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杨桐

台湾杨桐

共 5231字,需浏览 11分钟

 ·

2023-11-09 02:11

Adinandra formosana Hayata in Matsum. et Hayata in Journ. Coll. Sci. Tokyo 22:45, 1906, et l. c. 30 (Art. 1): 42, 1911, et Icon. Pl. Formos. 1: 85, 1911; Hanehira, Formos. Trees 51, fig. 1917, et revised ed. 452, fig. 409, 1936; Melchior in Engl. , Nat. Pflanzenfam. ed. 2, 21: 416, 1935; Sasaki, Cat. Goverum Herb. 346, 1930; Makino et Nemoto, Fl. Jap. 736, 1931; 伊藤武夫, 台湾植物图说472, 图470 (1976年) ; Yamamoto in Sylvia 5: 30, f. 1, 1934; Keng in Taiwania 1 (2-4): 242, 1950; 台湾树木志576, fig. 227, 1963; 台湾植物志2: 593, 1976; 中国高等植物图鉴补编2:480, 1983. ——Adinandra millettii (Hook. et Arn.) Benth. et Hook. f. ex Hance var. formosana (Hayata) Kobuski in Journ. Arn. Arb. 28: 14, 1947. (excl. syn. Adinandra hypochlora Hayata) ; Liu, Ill. Nat. Intr. Lingn. Pl. Taiwan 1: 231, Pl. 187, 1960.——A. pedunculata Hayata in Matsum. et Hayata in Journ. Coll. Scl. Tokyo 22: 42, 1906, et 30 (Art. 1): 43, 1911; Hanehira, Formos. Trees 54, fig. 1917; Melchior in Engl. , Nat. Pflanzenf am. ed, 2, 21: 145, 1923; Makino et Nemoto, Fl, Jap. 736, 1931; Yamamoto in Sylvia 5: 84, fig. 6, 1934.

var. formosana

灌木或小乔木;枝圆筒形,小枝较细弱,深灰褐色,无毛,一年生新枝淡褐色或淡红褐色,连同顶芽被灰褐色平伏短柔毛。叶互生,革质或薄革质,长圆形或卵状长圆形,长5-8 (-11) 厘米,宽2-3 (-3-5)厘米,顶端短渐尖,尖或近钝形,边缘上半部有明显锯齿,下半部全缘,上面亮绿色,无毛,下面淡绿色,通常疏被平伏短柔毛,老后几无毛或无毛;侧脉10-12对,两面隐约可见;叶柄长2-5毫米,被短柔毛或几无毛。花单朵腋生,花梗纤细,长2.5-3厘米,稍下垂,无毛,疏被短柔毛;小苞片2,早落,卵状披针形或披针形,长4-5毫米,宽约2毫米,外面疏被短柔毛或几无毛;萼片5,卵形或卵状披针形,长7-9毫米,宽3-5毫米,顶端尖,边缘具腺点,外面疏被短柔毛或几无毛;花瓣5,长圆状卵形,长7-10毫米,宽4-6毫米,顶端尖,外面全无毛;雄蕊20-25,长6-7毫米,花丝长2-3毫米,无毛,花药线状披针形,长2-2.5毫米,有丝毛,顶端有小尖头;子房圆锥形,被短柔毛,3室,胚珠每室多数,花柱单一,长4-5毫米,无毛。果圆球形,疏被短柔毛,熟时直径7-8毫米,宿存花柱长8-9毫米;种子小,多数,褐色,有光泽,表面具网纹。花期4-6月,果期8-9月。

产于我国台湾省西部(台北、台中、新竹、高雄、台南、屏东);生于山地林中、林缘或路旁灌丛中。模式标本采自台湾女奶社(牡丹)。

本种是Hayata于1906年命名的,1947年Kobuski将它归并,作为杨桐A. millettii Benth. et Hook. f. ex Hance的一个变种,1950年Keng在Taiwania 1 (2-4): 242,1950又将它恢复为一个独立的种。

