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卷第十六 元史六十四

轻识古籍-繁体

共 1568字,需浏览 4分钟

 ·

2023-12-07 20:00

志卷第十六 元史六十四

翰林學士亞中大夫知制誥兼修國史臣宋濂翰林待制承直郎同知制誥兼國史勑修

河渠一

水爲中國患尚矣。知其所以爲患,則知其所以爲利。因其患之不可測,而能先事而爲之俻,或後事而有其功,斯可謂善治水而能通其利者也。昔者禹堙洪水,疏九河,陂九澤,以開萬世之利。而周禮地官之屬,所載瀦防溝遂之法甚詳。當是之時,天下盖無適而非水利也。自先王疆理井田之制壞,而後水利之説興。魏史起鑿漳河,秦鄭國引涇水,漢鄭當時、王安世輩,或獻議穿漕渠,或建策防水决,是數君子者,皆嘗試其術而卒有成功。太史公河渠一書猶可考。自時厥後,凡好事喜功之徒,率多爲興利之言,而其患顧有不可勝言者矣。夫潤下,水之性也,而欲爲之防,以殺其怒,遏其衝,不亦甚難矣哉!惟能因其勢而導之,可蓄則儲水以俻旱暵之災;可洩則瀉水以防水潦之溢,則水之患息,而於是盖有無窮之利焉。元有天下,内立都水監,外設各處河渠司,以興舉水利、修理河隄爲務。決雙塔、白浮諸水爲通惠河,以濟漕運,而京師無轉餉之勞。導渾河,疏灤水,而武清、平灤無墊溺之虞。浚冶河,障滹沱,而真定免决嚙之患。開會通河於臨清,以通南北之貨。疏陜西之三白,以溉關中之田。泄江湖之滛潦,立捍海之横塘,而浙右之民得免於水患。當時之善言水利,如太史郭守敬等,盖亦未嘗無其人焉。一代之事功,所以爲不可泯也。今故著其開修之歳月,工役之次第,歷叙其事而分紀之,作河渠志。

通惠河

通惠河,其源出於白浮、甕山諸泉水也。世祖至元二十八年,都水監郭守敬奉詔興舉水利,因建言:“疏鑿通州至大都河,改引渾水溉田。於舊牐河蹤跡導清水,上自昌平縣白浮村引神山泉,西折南轉,過雙塔、榆河、一畒、玉泉諸水,至西水門入都城,南匯爲積水潭,東南出文明門,東至通州高麗莊入白河。緫長一百六十四里一百四步,塞清水口一十二處,共長三百一十步,壩牐一十處,共二十座,節水以通漕運,誠爲便益。”從之。首事於至元二十九年之春,告成於三十年之秋,賜名曰通惠。凡役軍一萬九千一百二十九,工匠五百四十二,水手三百一十九,没官囚隷百七十二,計二百八十五萬工,用楮幣百五十二萬錠,糧三萬八千七百石,木石等物稱是。役興之日,命丞相以下皆親操畚鍤爲之倡。置牐之處,徃徃於地中得舊時塼木,時人爲之感服。舩既通行,公私兩便。先時通州至大都五十里,陸輓官糧,歳若干萬,民不勝其悴,至是皆罷之。其壩牐之名曰:廣源牐;西城牐二,上牐在和義門外西北一里,下牐在和義水門西三步;海子牐在都城內;文明牐二,上牐在麗正門外水門東南,下牐在文明門西南一里;魏村牐二,上牐在文明門東南一里,下牐西至上閘一里;籍東牐二,在都城東南王家莊;郊亭牐二,在都城東南二十五里銀王莊;通州牐二,上牐在通州西門外,下閘在通州南門外;楊尹牐二,在都城東南三十里;朝宗牐二,上牐在萬億庫南百步,下牐去上閘百步。成宗元貞元年四月,中書省臣言:“新開運河牐,宜用軍一千五百,以守護兼廵防徃來舩内姦宄之人。”從之。七月,工部言:“通惠河剏造牐壩,所費不貲,雖已成功,全藉主守之人,上下照略修治。今擬設提領三員,管領人夫,專一廵護,降印給俸。其西城牐改名會川,海子牐改名澄清,文明牐仍用舊名,魏村牐改名惠和,籍東牐改名慶豐,郊亭牐改名平津,通州牐改名通流,河門牐改名廣利,楊尹牐改名溥濟。”武宗至大四年六月,省臣言:“通州至大都運糧河牐,始務速成,故皆用木,歳久木朽,一旦俱敗,然後致力,將見不勝其勞。今爲永固計,宜用磚石,以次修治。”從之。後至泰定四年,始修完焉。文宗天曆三年三月,中書省臣言:“世祖時開挑通惠河,安置閘座,全藉上源白浮一畒等泉之水以通漕運。今各枝及諸寺觀權勢私决隄堰,澆灌稻田、水碾、園圃,致河淺妨漕事,乞禁之。”奉旨:白浮、甕山直抵大都運糧河隄堰泉水,諸人毋挾勢偷决,大司農司、都水監可嚴禁之。

浏览 2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手机扫一扫分享

举报
评论
图片
表情
推荐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手机扫一扫分享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