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真空论苐二

共 7836字,需浏览 16分钟

 ·

2024-02-06 02:39

不真空论苐二

一切诸法,无自性生,资縁而起,起而非真,如幻如梦,当体空也。故下云:待縁而有,有非真有。又云:万物非真,假号乆矣。?明不真也。又云:?万物之自虚,色?是空。?明空也。又云:寝疾有不真之谈,超日有?虚之称。?示不真空也。縁起故有非无也,从縁故空非有也。中道之㫖,于斯玄会,故宗云不有不无也。若约二谛明空有者,俗谛故非无,真谛故非有,为苐一真也。下?有文,恐繁不引。

夫至虚无生者,盖是?若玄鉴之妙趣,有物之宗极者也。

初句依经标牒,次句约心显妙,后句万物宗体。胜义无上曰至,有无一?䒭俱离曰虚。无生者,谓縁集诸法,非自非他非共,亦非无因亦非作者,无生而生非无也,虽生不生非有也。若此万象森罗无非中道,下论云第一真谛也。又云触物而一般若,下明此胜义非识能识,但是圣智玄鉴所向之境,亦为缘有万物所宗至极之性也。

自非圣明特达,何能契神于有无之间哉。

反,显也。顺明云:唯圣人明智独了,可契此中道也。

是以至人通神心于无穷所不能滞,极耳目于視听声色所不能制者。

果极因?曰至,示化人流曰人,谓无上士也。初二句,实智内通。神心,智也,出分别故。无穷,理也,绝邉量故。穷所等者,谓悉觉真谛,不滞于寂。后二句,权智外应。目极視而色不胶,耳洞聴而声弗制,则遍应诸缘,不缚于有。如斯不滞不制,何邪?

岂不以其?万物之自虗,故物不能累其神明者也。

?出所以也。万物,谓声色等诸相,从缘无性,故云虗也。累,谓负累。神明,?上神心。意云?物之虗,证之不能滞,应之不能制,抑何累于神明哉。此上依境辩心,似二智殊照,既?物之虚而一源,则自真之权而无?。

是以圣人乘真心而理顺,则无滞而不通。审一气以观化,故所遇而顺适。

?释前文也。前云通,神心等云何通邪?故此云乘真心而理顺等。乗,凭也。真心,?理智也。理属性空之理,不逆物,故名顺。正理于顺,顺法?虗,不须析破。析破,则逆法何能通于无穷邪?若此,则无一滞碍之法,不虗而通也。凖此,滞?二义:一不滞寂,二不滞物也。前文云极,耳目等云何极邪?故此云审一气等。一气语,借道家喻一性也。观,谓观照,?量智也。化,谓万化,?一切事相也。遇,谓对遇。适者,契合也。意云:谛审一气之性,以观万化,则凡所对遇,无不顺性而契合。如此,虽极目观色,无非实相,纵耳聆音,反闻自性,岂惑声色而为制哉?前文?出,所以但明不滞不制之相。此文乃释内通外应之由,所以为?也。然了境由心,依心照境。境则真俗不二,第一真也。心则理量齐鉴,中道智也。次下明之。

无滞而不通,故能混杂致淳。所遇而顺适,故则触物而一

蹑前,会归中道也。淳杂者,以二谛言之,俗谛故杂,真谛故淳。以中道言之,二谛相待亦杂也,中道无二故淳也。?文是此,则二谛融会二而不二之中也。触谓心所对触,?缘生诸法也。以从缘非有,缘起不无,故触物皆一。一?第一真谛也。淸凉云:触物皆中,居然交彻。此皆论于中者,论之所宗故。又只可观察世俗而入第一真谛,不应观察第一真谛而入世俗也。故?槃云:世谛者,?第一义谛。如淸凉钞具叙。

如此,则万象虽殊,而不能自?。不能自?故,知象非真象。象非真象故,则虽象而非象。

如此者,属前混杂致淳等。既淳既一,岂云?乎?正义至此略周,结归本题也。初四句结不真,后二句结空可知。云?本中失后二句,但有不真之理,缺于空义,?从古本。

然则物我同根,是非一气,潜微隐幽,殆非群情之所尽。

将破三家谬计,故?举甚深之理,难解难入,致令所见未彻也。物?真俗融通之境,我则权实?融之心。同根者,心境相?无?故。是非者,真俗也,亦相?故一气也。生公云:是非相待,故有真俗名生。苟一谛为真,四言成权矣。潜微下。理深曰潜,难见曰隐。群情容解,但不能尽之如三家者。

