怒江挖耳草

怒江挖耳草

共 1011字,需浏览 3分钟

 ·

2023-11-09 08:37

Utricularia salwiuensis Hand.-Mazz. Symb. Sin 7: 873, abb. 24: 11. 1936;云南种子植物名录, 下册: 1635. 1984; Z. Y. Li in Bull. Bot. Res. 8(2): 33. 1988.

陆生小草本。假根少数,丝状,不分枝。匍匐枝丝状,长2-6厘米,具稀疏的分枝。叶器稀疏地排成莲座状和散生于匍匐枝上,扇形、扁圆形或倒卵状匙形,具1显著的假叶柄,连假叶柄长0.3-2.5厘米,宽1.5-5毫米,绿色或带淡紫色,无毛,于花期宿存。捕虫囊少数,散生于匍匐枝上,卵球形,长0.8-1毫米,具0.3-1.1毫米的柄;口侧生,上唇突出,具长0.3-0.5毫米的扇形附属物,附属物上部缘生数条多节的腺毛。花序直立,长2.5-10厘米,上部具1-3朵多少疏离的花,无毛;花序梗丝状,粗0.2-0.4毫米,无鳞片或具1鳞片;苞片与鳞片同形,中部着生,狭卵形,膜质,疏生腺点,长1-2毫米,顶端急尖,基部截形,具细尖;小苞片与苞片相似,但基部斜截形;花梗直立,开展或多少反曲,长2-10毫米。花萼2裂至基部,裂片不相等,具乳头状突起;上唇近圆形,长1.5-3.5毫米,顶端微凹,下唇较小,卵状长圆形,长1-3毫米,顶端截形或微凹。花冠粉红色,长6-11毫米;上唇横长圆形,顶端微凹,明显短于上方萼片,下唇扇形,宽5-12毫米,3浅裂,中裂片较大,四方形或近圆形,侧裂片较小,偏斜,微凹或2浅裂,喉突几乎不隆起,边缘流苏状;距细筒状,顶端钝,较下唇短并与其成直角或锐角叉开。雄蕊无毛;花丝狭线形,近伸直,长约1毫米;2药室近分离。雌蕊无毛;子房球形,长约0.6毫米;花柱粗短;柱头下唇半圆形,上唇细小,正三角形。蒴果球形,背腹扁,长2-2.5毫米,室背开裂。种子少数,狭长圆形,长1-1.2毫米,散生但两端密生0.4-1毫米长的扁平糙毛。花期7-9月,果期8-10月。

产四川(峨眉山)和云南西北部。生海拔2600-4000米的石面苔藓丛中。模式标本采自云南贡山。

P. Taylor在《马来西亚植物志》中将采自苏门答腊北部的类似标本鉴定为本种,并作为云南和苏门答腊的间断分布例子。根据书中的描述及附图,苏门答腊的标本(De Wilde 15258)种子卵球形,长约0.5毫米,密生刺状突起,显然是另外一种植物。怒江挖耳草仍然是我国特有种。

浏览 1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手机扫一扫分享

举报
评论
图片
表情
推荐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手机扫一扫分享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