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第二十七 隋書三十二

共 4582字,需浏览 10分钟

 ·

2023-12-06 03:58

志第二十七 隋書三十二

太尉楊州都督監修國史上柱國趙國公臣長孫無忌等奉勑撰

經籍一

夫經籍也者,機神之妙旨,聖哲之能事,所以經天地,緯隂陽,正紀綱,弘道德。顯仁足以利物,藏用足以獨善。學之者將殖焉,不學者將落焉。大業崇之,則成欽明之德;匹夫克念,則有王公之重。其王者之所以樹風聲,流顯號,美敎化,移風俗,何莫由乎斯道。故曰:其爲人也,温柔敢厚,詩敎也;䟽通知遠,書敎也;廣博易良,樂敎也;栔靜精微,易敎也;恭儉莊敬,禮敎也;屬辭比事,春秋敎也。遭時制宜,質文迭用,應之以通變,通變之以中庸。中庸則可乆,通變則可大。其敎有適,其用無窮,實仁義之陶鈞,誠道德之橐籥也。其爲用大矣,隨時之義深矣,言無得而稱焉。故曰:“不疾而速,不行而至。”今之所以知古,後之所以知今,其斯之謂也。是以大道方行,俯龜象而設卦;後聖有作,仰鳥跡以成文。書契已傳,繩木棄而不用。史官旣立,經籍於是興焉。夫經籍也者,先聖據龍圖,握鳳紀,南靣以君天下者,咸有史官以紀言行。言則左史書之,動則右史書之。故曰“君舉必書”,懲勸斯在。考之前載,則三墳、五典、八索、九丘之類是也。下逮殷周,史官尤備,紀言書事,靡有闕遺。則周禮所稱:太史掌建邦之六典、八灋、八則,以詔王治;小史掌邦國之志,定世繫,辨昭穆;内史掌王之八柄,策命而貳之;外史掌王之外令及四方之志,三皇五帝之書;御史掌邦國都鄙萬民之治令,以賛冢宰。此則天子之史,凢有五焉。諸矦亦各有國史,分掌其職。則春秋傳晉趙穿弑靈公,太史董狐書曰“趙盾殺其君”,以示於朝。宣子曰:“不然。”對曰:“子爲正卿,亡不越境,反不討賊,非子而誰?”齊崔杼弑莊公,太史書曰“崔杼弑其君。”崔子殺之。其弟嗣書,死者二人。其弟又書,乃舍之。南史聞太史盡死,執簡以往,聞旣書矣,乃還。楚靈王與右尹子革語,左史倚相趨而過。王曰:“此良史也,能讀三墳、五典、八索、九丘。”然則諸矦史官,亦非一人而已,皆以記言書事,太史揔而裁之,以成國家之典。不虛美,不隱惡,故得有所懲勸。遺文可觀,則左傳稱周志,國語有鄭書之類是也。曁夫周室道衰,紀綱散亂,國異政,家殊俗,襃貶失實,隳紊舊章。孔丘以大聖之才,當傾頽之運,歎鳯鳥之不至,惜將墜於斯文,乃述易道而删詩、書,脩春秋而正雅、頌,壞禮崩樂,咸得其所。自悊人萎而微言絶,七十子散而大義乖。戰國縱横,眞僞莫辨,諸子之言,紛然淆亂。聖人之至德喪矣,先王之要道亡矣。陵夷踳駮,以至于秦。秦政奮豺狼之心,剗先代之迹,焚詩、書,坑儒士,以刀筆吏爲師,制挾書之令。學者逃難,竄伏山林,或失本經,口以傳説。漢氏誅除秦、項,未及下車,先命叔孫通草緜蕝之儀,救擊柱之弊。其後張蒼治律曆,陵賈撰新語,曹參薦蓋公言黃老,惠帝除挾書之律,儒者始以其業行於民間。