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辭篇

轻识古籍-繁体

共 1829字,需浏览 4分钟

 ·

2023-12-06 00:07

轉辭篇

世間悲哀喜樂,嗔怒憂愁,久惑於此。今轉之,在已爲哀,在他爲悲;在已爲樂,在他爲喜;在已爲嗔,在他爲怒;在已爲愁,在他,爲憂在已。若扶之與携,謝之與議,故之與右,諾之與已,相去千里也。夫言之術,與智者言,依於博;與博者言,依於辯;與辯者言,依於安;與貴者言,依於勢;與冨者言,依於豪;與貧者言,依於利;與勇者言,依於敢;與愚者言,依於說。此言之術也。□不用在早圖,不窮在早稼。非所宜言,勿言;非所宜爲,勿爲以避其危;非所宜取,勿□取以避其咎;非所宜爭,勿爭以避其聲。一聲而非,駟馬勿追;一言而急,駟馬不及。故惡言不出口,苟語不留耳,此謂君子也。

夫任臣之法,闇則不任也,慧則不從也,仁則不親也,勇則不近也,信則不信也。不以人用人,故謂之神。怒出於不怒,爲出於不爲。視於無有,則得其所見,聽於無聲,則得其所聞。故無形者有形之本,無聲者有聲之母。循名責實,實之極也。按實定名,名之極也。叅以相平,轉而相成,故得之形名。

夫川竭而谷虛,丘夷而淵實,聖人以死,大盗不起,天下平而故也。聖人不死,大盗不止。何以知其然?爲之斗斛而量之,則并斗斛而均之;爲之權衡以平之,則并與權衡而竊之;爲之符璽以信之,則并與符璽而功之;爲之仁義以教之,則并仁義以竊之。何以知其然?彼竊財誅竊國者爲諸侯,諸侯之門,仁義存焉。是非竊仁義邪?故遂於大盗,覇諸侯,此重利也。盗趾所不可桀者,乃聖人之罪也。欲之與惡,善之與善,四者變之失;恭之與儉,敬之與傲,四者失之脩。故善素朴,任惔,憂而無失,未有脩焉,此德之永也。言有信而不爲信,言有善而不爲善者,不可不察也。

夫治之法,莫大於私不行,功莫大於使民不爭。今也立法而行私,與法爭,其亂也甚於無私。立君而尊愚,與君爭,其亂也。甚於無君。故有道之國,則私善不行,君立而愚者不尊。民一於君,事斷於法,此國之道也。明君之督大臣,緣身而責名,緣名而責形,緣形而責實,臣懼其重誅之,至於不敢行其私矣。

心欲安靜,慮欲深逺,心安靜則神䇿生,慮深逺則計謀成。心不欲躁,慮不欲淺,心躁則精神滑,慮淺則百事傾。

治世之禮,簡而易行;亂世之禮,煩而難遵。上古之樂,質而不悲;當今之樂,邪而爲淫。上古之民,質而敦朴。今世之民,詐而多行。上古象刑,而民不犯。教有墨劓,不以爲耻,斯民所以亂多治少也。尭置敢諫之鼓,舜立誹謗之木,湯有司直之人,武有戒愼之銘。此四君子者,聖人也,而猶若此之勤。至于栗陸氏殺東里子,宿沙氏戮箕文,桀誅龍逢,紂刳,比于四主者亂君,故其疾賢若仇。是以賢愚之相覺,若百丈之谿與萬仭之山,若九地之下與重天之顚。

明君之御民,若御奔而無轡,履冰而負重,親而踈之,踈而親之,故畏儉則福生,驕奢則禍起。聖人逍遙,一世罕匹,萬物之形,寂然無鞭朴之罸,莫然無呪咤之聲,而家給人足,天下太平。視昭昭,知㝠㝠,推未運,覩未然,故神而不可見,幽而不可見,此之謂也。

君人者不能自專而好任下,則智日困而數日窮。迫於下則不能申,行隨於國則不能持。知不足以爲治,威不足以行誅,無以與下交矣。故喜而使賞,不必當功;怒而使誅,不必値罪。不愼喜怒,誅賞從其意,而欲委任臣下,故亡國相繼,殺君不絶。古人有言:衆口鑠金,三人成虎。不可不察也。

夫人情發言欲勝,舉事欲成。故明者不以其短,疾人之長,不以其拙,病人之工。言有善者,則而賞之;言有非者,顯而罸之。塞邪枉之路,蕩淫辭之端,臣下閔之,左右結舌,可謂明君。爲善者君與之賞,爲惡者君與之罸,因其所以來而報之,循其所以進而答之。聖人因之,故能用之;因之循理,故能長久。今之爲無尭舜之才,而慕尭舜之治,故終顚殞乎混㝠之中,而事不覺於昭明之術。是以虛慕欲治之名,無益亂世之理也。

患生於官成,病始於少瘳,禍生於懈慢,孝衰於妻子。此四者,愼終如始也。冨必給貧,壯必給老,快情恣欲,必多侈侮。故曰:尊貴無以高人,聰明無以寵人,資給無以先人,剛勇無以勝人。能履行此,可以爲天下君。

夫謀莫難於必聽,事莫難於必成。成必合於數,聽必合於情。故抱薪加火,爍者必先燃;平地注水,濕者必先濡。故曰:動之以其?,安有不應者,獨行之術也。

明君立法之後,中程者賞,缺䋲者誅。此之謂君曰亂君,國曰亡國。

智者寂於是非,故善惡有别。明者寂於去就,故進退無?。若智不能察是非,明不能審去就,斯非虛妄。

目貴明,耳貴聰,心貴公,以天下之目視,則無不見;以天下之耳聽,則無不聞;以天下之智慮,則無不知。得此三術,則存於不爲也。鄧析子。

浏览 1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手机扫一扫分享

分享
举报
评论
图片
表情
推荐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手机扫一扫分享

分享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