故顷尔谈论,至于虗宗,毎有不同。夫以不同而适同,有何物而可同哉?故众论竸作,而性莫同焉。初句举时谬之軰,由正理幽隐,所以近来次二句见?,次二句执?背同,后二句依见述论。?光瑶禅师䟽有七宗,此论略出三家,故云众也。见既有?,性理随殊。

何则?心无者,无心于万物,万物未?无。

㨿梁传,晋僧道恒述心,无论汰公、远公,俱破此说。初句牒,次句谓心无诸法,后句执法实有。

此得在于神静,失在于物虗。

由心无法,故得于神静;不了物空,故失虗也。亦心外有境。

?色者,明色不自色,故虽色而非色也。

东晋支道林作?色游玄论,初句牒,次二句叙彼所计。彼谓靑黄等相,非色自能人,名为靑黄等心。若不计靑黄等皆空,以释经中色?是空。

夫言色者,但当色?色,岂侍色色而后为色哉?

齐此论主破辞,此且先出正理。初句牒名,次句示依他。谓凡是质碍之色缘会而生者,心虽不计亦色法也。受想等法亦应例同。意云:岂待人心计彼谓青黄等,然后作靑等色邪?以靑黄亦缘生故。

此?语色不自色,未领色之非色也。

初句明所待,后句显所失。未达缘起性空。然缘起之法,亦心之相分。能见之心,随相而转。取相立名,名靑黄等。名属遍计,相?依他。支公巳了名假,未了相空。名相俱空,圆成显现。由未了此,所以被破。

本无者,情尚于无,多触言以賔无,故非有有?无,非无无?无。

亦东晋竺法汰作本无论,初二句明其尚无,中心崇尚于无,故凡所?言,皆賔伏于无也。次四句出彼解相,以经论有?非之句。汰公解云:非有者,非斥了有;非无者,和无亦无,却则沦于太无尔。

?夫立文之本㫖者,?以非有非真有,非无非真无尔。

论主与示?非正理,然后破之。经论成立非有非无之本意者,正以诸法頼缘而有,非真实有,故云非有;以诸法缘起故有,非一向无,故云非无。圭峰略钞之义如此,下论亦多,请无疑虑。

何必非有无此有,非无无彼无。此?好无之谈,岂谓顺通事实?物之情哉。

初二句斥彼谬计,义不?前。何必者,责彼之辞。后二句?破其非,尚无如此。岂是顺物达性,?物见中之解邪。?详破此三家,前二家许其所得,破其所失。汰师尚无一向破斥者,亦以著空之见难治故也。非特拨无因果,亦恐恶取断空。如智论说食?之喻也。㨿梁传,支汰二师,皆出类离群,世间之英者。正由道源初浸,又经论未广,明师罕遇,致有此弊。不可见破,便轻前修。

自下正述论文,大科有三。初理绝名相,谓欲?名,依相显示。先示名相本虗,真谛超出。令悟了法不在言,善入无言际也。二?诠显实,以名相虽虗,亦可假诠以显实理,?无离文字说解脱也。三至论末引放光等,示妄显真。谓虽依诠显实,若著名相,妄想是生,何能悟入第一之真。若悟名相本虗,?名相而如智显现,不在舍于文也。故我说法如筏喻者,文字性空,?是解脱。十二分教,无非如也。一论大㫖,妙在于斯。但血脉沉隐,故具出之。

夫以物物于物,则所物而可物。

若依相立名,随名取物,则凡是所名之物,皆可为物。此谓妄心所计,名相俱有。

以物物非物故,虽物而非物。初句相空,后句名空。以二法皆事,故通名为物。意以所名之物,但依他起,元无自性。况名依相有,岂有实体也。故宻严云:世间众色法,但相无有余。唯依相立名,是名无实事。

是以物不?名而就实,名不?物而履真。释此有二:一通,二局。通者,名相二法,该尽俗谛。然性各?,互推无在,显□虗也。初句物不在于名中,以名非物故,召火不烧其口。次句名不在于物中,以物非名故,见物不知其名。应知因物立名,以名名物,俗假施设,竟不相到,故不能互显其真实,如火以?为实等。局者,但属此论。名谓名教,相谓义相。所以空者,方便安立,各无自性,能所诠?,故不?就。论意虽通,其㫖实局。以下云真谛独静于名教之外,故为此释。

