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论下

共 739字,需浏览 2分钟

 ·

2024-02-05 19:34

性论下

天下一性也。愚与明,气之别也;善与恶,习之别也;贤与圣,至之别也。气习与至虽异,而性则同也。故曰:能尽其性,则能尽人之性;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非天下一性耶?孔子曰:性相近也,习相逺也。说者谓凡人之生性初相近,已而或为善,或为恶,则相逺矣。呜呼!是果圣人之意乎?人之性果初相近而后相逺乎?是大不然也。子之说曰:天下一性也。其初岂徒相近而已哉,直同焉耳。孔子以谓人之或为善,或为恶,其性未尝不相近,其所以相逺者,特善恶之习而已。如是,则恶人舍其习而之善,不害为善人;善人忘其习而之恶,未免为恶人也。譬之犹水,其出同源,及?而别流,或淸焉,或浊焉,虽未清浊之异,然浊者澄之则为淸,清者汨之则为浊,岂不以为水者实相近耶?性譬则水,习譬则淸浊之流,是性常相近,而习则相逺也。又曰:惟上智与下愚不移,何也?曰:上智下愚,性之相近,固自若也。所谓不移,非不可移也。上智知恶之为恶,介然不移而之恶;下愚不知善之为善,?然不移而之善。故曰惟上智与下愚不移。或曰:尧之圣不能化丹朱,子以为下愚可移,何耶?曰:可移者丹朱之性,不移者,丹朱之愚也。愚非性也,气也。夫人之禀生,气浊则愚,气清则明。气清之纯,则为上智,气浊之纯则为下愚。淸浊之气,两受而均,则为中人。气淸不纯,则智而非上智也。气浊不纯,则愚而非下愚也。愚而非下愚者,或能移之,故曰虽愚必明。下愚则?然不移矣,故曰惟下愚不移。丹朱,气浊之纯者也,虽尧其能使之移哉?故曰可移者丹朱之性,不移者丹朱之愚也。且以子路,汴之野人,性鄙而好勇力,冠雄鸡,佩猳豚,陵暴孔子,惟其愚而非下愚也。故孔子设礼稍诱之,遂儒服委质,移而之善。扵其死也,结缨而不乱,非所谓虽愚必明者乎?呜呼!说者不能知性,而妄释吾夫子性习与不移之论,学者益以惑矣。

浏览 7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手机扫一扫分享

分享
举报
评论
图片
表情
推荐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手机扫一扫分享

分享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