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卷第十六 元史六十四

共 1568字,需浏览 4分钟

 ·

2024-02-06 09:19

志卷第十六 元史六十四

翰林学士亚中大夫知制诰兼修国史臣宋濂翰林待制承直郎同知制诰兼国史勑修

河渠一

水为中国患尚矣。知其所以为患,则知其所以为利。因其患之不可测,而能先事而为之俻,或后事而有其功,斯可谓善治水而能通其利者也。昔者禹堙洪水,疏九河,陂九泽,以开万世之利。而周礼地官之属,所载潴防沟遂之法甚详。当是之时,天下盖无适而非水利也。自先王疆理井田之制坏,而后水利之说兴。魏史起凿漳河,秦郑国引泾水,汉郑当时、王安世辈,或献议穿漕渠,或建策防水决,是数君子者,皆尝试其术而卒有成功。太史公河渠一书犹可考。自时厥后,凡好事喜功之徒,率多为兴利之言,而其患顾有不可胜言者矣。夫润下,水之性也,而欲为之防,以杀其怒,遏其冲,不亦甚难矣哉!惟能因其势而导之,可蓄则储水以俻旱暵之灾;可泄则泻水以防水潦之溢,则水之患息,而于是盖有无穷之利焉。元有天下,内立都水监,外设各处河渠司,以兴举水利、修理河隄为务。决双塔、白浮诸水为通惠河,以济漕运,而京师无转饷之劳。导浑河,疏滦水,而武清、平滦无垫溺之虞。浚冶河,障滹沱,而真定免决啮之患。开会通河于临清,以通南北之货。疏陜西之三白,以溉关中之田。泄江湖之滛潦,立捍海之横塘,而浙右之民得免于水患。当时之善言水利,如太史郭守敬等,盖亦未尝无其人焉。一代之事功,所以为不可泯也。今故著其开修之歳月,工役之次第,历叙其事而分纪之,作河渠志。

通惠河

通惠河,其源出于白浮、瓮山诸泉水也。世祖至元二十八年,都水监郭守敬奉诏兴举水利,因建言:“疏凿通州至大都河,改引浑水溉田。于旧牐河踪迹导清水,上自昌平县白浮村引神山泉,西折南转,过双塔、榆河、一畒、玉泉诸水,至西水门入都城,南汇为积水潭,东南出文明门,东至通州高丽庄入白河。緫长一百六十四里一百四步,塞清水口一十二处,共长三百一十步,坝牐一十处,共二十座,节水以通漕运,诚为便益。”从之。首事于至元二十九年之春,告成于三十年之秋,赐名曰通惠。凡役军一万九千一百二十九,工匠五百四十二,水手三百一十九,没官囚隷百七十二,计二百八十五万工,用楮币百五十二万锭,粮三万八千七百石,木石等物称是。役兴之日,命丞相以下皆亲操畚锸为之倡。置牐之处,徃徃于地中得旧时塼木,时人为之感服。舩既通行,公私两便。先时通州至大都五十里,陆挽官粮,歳若干万,民不胜其悴,至是皆罢之。其坝牐之名曰:广源牐;西城牐二,上牐在和义门外西北一里,下牐在和义水门西三步;海子牐在都城内;文明牐二,上牐在丽正门外水门东南,下牐在文明门西南一里;魏村牐二,上牐在文明门东南一里,下牐西至上闸一里;籍东牐二,在都城东南王家庄;郊亭牐二,在都城东南二十五里银王庄;通州牐二,上牐在通州西门外,下闸在通州南门外;杨尹牐二,在都城东南三十里;朝宗牐二,上牐在万亿库南百步,下牐去上闸百步。成宗元贞元年四月,中书省臣言:“新开运河牐,宜用军一千五百,以守护兼廵防徃来舩内奸宄之人。”从之。七月,工部言:“通惠河剏造牐坝,所费不赀,虽已成功,全藉主守之人,上下照略修治。今拟设提领三员,管领人夫,专一廵护,降印给俸。其西城牐改名会川,海子牐改名澄清,文明牐仍用旧名,魏村牐改名惠和,籍东牐改名庆丰,郊亭牐改名平津,通州牐改名通流,河门牐改名广利,杨尹牐改名溥济。”武宗至大四年六月,省臣言:“通州至大都运粮河牐,始务速成,故皆用木,歳久木朽,一旦俱败,然后致力,将见不胜其劳。今为永固计,宜用砖石,以次修治。”从之。后至泰定四年,始修完焉。文宗天历三年三月,中书省臣言:“世祖时开挑通惠河,安置闸座,全藉上源白浮一畒等泉之水以通漕运。今各枝及诸寺观权势私决隄堰,浇灌稻田、水碾、园圃,致河浅妨漕事,乞禁之。”奉旨:白浮、瓮山直抵大都运粮河隄堰泉水,诸人毋挟势偷决,大司农司、都水监可严禁之。

浏览 2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手机扫一扫分享

分享
举报
评论
图片
表情
推荐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手机扫一扫分享

分享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