然则真谛,独静于名教之外,岂曰文言之能辨哉?真谛,第一义也。非名言可说,非义相可示,?以名相本空故也。然不能杜黙,??厝言以拟之。试论之曰:理须言显,亦不能闭口黙然也。拟,谓比拟。意云:但依言仿佛,比拟真谛而论量也。

摩诃衍论云:诸法亦非有相,亦非无相。中观云:诸法不有不无者,第一真谛也。初引智论,后第二十七中一句,又义引中论转释云:?第一真谛。引此二论以为宗依。下论广释,皆云诸法者,则綂贯一切也。以是义宗,故引通名,緫辨?中之理。次下依宗开示,或约空色,乃至言说心行等,一一别显。末后引中观等二论,约因缘生法以辨之,乃?緫摄一切,非真空色等也。始末依此详考,方知论㫖成立之妙。第一者,真俗非二故,非真俗之二故。

?夫不有不无者,岂谓涤除万物,杜塞視听,寂寥虗豁,然后为真谛者乎?二论皆云:不有又不无者,非拨䘮万物,闭月塞聦,绝色灭声,取虗豁混茫之空,是真谛也。

诚以?物顺通,故物莫之逆;?伪?真,故性莫之易。就物顺通,非杜塞視听,故不逆其物;?俗伪而显真,何待虗豁,故不易其性也。

性莫之易,故虽无而有;物莫之逆,故虽有而无。虽有而无,所谓非有;虽无而有,所谓非无。初四句蹑前释成,以理事相?故互存,相夺故互亡也。后四句蹑前释成,非有非无之中也。此中真谛故无,俗谛故有,相夺两非,第一真也。

如此则非无物也。物非真物,物非真物故,于何而可物??物示真,性真物假,名相皆不立也。宻严云:二合生分别,名量亦非有。非真?题中不真,于何可物?题中空字。自下依宗广释,皆初引教,后依教释义。文虽各殊,义㫖无?。?依论中会释,或约空色,或依二谛等,一一随次明之。大要皆约诸法以明,不?第一之真也。

故经云:色之性空,非色败空。初依色空以释中也。净名经文,然诸经多有。

以明夫圣人之于物也,?万物之自虗,岂待宰割以求通哉?空非色外,色?是空,空色非一,亦非?也。宰割析灭,岂是?空?故二乗析色,断见未祛,乱意迷空,?真未了。

是以寝疾有不真之谈,超日有?虗之称。?引二经,皆证前义。初净名问疾品,略云:菩萨病者,非真非有等。二超日明三昧经,彼云:不有受,不保命,四大虗也。四大色法,法?空故。

然则三藏殊文,綂之者一也。文则殊说,㫖归一揆。

故放光云:第一真谛无成无得,世俗谛故便有成有得。二、依成得以示也。放光第八云:世俗之事有逮有得,最第一者无有逮无有得。

夫有得?是无得之伪号,无得?是有得之真名。真名故虽真而非有,伪号故虽伪而非无。初二句辨得相真伪。住俗有得而非得,故伪也。依真无得而乃得,故真也。如下玄得中广示。后四句蹑释前名。

是以言真未?有,言伪未?无,二言未始一,二理未始殊也。胜义故非有,俗谛故非无,有无二,言非一,中道之妙非二。

故经云:真谛俗谛谓有?邪?荅曰:无?也。义引大品也。前虽有二谛,但依成得辨之,??约二谛以释也。

此经?辨真谛以明非有,俗谛以明非无,岂以谛二而二于物哉?二谛之义,真俗宛分;二谛之体,一物非?。

然则万物果有其所以不有,有其所以不无。有其所以不有,故虽有而非有。有其所以不无,故虽无而非无。虽无而非无,无者不绝虗。虽有而非有,有者非真有。若有不?真,无不夷平迹相。初二句,明万物皆具,非有非无。次四句,蹑示两非,以入中道。次四句,亦蹑前如次,不落断常。后二句,但成前四句。以非真有,故若有不?真。以非虗绝,故若无不夷迹。若字贯此,谓非宰割事迹,然后是无。夷者,亦芟夷也。

然则有无称?,其致一也。真俗是体,有无是义,依体辨义,义亦一也。古人云:二谛并非?,恒乖未曾各。

故童子叹曰:说法不有亦不无,以因缘故诸法生。璎珞经云:转法轮者,亦非有转亦非无转,是谓转无所转。连引二经,依言说相以显中道。初?净名经长者子宝积叹佛偈也。初句叹如来说法与实相相应,故有说无说皆?绝也。后句意云:有无既绝,何故现一切言说?荅云:以俗谛因缘故诸法生也。后经?彼第十一卷中文。初句牒说,次二句亦有无?绝,后句明说?无说。二经义同,非转而转,三百余会不舍穿针;转而不转,四十九年不说一字。岂谓舌覆三千?成有说,身黙丈室便谓无谈?