猶以去聖旣遠,經籍散逸,簡札錯亂,傳説紕繆,遂使書分爲二,詩分爲三,論語有齊、魯之殊,春秋有數家之傳。其餘互有踳駮,不可勝言。此其所以博而寡要,勞而少功者也。武帝置太史公,命天下計書,先上太史,副上丞相。開獻書之路,置寫書之官,外有太常、太史、博士之藏,内有延閣、廣内、祕室之府。司馬談父子世居太史,探采前代,斷自軒皇,逮于孝武,作史記一百三十篇。詳其體制,蓋史官之舊也。至於孝成,祕藏之書,頗有亡散,乃使謁者陳農求遺書於天下,命光禄大夫劉向校經傳諸子詩賦,歩兵校尉任宏校兵書,太史令尹咸校數術,太醫監李柱國校方技。每一書就,向輙撰爲一録,論其指歸,辨其訛謬,叙而奏之。向卒後,哀帝使其子歆嗣父之業,乃徙温室中書於天禄閣上。歆遂揔括羣篇,撮其指要,著爲七略:一曰集略,二曰六藝略,三曰諸子略,四曰詩賦略,五曰兵書略,六曰術數略,七曰方技略,大凡三萬三千九十卷。王莽之末,又被焚燒。光武中興,篤好文雅,明、章繼軌,尤重經術。四方鴻生鉅儒,負袠自遠而至者,不可勝筭,石室、蘭臺,彌以充積。又於東觀及仁壽閣集新書,校書郎班固、傅毅等典掌焉,並依七略而爲書部,固又編之,以爲漢書藝文志。董卓之亂,獻帝西遷,圖書縑帛,軍人皆取爲帷囊,所收而西,猶七十餘載。兩京大亂,掃地皆盡。魏氏代漢,采掇遺亡,藏在祕書中外三閣。魏祕書郎鄭默始制中經,祕書監荀勗又因中經更著新簿,分爲四部,揔括羣書。一曰甲部,紀六藝及小學等書;二曰乙部,有古諸子家、近世子家、兵書、兵家、術數;三曰丙部,有史記、舊事、皇覽簿、雜事;四曰丁部,有詩賦、圖讚、汲冢書。大凡四部合二萬九千九百四十五卷。但録題及言,盛以縹囊,書用緗素,至於作者之意,無所論辯。惠、懷之亂,京華蕩覆,渠閣文籍,靡有孑遺。東晉之初,漸更鳩聚。著作郎李充以勗舊簿校之,其見存者,但有三千一十四卷。充遂揔没衆篇之名,但以甲乙爲次。自爾因循,無所變革。其後中朝遺書,稍流江左。宋元嘉八年,祕書監謝靈運造四部目錄,大凡六萬四千五百八十二卷。元徽元年,祕書丞王儉又造目録,大凡一萬五千七百四卷。儉又别撰七志:一曰經典志,紀六藝、小學、史記、雜傳;二曰諸子志,紀今古諸子;三曰文翰志,紀詩賦;四曰軍書志,紀兵書;五曰隂陽志,紀隂陽圖緯;六曰術藝志,紀方技;七曰圖譜志,紀地域及圖書。其道、佛附見,合九條。然亦不述作者之意,但於書名之下每立一傳,而又作九篇條例,編乎首卷之中,文義淺近,未爲典則。齊永明中,祕書丞王亮、監謝朏又造四部書目,大凢一萬八千一十卷。齊末兵火延燒祕閣,經籍遺散。梁初,祕書監任昉躬加部集,又於文德殿内列藏衆書,華林園中揔集釋典,大凢二萬三千一百六卷,而釋氏不豫焉。梁有祕書監任昉、殷鈞四部目録,又文德殿目録。其術數之書更爲一部,使奉朝請祖暅撰其名,故梁有五部目録。