本种和杨桐的确相当相似,区别仅在于本种的花梗纤细,长2.5-4厘米,叶边缘上半部有显著的锯齿以及花丝无毛等,而杨桐的花梗远较短,通常仅约2厘米,个别标本可达2.5厘米,叶片边缘通常全缘以及花丝上半部通常被毛等。当然,这二种除了花梗长短有较明显差异外,其他的区别特征往往有交叉现象。我们根据广东、广西、贵州、湖南、福建、江西、浙江等省区的大量标本和20余份台湾标本比较后,可以很自然地把台湾类型和大陆上的类型分开,很明显,二者之间似乎有直观上差异,尽管台湾岛在地史上较迟与大陆分开,但毕竟有台湾海峡作为天然屏障而隔离着,我们认为在没有得到更多的实验资料之前,从植物区系成分看,作为二个独立的不同类型似乎更妥当些。

Keng在“Taiwania 1 (2-4):243,1950”曾提到根据花柱有毛或无毛以及花梗长短,本原变种又分为3个变型:毛柱台湾杨桐(变型)forma formosana Keng,花柱被毛,花梗长达3厘米;秃柱台湾杨桐(变型)forma glabristyla Keng,花柱无毛,花梗长达3厘米;长梗台湾杨桐(变型)forma longipedicellata Keng,花柱无毛或被毛,花梗长达3-3.5厘米。由于我们未看到Keng所引用的变型标本,而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和华南植物研究所保存的20余份台湾标本,其花柱均无毛,因而无法给予肯定或否定,特暂附于此,有待今后进一步研究。

var. hypochloa (Hayata) Yamamoto ex Keng in Taiwania 1 (2-4): 244, 1950; 台湾树木志577, 1963; 台湾植物志2: 593, 1976. ——Adinandra hypochlora Hayata, Icon. Pl. Form. 3: 44, 1913; Kanehira, Formos. Trees 52, 1917; Melchior in Engl. , Nat. Pflanzenfam. ed. 2, 21: 145, 1925; Sasaki, Cat. Governrn. Herb. 347, 1930; Makino et Nemoto, Fl. Jap. 737, 1931; Yamamoto in Sylvia 5: 40, fig. 2, 1934.——“Adinandra formosana”sensu Kanehira, Formos. Trees ed. 2, 452, 1932, non Hayata. ——A. millettii (Hook. et Arn.) Benth. et Hook. f. ex Hance var. formosana (Hayata) Kobuski in Journ. Arn. Arb. 28: 14-15, 1947, pro part. (quoadsyn. Adinandra hypochlora Hayata).

叶片倒卵状长圆形,长7-9厘米,宽2.5-3厘米,顶端尾尖,尖顶钝,基部楔形,边近全缘或近顶端有细锯齿;叶柄长5-6毫米。果单个腋生,球形,直径约1厘米,被平伏短柔毛,果梗长约2厘米等。本变种和原变种的主要区别在于本变种果皮较厚,木质,胎座延伸达果皮边缘,而原变种的果皮较薄,革质,胎座不延伸等。

产于我国台湾省(台北、南投、高雄、台东、新宿);多生于海拔较低的山地。模式标本采自台湾高雄。

未见标本,上述特征及其区别是根据“Keng, Taiwania 1 (2-4): 244, 1950” 及《台湾植物志》2:593,1976的记述。

var. obtusissima (Hayata) Keng var. obtusissima (Hayata) Keng in Taiwania 1 (2-4): 245, 1950; 台湾树木志577, 1963; 台湾植物志2: 595, 1976.——Adinandra obtusissima Hayata ex Sasaki, Cat. Governm. Herb. (Formos.) 347, 1930, nom. nud. ; Yamamoto in Journ. Soc. Trop. Agric. 5: 347, fig: 9, 1933; Kanehira, Formos. Trees rev. ed. 453, fig. 411, 1936; Kobuski in Journ. Arn. Arb. 28: 30, 1947.——A. millettii Benth. et Hook. f. ex Hance var. obtusissima (Hayata) Kobuski in Journ. Arn. Arb. 28: 15, 1947.