此乃众经之微言也。虽引二经,义同众典,故云众经等。

何者?谓物无邪,则邪见非惑;谓物有邪,则常见为得。文通二对,反核以明,皆上句明著,下句核破。邪见,断见也。若计物是无,外道断见应非是惑,下对例知。物虽通诸,且目法轮。

以物非无故,邪见为惑;以物非有故,常见不得。顺显可知。

然则非有非无者,信真谛之谈也。真谛第一也,以说法非有非无,方是真谛之转也。

故道行云:心亦不有亦不无。?彼经初品中,文心为诸法之本,然通真妄。真谓如来藏心,亦非有无,如无名论引释。妄?妄想识心,从缘生者,亦非有无。此中辩之,以经义?有二法,故不可局。

故中观云:物从因缘故不有,缘起故不无。义引中论,亦转释前经也。从缘不有,谓真也。缘起不无,谓俗也。

?理?其然矣。推?论㫖,法非有无,实乃如是。此以教如绳正,理亦衡?。

所以然者,夫有若真有,有自常有,岂待缘而后有哉?譬彼真无,无自常无,岂待缘而后无?初句?二意:一、徴辞,二、牒不有等。反推诸法,正显从缘。谓法若实有,缘前亦合有,不待缘集,然后方有。后三句例明真无二说:一、太虗,二、真空。此二元空,不待缘离,然后空也。?喻显法,理亦极成。

若有不能自有,待缘而后有者,故知有非真有。有非真有,虽有不可谓之有矣。初二句顺牒前文,明法待缘非真。后二句相蹑,以显非有也。

不无者,夫无则湛然不动,可谓之无。万物若无,则不应起,起则非无,以明缘起,故不无也。初句牒论,次二句举例以示,如前二空,皆凝湛不动。可谓者,堪可许其是无。次二句承例反明,次一句顺显,后二句成前不无也。

故摩诃衍论云:一切诸法一切因缘故应有,一切诸法一切因缘故不应有;一切无法一切因缘故应有,一切有法一切因缘故不应有。大论前后有斯义而无斯文,通成二对。初对中明法从缘故不有不无,初句缘起故不无,后句从缘故不有。后对约有无二法对辨,以明不有不无。一切无法等者,大论三十一以过未法为无,现在法为有。?槃三十四云:一切世间有四种无:一未生名无,二灭巳名无,三各?互无,四?竟名无。皆因缘有此四无。后句可知。皆云一切等者,法乃万殊,缘亦无数。

?此有无之言,岂?反论而巳哉?若应有?是有,不应言无;若应无?是无,不应言有。初句?前四句,以前论不出有无故。次句反谓相反,犹云岂但是有无相反之说邪?后通有六句,出论中有无相反之相。前三句中若应有者,?前初三二句;?是有者,定应唯有;不应言无者,?前二四两句,如何却言无邪?后三句中若应无者,?前二四两句;?是无者,定应唯无;不应言有者,?前初三两句,如何却言有邪?巳上辩定相反,下显缘法有无皆具。谓若有若无,俱有其理,非相反也。

言有,是为假有以明非无,借无以辩非有。此事一称二,其文有似不同。苟领其所同,则无?而不同。初二句,论云应有,明缘起故假有也。次一句,论云不应有,明从缘故非有也。事一下,缘生事一,有无名二,四句之文似乖。若解其不有不无之同,岂有无之?能违?

然则万法果有其所以不有,不可得而有,有其所以不无,不可得而无,义?前起,故云然则。前约二谛,巳出此文,展转引释,至此义周,故?举此以结。不可等者,物性本空,孰能强之令有?缘起既形,孰能排之令无?

