䇿问三首

共 1238字,需浏览 3分钟

 ·

2024-02-05 19:31

䇿问三首

不举子之俗,惟闽中为甚,而吾郡积习,盖敝俗也。几年于兹,未之能革,议者患之。圣人在上,旁烛幽隐,比降诏书,俾䟽法令以示民,使之知禁,宜其下观而化,速于影响。然或者尚虑革之之难也,闻之昔之为顺兴者,深究其敝,于是先之以训诱,申之以威信,茍触宪网,必刑无赦。曽未岁余,此风遂变。其后数年,有恱其事者,以彼之?为施之将乐,稍加惩艾,阖境大扰。夫县令于民为亲?以承流宣化,其势甚利,而父母之杀其子,性固不忍,以兹利势顺民性而导之,宜若易。然今或以为难,何也?岂治民者未得其术与?抑亦旧染之习未可以卒令与?若乃二宰之政,其得其失,至今先生长者,类能言之。诸君傥闻其说乎,幸迹其本末,并䟽已见,眀以告我当道之贤守令,使推行之,庶㡬革积年之敝,自吾郡始。他日芣苢之诗,被之弦歌,是亦诸君之助也。

昔孟子之言性曰:人之性善。荀子从而非之,曰:人之性恶。杨子以人之性善又不能无恶也,因为之言曰:善恶混。而韩子者又以三子之言为犹有?遗,别之以三品焉,曰:上焉者善,下焉者恶,中焉者可导而上下也。自四子之说兴,天下之言性者纷然不一,而卒无定论。夫性者,人之?固有也,学者期复乎是而止耳,诚不可不知,而其论之不一如此,将孰从乎?彼性恶之说,后世莫不深罪其言之偏,而不敢正以为非。如不敢正以为非,则是以杨子、韩子之说为得,而孟子之说为未尽矣。夫孟子,百世之师也,学者?取以为标凖者也,其果不能尽夫性之说,而有待于杨、韩耶?人之言曰:杨子之言性,兼性之不正者言之,实无害于孟子之说。然公都子之问甞,曰:性无善无不善。又曰:性可以为善,可以为不善。又曰:有性善,有性不善。而孟子既辨之于其书矣,彼杨子、韩子之说,其果能外是乎?不然,则学者于此不容无说。孔子曰:性相近也,习相远也。或曰:孔孟之言性一也。或又曰:不能无异。诚有异乎?其无异乎?夫性之在人,既不可不知,宜莹其说,使无疑焉,然后反身而诚,庻乎其能尽之。今也如系风捕影,茫然失据,将以谁斯?谓宜有至当之论,以证四子之言,以?吾夫子未尽之意。此吾党群居?,宜切磨以求益者也。傥有?闻,幸相为言之毋隐。

或问佛于王通,通曰:圣人也,其教如何?曰:西方之教也,中国则泥。盖有取于其心,不取其迹也。佛法之行于中国,盖千数百年于兹矣。豪杰名世之士,往往不鄙其说,一有诘之以非吾儒之道,则过而为王通之论者,不知几何人也。予疑夫迹之于心,犹木之有末,而水之有流也,岂有迹非而心是者?今其教益炽,而学士大夫?以奉之者,比隋唐之际又甚。世无韩子,其孰以为不然。借使原道之论兴,而以燕伐燕之讥得以胜之矣。嗟乎。道之不眀,异端害之也。彼其?以入人之深,亦各有理,岂易以口舌争乎。然倘至于道,则有不可不辨者。圣人在上,人伦已眀,茍用其言,于法有禁,未火其书,意可见矣。然犹不能绝人之心好也。愿与诸君极其本原而扬㩁之,深眀前世儒者取予之是非,槩之以先王礼义之诚意,以证今日学士大夫?以奉之之失,庶几从上之令,于道弗畔。非茍为异也,亦以自治而已。诸君以为如何?

浏览 3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手机扫一扫分享

分享
举报
评论
图片
表情
推荐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手机扫一扫分享

分享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