叶椭圆状倒卵形,长4-7厘米,宽2-3.5厘米,顶端钝,尖顶圆或微凹,极稀近于钝形,基部尖或楔形,边近全缘或近顶端处稍具细锯齿,干后明显反卷,上面亮绿色,下面淡绿色,无毛或疏被短柔毛;中脉在上面凹下,下面凸起,侧脉10-12对,两面稍凸起,与中脉多呈600至70°开展;叶柄长5-7毫米,上面有槽,下面被短柔毛。果单个腋生,圆球形,直径11-12毫米,被绢毛,3室,果梗纤细,长约2.5厘米,无毛,宿存萼片5,卵形,长约8毫米,宽约5毫米,顶端钝,外面被短柔毛,宿存花柱长约12毫米,被毛。

分布于我国台湾高雄市。模式标本采自该地。

本变种和原变种的主要区别在于倒卵状的叶片,顶端钝,中部以下狭楔形以及小苞片线形,长约2毫米,宽约1毫米等。

未见标本,上述特征和区别是根据Keng, Taiwania 1 (2-4): 245, 1950和《台湾植物志》2: 595, 1976记述的。本变种最早是Sasaki于1930年以Hayata的名义发表于Cat. Governm. Herb.,3年后Yamamoto根据Matuda 25443、15544、25545等3号标本给予形态描述。1947年Kobuski在整理本属植物时,因无上述3号标本,作保留种处理;同时他又以产于台湾南部的一份Henry 1895号标本,作为 A. millettii的种下等级,他也考虑到可能这个类型和Hayata的种是同一种类型,所以他也采用了“obtusissima”这个名称。1950年Keng认为Hayata和Kobuski这二个类型,应同属于一种类型,而且确认作为 A. formosana的种下等级。我们未见到这类型标本,目前只好按Keng的意见归属于此,留待以后进一步研究。

var. caudate Keng in Taiwania 1 (2-4): 245, 1950; 台湾树木志577, 1963; 台湾植物志2: 595, 1976.

小枝灰褐色。叶薄革质,长圆状倒披针形,长5-7.5厘米,宽2.5-3厘米,顶端尾状渐尖,稍弯,基部楔形,边近全缘或有微小细锯齿,干后稍反卷,两面无毛;叶柄长约3毫米。花单朵腋生,花梗纤细,长1.5-2厘米;小苞片2,早落,线形,宽约3毫米;萼片5,卵状三角形,长约6毫米,宽约4.5毫米,外面被毛,边缘有小齿和纤毛;花瓣5,卵状三角形,基部稍合生,长约6毫米,宽约4毫米,外面中间部分被柔毛;雄蕊约20;子房近圆球形,3室,被毛,胚珠多数,花柱长约9毫米,下半部被毛。

分布于我国台湾高雄市。模式标本采自该地。

本变种和原变种的主要区别在于长圆状倒披针形的叶片,其顶端尾状渐尖和线形的小苞片以及花瓣外面中间部分被柔毛等。它和柱毛杨桐A. lasiostyla Hayata很近似,特别是花瓣外面中间部分被毛,但花梗较长以及其他特征,似乎又可以区别。

未见标本,上述记述是根据Keng在Taiwania 1: 245, 1950年发表的。根据Keng和《台湾植物志》记载,该种的花冠外面中间部分被柔毛,我们初步认为似乎不应归于台湾杨桐的种下等级,同时,“caudata”这个名称,已被Gagnepain于1942年用于越南产的一个种的种名 A. caudata Gagnep., 按国际命名法规,这样取名似乎是不适当的。由于我们目前未见到模式标本,只好暂附于此,留待以后进一步研究。

浏览 1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手机扫一扫分享

举报
评论
图片
表情
推荐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手机扫一扫分享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