,在北京举行的第四届全国中小学优秀校内报刊评选活动中,信丰四中报送的校刊《百草香》从2000多份参评校内报刊中脱颖而出,荣获中学组最佳社团刊类一等奖。 日前,第四届全国中小学优秀校内报刊评选活动颁奖典礼在北京四中举行,此次活动由中国教育学会教育机制研究分会和教育杂志社联合主办,旨在贯彻落实教育部《关于大力加强中小学校园文化建设的通知》精神,进一步促进全国中小学校报校刊的发展,提高校报校刊的整体质量。据悉,本次评选共有27个省(市、自治区)1700多所中小学参加,收到参评校报校刊2044份。评选组委会对信丰四中校刊《百草香》给予了很高的评价,认为《百草香》风格独特、品位高雅,策划、能力强,版面设计新颖大方,栏目合理内容全面。信丰四中受邀参加2009年第四届全国校内报刊评比颁奖典礼,并作典型经验介绍。据悉,《百草香》现已成为信丰四中师生展示文学才能的舞台,有力地推动了校园文化建设。
浏览 6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手机扫一扫分享

编辑 分享
举报
评论
图片
表情
推荐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手机扫一扫分享

编辑 分享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