何则?欲言其有,有非真生;欲言其无,事象既形。象形不?无,非真非实有。然则不真空义,显于兹矣。初有四句,明于诸法不可定执是有是无,皆上句举执,下句推破。欲谓将欲,言谓意言。将谓诸法定有邪?有非实生,但假缘故,如何定有?欲待谓无,事象巳起,如何定无?次有二句:初句蹑前缘起之事,次句结成?假?空。非真,假有也;非实,真空也。后有二句,正结论名。首建此名,以标宗致,逐节引教,随教会释,显理巳周,中道实相可令悟入。最后结归,不出题示,故云尔也。问:论周至此,后说何为?荅:前巳通叙,其意可了。义若未尽,何此结之?可细推绎。

故放光云:诸法假号不真,?如幻化人,非无幻化人,幻化人非真人也。彼经二十七云:佛告须菩提:名字者不真,假号为名。引此之意,巳见前文初法说,谓诸法不真,名亦假也。后三句喻明,于中初句经文,次二句义释也。谓幻成一人,似非无也。似岂为真?故云非真。

夫以名求物,物无当名之实;以物求名,名无得物之功。物无当名之实,非物也;名无得物之功,非名也。此与论初大㫖无殊,文小变尔。名自情生,好恶何定?或于一物立多名,或以一名召多物。物虽应名,亦无当名之实理,如以地龙、木贼等名药也。又名虽召物,亦无得物之实功,如谈水濡?,言秽不涴口。应知名是假号,物为幻化,但顺世俗,不入实相。

是以名不当实,实不当名,名实无当,万物安在?一切诸法,不出名相,此二既空,万物不立。巳上名相境寂,下辩妄想心虗。

故中观云:物无彼此,而人以此为此,以彼为彼;彼亦以此为彼,以彼为此。初句论文彼。论第四云:诸法实相,无有此彼。而人下,释也。如二人相向,彼此互执也。

此彼莫定乎一名,而惑者怀必然之志。然则彼此初非有,惑者初非无,正举妄计也。彼此互指,既无定在,柰何惑者必然而执我定名此,他定名彼,妄想之心,依然取著。然则下名相元空,迷夫妄执,亦可名相无暂始有,妄想无暂始无。以无暂始无之妄情,执无暂始有之名相,病?花生,病耳蝉鸣,蝉花恒无,病根常执。

既悟彼此之非有,有何物而可有执哉。故知万物非真假号乆矣。初句遍计性空。次句名随相遣,翳差花亡,耳聦蝉䘮。后二句结成经义。此中虽带名相而言,意显妄执本空。况后引成具等,又唯约妄情说邪。

是以成具立强名之文,园林托指马之况。?具经云:是法无所有,强为其名。园林??园也,曹州地名。庄周曾为此吏,故以目之。彼齐物云:以指喻指之非指,不若以非指喻指之非指也;以马喻马之非马,不若以非马喻马之非马也。指谓手指,马谓戯筹,若??六之马也。如二人相向,各以巳指是指,他指非指,是非互在,本无实也。喻,晓也。马可例之。

如此则深远之言,于何而不在?通指上文。内教妄想元空,外典是非无主,文亦僃。

是以圣人乘千化而不变,履万惑而常通者,以其?万物之自虗,不假虗而虗物也。

初句,举能证之圣,令物则之。次二句,显证悟之相。千化,名相万物也。不变者,?名相而如如故。惑,妄想也。常通者,?妄想而正智故。以其下,出?真之所以,可知。

故经云:甚竒,世尊!不动真际为诸法立处,非离真而立处,立处?真也。

初引经,?同放光不动等觉建立诸法。非离下,论主释经义也。谓依理成事,事岂离真而立也?

然则道逺乎哉?触事而真。圣远乎哉?体之?神。

初二句明境,初句举体而核,道谓如如。下句指属,触谓六触。事?名相,事相既近,体虗?真,真岂太远?后二句明心,亦初句举圣而核,圣?智也。下句属体,谓体究神心也。?神者,?我之心为神圣矣,岂太远乎?仁王经云:菩萨未成佛,以菩提为烦?。菩萨成佛时,以烦?为菩提。?详论意,自放光巳下,乃宻严、楞伽五法相?之义。故宻严云:名从于相生,相从依他起。此二生分别,诸法性如如。于斯善观察,是名为正智。名为遍计性,相是依他起。名相二俱遣,是为第一义。略解云:五法者,一名,二相,三妄想,四正智,五如如。此五约迷悟配之,谓迷时?如如以成名相,?正智以成妄想。悟时?名相为如如,?妄想成正智。经中初三句如,次名相妄想,次三句说正智,后一偈约三性显如如也。略示如此论意,谓依彼名相,显示论㫖。苟识相等体虗,不舍一论。能诠之名,所诠之义,?境而会如,?解而成智。故先举圣人证法为式,然后示以?真之理。但在文甚隐,致令难求。若前后㝠捜,义如指掌。

肇论新䟽卷上

浏览 10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手机扫一扫分享

分享
举报
评论
图片
表情
推荐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手机扫一扫分享

分享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