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昌孝经序

轻识古籍

共 644字,需浏览 2分钟

 ·

2024-02-07 11:56

文昌孝经序

不艶于利,不怵于害,生有不取,而死有不去,此士大夫之所谓奇节美行也。然观春秋内外传所纪厮舆贱士,往往确然必伸其所志,而以死生利害为甚轻。盖先王之道,有以立民之命,其渐之也深,虽更衰乱,而其流不息如此。自战国、秦、汉以来,士君子之族,正谊明道,而不杂于功利,千百年数人而已。北宋诸儒之兴,始卓然有见于人性之本,而深探先王以道立民之意。其言善之当为,未有及其利者也;言不善之当去,未有及其害者也。使人皆得其利以为善,恶其害而不为不善,则世亦可庶几于治。而君子之为说,断然不出于是者,以为不正其本,则当天道之驳而不应,而人事之可以冒得而苟免也。其为善之心,可易以趋利而为不善,去不善之心,可易以避害。而无术以移之。朱子有言:今之学者,割股庐墓,皆为为人。呜呼。非穷理尽性而能为是言与。余令上元逾年,邑人汪珂刋其所藏文昌孝经。而请序于余,发之,则明宰相邱公濬、王公鏊所传述也。谓宋西山真氏盖深取焉,而自叙为诸生得第之事,以为神明之应。呜呼,其信然与!孝之道,传所载孔子、曾子之言备矣。二公以文儒遭时行志,有教化之责,固宜明先王之道,使民尽性以立其命者也。而区区于是,岂好事者所托而非其真与。舍圣人贤人之言而征诸鬼神,取人所自尽之孝而论其感应,吾知真氏之必无取于是也。虽然。世之知命而不惑者鲜矣。无所慕而为善。无所畏而不为不善。士君子之族。其果能是哉。而令之职,民无秀顽,皆当训之以道。是编所载,通明易晓,虽山农野老、妇人小子,皆能讽于口,入于耳而动于心。有欲布之,余安得而阻其意也。

浏览 8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手机扫一扫分享

分享
举报
评论
图片
表情
推荐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手机扫一扫分享

分享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