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琅邪台石刻十三行拓本跋

轻识古籍

共 986字,需浏览 2分钟

 ·

2024-02-07 15:12

秦琅邪台石刻十三行拓本跋

元至山东,求秦石刻,如峄山、成山皆久佚。泰山石刻于乾隆戊午岁毁于火,惟得旧拓本之罘,石刻堕入海,鄕福山官士访之,终不可得。惟琅邪台秦二世石刻岿然独存,是神物也。甲寅春至靑州时,檄诸城学官物色之,以拓本来,遂知之甚悉。

琅邪台在诸城县治东南百六十里,台三成,成高三丈许,最上正平,周二百步,有奇,东南西三面环海,迤北为登台沙道。台上旧有海神祠、礼日亭,皆倾圮。祠垣内西南隅,秦碑在焉,色沉黝,质甚粗,而坚若銕。以工部营造尺计之,石高丈五尺,下寛六尺,中寛五尺。上半寛三尺。顶寛二尺三寸。南北厚二尺五寸。今字在西面碑中偏西裂寸许,前知县事泰州宫懋让镕銕束之,得以不頺。前知县事伧父某于碑南面磨平逬裂痕,刻长天一色四隷字,自署名而隐其姓。葢!同一有事于此,而学与不学分矣。碑之秦始皇颂诗及从臣姓名,久剥去,今所存者,二世从官名及诏书十三行八十六字,其首行五夫夫,二行五夫夫、杨樛,皆二世所刻从官名。史记所言二世元年春,东行郡县,李斯从,尽刻始皇所立刻石,石旁著大臣从者名是也。或指为始皇从臣姓名之末行,误矣。自皇帝曰以下,与史记文句无少异,今计首行五夫夫三字二行。五夫夫杨樛五字三行。皇帝曰金石刻尽七字四行。始皇帝所为也,今袭八字五行号,而金石刻辝不称八字六行。始皇帝其于久远也八字七行。如后世为之者不称八字八行。成功盛德四字九行。丞相臣斯臣去疾御。八字。十行。史夫夫臣德昧死言臣九字。十一行。请具刻诏书。金石刻八字。十二行。因明白矣,臣昧死请。八字。十三行。制曰可三字。上下各刻一线为界,下线之下有碎点星星,殆椎凿使然。自二行第二字至未行第一字,有横裂痕。第三行、八行、十行之前,皆有直裂至底,如雨漏痕。第十二行前裂痕半至第五字而止。综计每行八字。二行与三行相间少远,诏书与从臣名不相属也。三行止七字者,为四行始皇提行地也。后六行、八行、十三行并提行矣。末行三字漫漶特甚,余皆可指而识也。碑字高跂足始可及,拓时须天气晴朗,否则雾重风大,拓不可成。碑上薜荔皆满,捎去周视之,再无可辨之文矣。别有熙寕中苏翰林守密令庐江文勋模刻之本,在超然台上,相距百余里,与此无涉。都元敬金薤琳琅所载宋莒公刻本十七字,皆颂诗中语,今亦无存。又元仲夏登岱顶,见无字碑,碑之高广厚尺度,一如琅邪台碑,所差不过分寸间。由此可决无字为秦石之立而未刻者,其刻者反在碧霞宫下耳。

浏览 11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手机扫一扫分享

分享
举报
评论
图片
表情
推荐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手机扫一扫分享

分享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