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止觀坐禪法要

共 2176字,需浏览 5分钟

 ·

2023-12-06 02:59

修?止觀坐禪法要

天台山修禪寺沙門智顗述

諸惡莫作,衆善奉行,自淨其意,是諸佛敎。

若夫泥洹之法,入乃多途。論其急要,不出止觀二法。所以然者,止乃伏結之初門,觀是斷惑之正要;止則愛養心識之善資,觀則䇿發神解之妙術;止是禪定之勝因,觀是智慧之由藉。若人成就定慧二法,斯乃自利利人,法皆具足。故法蕐經云:“佛自住大乘,如其所得法,定慧力莊嚴,以此度衆生。”當知此之二法,如車之雙輪,鳥之兩翼;若偏修?,?墮邪倒。故經云:“若偏修禪定福德,不學智慧,名之曰愚。偏學智慧,不修禪定福德,名之曰狂。”狂愚之過,雖小不同,邪見輪轉,葢無差别;若不均等,此則行乖圓備,何能疾登極果?故經云:“聲聞之人,定力多故,不見佛性。十住菩薩,智慧力多,雖見佛性,而不明了。諸佛如來,定慧力等,是故了了見於佛性。”以此推之,止觀豈非泥洹大果之要門,行人脩行之勝路,衆德圓?之指歸,無上極果之正體也!

若如是知者,止觀法門實非淺,故欲接引始學之流輩,開矇冥而進道,說易行難,豈可廣論㴱玅!今略明十意,以示初心行人,登正道之階梯,入泥洹之等級;尋者當愧爲行之難成,母鄙斯文之淺近也。若心稱言旨,於一眴間,則智斷難量,神解莫測;若虛搆文言,情乖所說,空延歲月,取證無由;事等貧人數他財寶,於巳何益者哉!

具緣第一訶欲第二?葢第三調和第四方便第五正修第六?發第七覺魔第八治病第九證果第十

今略舉此十意,以明修止觀者,此是初心學坐之急要。若能?取其意而修?之,可以安心免難,發定生解,證於無漏之聖果也。

具緣第一

夫發心起行,欲修止觀者,要先外具五緣:

第一、持戒淸淨。如經中說:“依因此戒,得生諸禪定,及滅苦智慧。”是故比丘應持戒淸淨。然有三種行人持戒不同:

一者、若人未作佛弟子時,不造五逆;後遇良師,敎受三歸五戒,爲佛弟子。若得出家,受沙彌十戒,次受具足戒,作比丘、比丘尼。從受戒來,淸淨䕶持,無所毁犯;是名上品持戒人也。當知是人修行止觀,必證佛法;猶如淨衣,易受染色。

二者、若人受得戒巳,雖不犯重,於諸輕戒,多所毁損。爲修定故,?能如法懴悔,亦名持戒淸淨,能生定慧。如衣曾有垢膩,若能浣淨,染亦可著。

三者、若人受得戒巳,不能堅心䕶持,輕重諸戒多所毀犯。依小乘敎門,?無懴悔四重之法;若依大乘敎門,猶可滅除。故經云:“佛法有二種徤人:一者、不作諸惡,二者、作巳能悔。”

夫欲懴悔者,須具十法,助成其懴:一者、明信因果;二者、生重怖畏;三者、㴱起慚愧;四者、求滅罪方法;所謂大乘經中,明諸行法,應當如法修行;五者、發露先罪;六者、斷相續心;七者、起䕶法心;八者、發大誓願,度脫衆生;九者、常?十方諸佛;十者、觀罪性無生。

若能成就如此十法,莊嚴道塲,洗浣淸淨,著淨潔衣,燒香散花,於三寶前,如法修行,一七、三七日,或一月、三月,乃至經年,專心懴悔所犯重罪,取滅方止。云何知重罪滅相?若行者如是至心懴悔時,自覺身心輕利,得好瑞夢;或復覩諸靈瑞?相;或覺?心開發;或自於坐中覺身如雲如影,因是漸證,得諸禪境界;或復豁然解悟心生,?識法相,隨所聞經,?知義趣,因是法喜,心無憂悔。如是等種種因緣,當知?是破戒障道罪滅之相。從是巳後,堅持禁戒,亦名尸羅淸淨,可脩禪定,猶如破壞垢膩之衣,若能補治浣洗淸淨,猶可染著。

若人犯重禁巳,恐障禪定,雖不依諸經修諸行法,但生重慚愧,於三寶前,發露先罪,斷相續心,端身常坐,觀罪性空,?十方佛。若出禪時,?須至心燒香禮拜,懴悔誦戒,及誦大乘經典,障道重罪,自當漸漸消滅。因此尸羅淸淨,禪定開發。故妙勝定經云:“若人犯重罪巳,心生怖畏,欲求除滅,若除禪定,餘無能滅。”是人應當在空閑處,攝心常坐,及誦大乘經,一切重罪悉皆消滅。諸禪三昩自然現前。

第二、衣食具足者:衣法有三種:一者、如雪山大士,隨得一衣,蔽形?足;以不遊人間,堪?力?故。二者、如迦葉常受頭陀法,但畜糞掃三衣,不畜餘長。三者、若多寒國土,及?力未成之者,如來亦許三衣之外,畜百一等物,而要須說淨,知量知足;若過貪求積聚,則心亂妨道。

次,食法有四種:一者、若上人大士,㴱山絶世,草果隨時,得資身者。二者、常行頭陀,受乞食法。是乞食法,能破四種邪命,依正命自活,能生聖道故。邪命自活者:一、下口食,二、仰口食,三、維口食,四、方口食。邪命之相,如舍利弗爲靑目女說。三者、阿蘭若處檀越送食。四者、於僧中潔淨食。有此等食緣具足,名衣食具足。何以故?無此等緣,則心不安隱,於道有妨。

第三、得閑居靜處。閑者,不作衆事,名之爲閑。無憒鬧故,名之爲靜。有三處可修禪定:一者、深山絶人之處。二者、頭陀蘭若之處;離于聚落極近三四里,此則放牧聲絶,無諸憒鬧。三者、遠白衣住處,淸淨伽藍中。皆名閑居靜處。

第四、息諸緣務。有四意:一、息治生緣務,不作有爲事業。二、息人間緣務,不追尋俗人朋友親戚知識,斷絶人事往還。三、息工巧技術緣務,不作世間工匠技術、醫方禁咒卜相書數算計等事。四、息學問緣務,讀誦聽學等悉皆棄捨。此爲息諸緣務。所以者何?若多緣務,則行道事廢,心亂難攝。

第五、近善知識。?知識有三:一、外䕶?知識,經營供養,?能將䕶行人,不相惱亂。二者、同行?知識,共修一道,互相勸發,不相擾亂。三者、敎授?知識,以內外方便禪定法門,示敎利喜。

略明五種緣務竟。

浏览 1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手机扫一扫分享

分享
举报
评论
图片
表情
推荐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手机扫一扫分享

分享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