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子渊(教育家)

联合创作 · 2023-12-28 01:46

人物简介

何子渊“积学通方,戊戌后,鼓吹新学尤力”。1885年,创办石马(宇)雨南洞小学;1888年,创办同仁学校;1903年与丘逢甲、萧惠长等先贤创办兴民学堂,首任学监;1904年,创办石马两等小学,任董事会主席;1906年,与萧惠长等人创办兴宁县立中学,是中国第一批示范性高中兴宁一中、粤东名校兴民中学和石马中心小学的创始人,梅州文化教育界先驱、兴宁新学的开拓者。1896年,何子渊秘密加入反清组织洪门,拥戴为嘉应州大佬,被同门中人尊为渊公。先后发展萧惠长、何天炯、陈文友、何贯中等大批热血青年才俊入会。1903年,何子渊慷慨解囊,奔走全县发动族人“凑会”集资,后吸纳其他姓氏入会。全力赞助得意门生何天炯东渡日本寻求救国救民之路。至辛亥武昌起义爆发前夕,由何子渊亲自主持,利用会款盈余资助,共送出何天炯、何天翰等20多位学业成绩优秀的学生赴日游学,其中有14人追随孙中山加入同盟会,走上了推翻满清王朝的革命道路。1905年,孙中山在日本东京创立同盟会后,何子渊经学生何天炯介绍入会,任嘉应州主盟人。为推翻满清腐败政权积极筹款,在学生中宣扬革命,始终一节。1905年—1907年,何子渊先后两次与许雪秋、谢逸桥、萧惠长等同盟会骨干成员汇合潮梅会党余既成、陈涌波等策动潮州黄冈起义,与丘逢甲一起营救张花谷、萧惠长等遇险党人。1909年,何子渊组织参与“己酉梅县起义”,与萧惠长、江柏坚等十余人向外侨借枪,发动梅县起义,与巡勇驳火,子渊冒险殿后掩护,险遭不测。后安全转入地下活动。1910年,广州黄花岗起义前夕,何天炯深情写下《忆子渊族叔》,将终日为会党同志奔波操劳,鞠躬尽瘁心系党国的何子渊喻为前承炎黄、后启尧舜、奠定华夏万世基业的中华帝师赤松子。1911年,何子渊与同盟会领导人何天炯、黄兴等人致力筹款,购买枪支弹药,招募敢死队员筹划广州黄花岗起义,并委派石马刁田村陈文友等洪门兄弟(同盟会员、印尼华侨)运送枪支弹药,拟在惠城发动起义,接应黄花岗起义。事败,陈文友等人不幸被捕遇难,葬于黄花岗。辛亥武昌起义前夕,何子渊毅然将自己亲自主盟加入同盟会,正在保定军谘府军官学校深造的六弟何贯中托咐给孙中山。1911年10月10日,湖北武昌起义爆发的当晚,消息灵通的何贯中第一时间得知起义发生的情况,立即将同寝室的李济深等同学组织起来,得到把哨同学的协助,潜出军校将清军南下的唯一大动脉漕河铁桥炸毁。“漕河铁桥被炸,清军南下镇压起义运动的行程被耽搁,这不仅极大地支援了湖北武昌起义军接下来的军事行动,其更大的意义在于,这为革命党人在全国范围内举事赢得了充裕的时间”,为辛亥革命胜利做出了杰出贡献。随后何贯中到北伐军总司令姚雨平戎幕担任营长,在固镇、宿州、徐州三大战役中大败清军,立下了赫赫战功。广东北伐军津浦线主战场的节节胜利极大地鼓舞了各路北伐大军。最后,终于成功迫使清朝宣统皇帝宣布退位,袁世凯实行南北议和。1912年(中华民国元年),何子渊与萧惠长、张花谷等人组织民军光复兴宁,被刚成立的兴宁议会政府举为代议长,同年底议会正式选举时公推为议长,兼任兴民学堂董事长。先后提出振兴山林、开办实业、禁鸦片、禁赌博等重大方案,并逐一督促落实。1914年,何子渊等人奉孙中山之令组织讨袁军,事败。萧惠长、张花谷被迫出走南洋,子渊则继续留守兴宁与袁氏爪牙龙济光周旋。1917年9月,中华民国军政府成立,为筹措经费,何子渊奉孙中山之命筹建大型地方国营股份制企业琯坑钨矿,经兴梅两县县长保举出任董事长,两县多年的山林纠纷得以解除,钨砂资源遂得以大规模开发,矿产盈余源源不断输进国民政府的财政系统。