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琅邪臺石刻十三行拓本跋

共 986字,需浏览 2分钟

 ·

2023-12-09 03:22

秦琅邪臺石刻十三行拓本跋

元至山東,求秦石刻,如嶧山、成山皆久佚。泰山石刻於乾隆戊午歲燬於火,惟得舊拓本之罘,石刻墮入海,鄕福山官士訪之,終不可得。惟琅邪臺秦二世石刻巋然獨存,是神物也。甲寅春至靑州時,檄諸城學官物色之,以拓本來,遂知之甚悉。

琅邪臺在諸城縣治東南百六十里,臺三成,成高三丈許,最上正平,周二百步,有奇,東南西三面環海,迤北爲登臺沙道。臺上舊有海神祠、禮日亭,皆傾圮。祠垣内西南隅,秦碑在焉,色沉黝,質甚粗,而堅若銕。以工部營造尺計之,石高丈五尺,下寛六尺,中寛五尺。上半寛三尺。頂寛二尺三寸。南北厚二尺五寸。今字在西面碑中偏西裂寸許,前知縣事泰州宮懋讓鎔銕束之,得以不頺。前知縣事傖父某于碑南面磨平逬裂痕,刻長天一色四隷字,自署名而隱其姓。葢!同一有事於此,而學與不學分矣。碑之秦始皇頌詩及從臣姓名,久剝去,今所存者,二世從官名及詔書十三行八十六字,其首行五夫夫,二行五夫夫、楊樛,皆二世所刻從官名。史記所言二世元年春,東行郡縣,李斯從,盡刻始皇所立刻石,石旁著大臣從者名是也。或指爲始皇從臣姓名之末行,誤矣。自皇帝曰以下,與史記文句無少異,今計首行五夫夫三字二行。五夫夫楊樛五字三行。皇帝曰金石刻盡七字四行。始皇帝所爲也,今襲八字五行號,而金石刻辝不稱八字六行。始皇帝其于久遠也八字七行。如後世爲之者不稱八字八行。成功盛德四字九行。丞相臣斯臣去疾御。八字。十行。史夫夫臣德昧死言臣九字。十一行。請具刻詔書。金石刻八字。十二行。因明白矣,臣昧死請。八字。十三行。制曰可三字。上下各刻一線爲界,下線之下有碎點星星,殆椎鑿使然。自二行第二字至未行第一字,有橫裂痕。第三行、八行、十行之前,皆有直裂至底,如雨漏痕。第十二行前裂痕半至第五字而止。綜計每行八字。二行與三行相間少遠,詔書與從臣名不相屬也。三行止七字者,爲四行始皇提行地也。後六行、八行、十三行並提行矣。末行三字漫漶特甚,餘皆可指而識也。碑字高跂足始可及,拓時須天氣晴朗,否則霧重風大,拓不可成。碑上薜荔皆滿,捎去周視之,再無可辨之文矣。別有熙寕中蘇翰林守密令廬江文勛模刻之本,在超然臺上,相距百餘里,與此無涉。都元敬金薤琳琅所載宋莒公刻本十七字,皆頌詩中語,今亦無存。又元仲夏登岱頂,見無字碑,碑之高廣厚尺度,一如琅邪臺碑,所差不過分寸間。由此可決無字爲秦石之立而未刻者,其刻者反在碧霞宫下耳。

浏览 3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手机扫一扫分享

分享
举报
评论
图片
表情
推荐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手机扫一扫分享

分享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