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上章第十七
共 1104字,需浏览 3分钟
·
2024-02-05 13:43
太上章第十七
太上,下知有之。
明皇曰:大上者,淳古之君也。下知者,臣下知上有君,尊之如天,而无施教有为之迹,故人无德而称焉。○河曰:太上谓大君,无名之君也。下知有之者,下知上有君,而不臣事,质朴也。○弼曰:太上谓大人也,大人在上,故曰太上。大人在上,居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为始,故下知有之而已。○雱曰:因三皇之出,无为而治,使民各遂而不知其然,岂得而亲誉之乎。
其次亲而誉之。
明皇曰:逮德下衰,君行善教,仁见故亲之,功高故誉之。○河曰:其德可见,恩惠可称,故亲爱而誉之。○弼曰:不能以无为居事,不言为教,立善施化,使下得亲而誉之也。雱曰:政有明效,则百姓戴恩怀德,毁誉之名彰。虽足以为治一时,而上己离道德之全,下己失性命之正,乱自此始矣,此仁义之治。
其次畏之。
河曰:设刑法,以治之。○弼曰:不能复以恩仁令物,而赖威权也。○雱曰:此法制之治。
其次侮之。
明皇曰:德又下衰,君多弊政,则驱以刑罚,故畏之。怀情相欺,明不能察,故侮之。○河曰:禁多令烦,不可归诚,故欺侮之。○弼曰:不能法以正齐民,而以智治国,下知避之,其令不从,故曰侮之也。○雱曰:失德无政,则民侮之,一本作畏之侮之,无其次二字。
信不足焉,
河曰:君信不足于下,下则有巧诈民。
有不信焉。
明皇曰:畏之侮之者,皆由君信不足,故令下有不信之人。○河曰:君信不足于下,下则应之以不信,而欺其君也。○弼曰:言从上也。夫御体失性,则疾病生。辅物失真,则疵衅作。信不足焉,则有不信,此自然之道也。己处不足,非智之所济也。○雱曰:孟子曰:有诸己之谓信。经曰:其中有信,人尽其性,则不失天命之常,故曰信也。上离道而治,则非性之质,而失其常矣,故于信为不足。上于信不足,则下必至于偷薄诈伪,故曰有不信也。下有不信,乱之大者。
犹兮其贵言。
明皇曰:亲之誉之者,由君有德教之言,故贵其言而亲誉之。○河曰:说太上之君,举事犹贵圣于言,恐离道失自然。○雱曰:犹豫之犹,犹者不决,贵者不轻也。庄子曰:言者风波也,圣人出言,常若有所疑,不敢轻发言,且不敢轻,而况于为乎。民之难治,以其上之有为也,是以圣人犹难之。一本无兮字,非。
功成事遂,
河曰:谓天下太平也。
百姓皆谓我自然。
明皇曰:功成而不执,事遂而无为,百姓日用而不知,谓我自然而成遂,则太上下知也。○河曰:百姓不知君上之德淳厚,反以为已自当然也。○弼曰:自然其端兆不可得而见也,其意趣不可得而睹也,无物可以易其言,言必有应,故曰犹兮其贵言也。居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不以形立物,故功成事遂,而百姓不知其所以然也。○雱曰:迁善远罪,而莫知为之者是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