从1918年2月至1980年代末,生产周期长达70余年,为中国的国防和经济建设作出了巨大贡献。1920年,何子渊出任孙中山粤军总司令部参议“参与谘议军事”,为粤军参谋长邓仲元献计献策,贡献良多,为推动粤军北伐立下了不朽的功勋。同年秋,经何子渊等人多方斡旋,援闽粤军独立营营长何贯中奉孙大元帅之命与邓仲元参谋长从福建率师回粤,不幸在惠州平叛桂系军阀莫荣新之时壮烈牺牲,年仅32岁。后孙中山非常大总统追授何贯中为上校团长,迁葬广州粤军第一师陵园。兴宁县长、历史学家,原粤军总司令部秘书罗师扬亲为何贯中作传并题写碑文。1921年,何子渊到广州中华民国政府找孙中山非常大总统汇报工作,中山先生因公务繁忙不便久陪,便安排于佑任陪伴,当子渊离穗返乡之时,中山先生拟联并特地叮嘱后来出任中华民国监察院院长的于右任将堂联做成条幅相赠:添岁又添丁,几度酒杯传酒令;有灯兼有月,十分春色闹春宵!1925年春,为平息陈炯明残部的串扰,东征军光复兴宁之时,何子渊与罗师扬县长带粮、带物和款项慰问张发奎、蒋光鼐等东征军全体将士,凭着担任琯坑钨矿董事长的特殊身份,两天内为东征军筹募到20000大洋的现款和大批军饷物资,并陪同蒋中正、周恩来四处演讲,宣传革命。抗日战争时期,年近古稀的何子渊临危受命,被推举兼任兴宁团防委员会主席,对推动国共合作,一致抗日卓有贡献,累著勋劳。1931年“九·一八”事变爆发,何子渊将三儿子尚文、四儿子尚周、女婿梁世骥等子女送上抗日战场。他们先后参加1932年一·二八淞沪抗战、1937年八·一三淞沪会战、南京保卫战、两次粤北大会战、广州保卫战等重大战役。尚文任十九路军上校军需处长,尚周任李洁之兵团后勤部中校军需主任,梁世骥任63军154师师长、61军副军长、授陆军中将,晋中将教育长,为抗日战争胜利作出了卓越的贡献。何子渊不仅在粤军系统的高级将领中享有崇高威望,而且在粤东北地区德高望重。他几十年如一日,对乡间各种民怨和族群械斗进行公正调解,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极大爱护和拥戴。1939年,中华民国陆军总司令张发奎上将亲为何子渊赠“五代同堂”花梨原木大匾,悬于光裕庐中堂。1940年,何子渊因与兴宁县长温克威交厚,遂力促温县长多方筹款,从速修缮被日寇炸毁的兴民中学南院北楼、大成殿、尊经阁等多处古建筑,同年恢复臻美。1941年8月18日,何子渊退休乡居,溘然长逝,享年七十七岁。国民政府特增发8 .6两白银抚恤金,温克威县长亲自主持葬礼,盛况空前。1949年9月,中共闽粤赣边六团独四大队领导人曾利用国民政府为何子渊架设专线电话对外联系的便利条件,将指挥中心迁设光裕庐,匿藏二十多天,后从何子渊故居出发南下,解放兴宁全境。何子渊著有《宋元明史概论》《中华教育史》,与其他书稿一起整理成《东汉文存》(六卷)传世,1950年代“土改”时遭焚毁散佚。广东省兴宁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兴宁市石马镇人民政府等单位联合编撰,广东省社会科学院原院长、省社科联主席、党组书记、中国著名历史学家张磊主编的《何子渊纪念文集》于2011年9月9日如期出版,10月9日辛亥革命100周年前夕,梅州市政协主席李金元主持首发式。“弘扬渊公文化,振奋民族精神”是一个永恒的主题,中国著名历史学家赵立人认为“变革、革新、与时俱进、永不言败”的何子渊精神正是“渊公文化”的精髓所在,亦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力量源泉。

国父轶事

联坛佳话何子渊的母亲陈太夫人,十三岁怀孕时曾隐讳地问她家婆“十三两的鸡会不会下蛋?”,家婆不解其意,顺口回答:“讲鬼话,十三两的鸡怎么下蛋?”,羞得陈太夫人满脸通红,掉头就走。不久,长子子渊便呱呱堕地。从此,一发不休,陈太夫人接连产下11个女儿,7个男孩。人文鼎盛,闻名州里。1920年代初,担任孙中山粤军总司令部参议的子渊先生到广州越秀山麓的中华民国政府总统府找孙中山非常大总统汇报工作,中山先生因公务繁忙不便久陪,便安排于佑任陪伴。期间,中山先生听了下属的汇报,对陈太夫人的“好命”感到非常惊奇,顺口吟出了一副脍炙人口的长联。当渊公离穗返乡之时,中山先生特授意于佑任将堂联做成条幅相赠,以示庆贺:添岁又添丁,几度酒杯传酒令;有灯兼有月,十分春色闹春宵!此联至今仍悬挂在何子渊故居光裕庐上堂。2009年9月10日,民革中央委员、民革广东省委秘书长潘莎莎、孙中山大元帅府纪念馆馆长李穗梅、十九路军淞沪抗日将属联谊会会长蔡醒民等省市领导同志特为“何子渊诞辰145周年暨何子渊故居挂牌揭幕庆典”剪彩。好一个“甘苦同珍”的中山公1912年1月1日,中华民国成立,孙中山宣誓就任临时大总统,后苦于没有一支受革命党直接领导、指挥的军队以及其他诸多意想不到的困难而被迫辞职,全体同盟会员及革命党人无不扼腕叹息,愤愤不平,中山先生却举重若轻,照例饮食有节,起居有常。不久,一直追随孙大总统,情同手足的辛亥革命元老同盟会嘉应州主盟人何子渊便带着自己最亲近的六弟何贯中和两箱嵌有“乌鸦落洋”印鉴的上等箭竹顶茶赶到南京,面见满怀信心,正在筹划实业建国蓝图的孙中山,并打算将六弟再次托咐给先生。宾主久别重逢,谈笑风生,感慨良多。中山先生故作陶醉状,品尝着 “入口甘滑,齿颊留香,甘中带苦”刚从箭竹顶古茶场出品的极品箭竹顶茶,顿觉心旷神怡,妙语联珠,连忙站起身,执意要给子渊公题诗助兴:西湖龙井,信阳毛尖;甘苦同珍,箭竹顶茶!话音未落,文房四宝便端了上来,先生气定神闲,泼墨挥毫,一挥而就。“孙文”刚一落笔,渊公便抚掌大笑:“好一个甘苦同珍的中山公,好一个甘苦同珍的中山公!”,先生触景生情,有感而发,信手拈来,略带调侃、打油风格的好诗,立即引来满堂喝彩和掌声。不久,在姚雨平总司令戎幕任北伐军第二十二步兵师八十七团第三营营长的何贯中,再次回到陆军大学深造。讨袁战争胜利后,何贯中编入中山先生亲手创建的援闽粤军,任独立营营长,是孙中山安插在陈炯明身边最隐蔽的眼线,也是孙大元帅早期除邓仲元之外,最忠诚得力的干将之一。手足情深1920年秋,为推翻盘据广东的桂系军阀,何贯中、邓仲元奉孙大元帅之命由福建率师回粤,一路所向披靡,锐不可当。先取潮州、汕头,后在惠阳淡水与敌军展开激战,因寡不敌众,被桂军重重包围。最后,弹尽援绝,邓仲元等人突围成功,何贯中不幸身负重伤。桂军慑于贯中所任军职,不得不用担架将他抬送至广州医院(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实施抢救。何子渊曾亲到床前探视,后贯中终因伤势过重,不幸牺牲,时年32岁。孙中山大元帅突闻何贯中牺牲的消息,悲痛万分,泣不成声,连连哀叹:“我的眼镜打烂了,我的眼镜打烂了…”。原北伐军姚雨平总司令闻讯,捶胸顿足,号啕大哭,三天三夜未曾合眼。后敌军将贯中遗体薄葬广州北郊,民国十年(1921年),何子渊到广州公干,见到已担任非常大总统的孙中山,孙大总统特授意何子渊将贯中烈士遗骸迁葬广州东门外二望冈陆军忠烈祠对面浸水山安葬,并追授何贯中为上校团长,罗师扬特为何贯中烈士作传并题写碑文。1939年9月,国民政府整饰墓园,并在园内兴建庄严雄伟的英雄纪念碑竣工。碑前不远即粤军第一师陵园,呈斜坡状,横竖排列,整齐划一,星罗棋布。分别在诸先烈灵位前竖立一尊尊立体小瓷像(景德镇制),一律戎装穿戴,造型逼真,气派威武。瓷像注明军阶、姓名。此一师将士坟场,方阵森严,军容整齐,既慰部属忠魂,又壮革命军威,恰似二十世纪南国大地上的兵马俑。中山先生若泉下有知,看到忠心耿耿追随自己的威武之师能有如此气势如虹的长眠之地,定当含笑九泉。蒋中正亲自题写粤军第一师诸先烈纪念碑碑文,碑的上部嵌有巨大的中国国民党党徽。子渊小女儿何瑛(梁世骥中将师长夫人)每年都会带着亲属前往墓园拜祭。直至1959年秋,大家发现贯中墓惨遭破坏捣毁,改葬向秀丽,铭碑下落不明。孙中山创建的粤军第一师是中国国民革命军的摇篮,国共双方均受益良多。对粤军第一师墓园的破坏始于二十世纪五十年代毛泽东的大炼钢铁和大跃进,直至十年浩劫结束为止。规模浩大的将士墓群不幸被受蒙弊的“革命者”捣毁、炸平,只留下巍峨耸立的英雄纪念碑。据悉,粤军第一师诸先烈纪念碑现已列为广州市级文物。

浏览 3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手机扫一扫分享

编辑 分享
举报
评论
图片
表情
推荐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手机扫一扫分享

编辑 分享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