普通中,有處士阮孝緒,沉靜寡慾,篤好墳史,博采宋、齊已來王公之家凡有書記,參校官簿,更爲七録:一曰經典録,紀六藝;二曰記傳録,紀史傳;三曰子兵録,紀子書、兵書;四曰文集録,紀詩賦;五曰技術録,紀數術;六曰佛録;七曰道録。其分部題目,頗有次序,割析辭義,淺薄不經。梁武敦悦詩書,下化其上,四境之内,家有文史。元帝克平矦景,收文德之書及公?經籍,歸于江陵,大凡七萬餘卷。周師入郢,咸自焚之。陳天嘉中,又更鳩集,考其篇目,遺闕尚多。其中原則戰爭相尋,干戈是務,文敎之盛,苻、姚而已。宋武入關,收其圖籍,府藏所有,纔四千卷,赤軸青紙,文字古拙。後魏始都燕、代,南略中原,粗收經史,未能全具。孝文徙都洛邑,借書於齊,祕府之中,稍以充實。曁於爾朱之亂,散落人間。後齊遷鄴,頗更搜聚,迄於天統、武平,校寫不輟。後周始基關右,外逼強隣,戎馬生郊,日不暇給。保定之始,書止八千,後稍加增,方盈萬卷。周武平齊,先封書府,所加舊本,纔至五千。隋開皇三年,祕書監牛弘表請分遣使人,搜訪異本,每書一卷,賞絹一匹。校冩旣定,本即歸主。於是民間異書,往往間出。及平陳已後,經籍漸備,檢其所得,多太建時書,紙墨不精,書亦拙惡。於是揔集編次,存爲古本。召天下工書之士京兆韋霈、南陽杜頵等,於祕書内補續殘缺,爲正副二本,藏于宫中,其餘以實祕書内外之閣,凡三萬餘卷。煬帝即位,祕閣之書,限冩五十副本,分爲三品:上品紅瑠璃軸,中品紺瑠璃軸,下品漆軸。於東都觀文殿東西廂構屋以貯之,東屋藏甲乙,西屋藏丙丁。又聚魏已來古跡名畫,於殿後起二臺,東曰妙楷臺,藏古跡;西曰寳蹟臺,藏古畫。又於内道場集道佛經,别撰目録。大唐武德五年,克平僞鄭,盡收其圖書及古跡焉。命司農少卿宋遵貴載之以船,泝河西上,將致京師。行經底柱,多被漂没,其所存者,十不一二。其目録亦爲所漸濡,時有殘缺。今考見存,分爲四部,合條爲一萬四千四百六十六部,有八萬九千六百六十六卷。其舊録所取,文義淺俗,無益教理者,並删去之;其舊録所遺,辭義可采,有所弘益者,咸附入之。遠覽馬史、班書,近觀王、阮志、録,挹其風流體制,削其浮雜鄙俚,離其䟽遠,合其近密,約文緒義,凡五十五篇,各列本條之下,以備經籍志。雖未能研幾探賾,窮極幽隱,庶乎弘道設教,可以無遺闕焉。夫仁義禮智,所以治國也;方技數術,所以治身也。諸子爲經籍之鼓吹,文章乃政化之黼黻,皆爲治之具也。故列之於此志云。

歸藏十三卷

周易二卷

周易十卷

周易八卷

周易九卷

周易五卷

周易十一卷

周易十卷

周易十卷

周易十卷

周易四卷

周易九卷

周易十五卷

周易十卷

周易三卷

周易八卷

周易馬、鄭、二王四家集解十卷周易荀爽九家注十卷周易楊氏集二王注五卷

周易十卷

周易十卷

周易十卷

周易七卷

周易十三卷

周易十三卷

周易一帙十卷

周易繫辭二卷

周易繫辭二卷

周易繫辭二卷

周易繫辭二卷

周易繫辭二卷

周易集注繫辭二卷

周易音一卷

周易音一卷

周易音一卷

周易并注音七卷

周易盡神論一卷

周易象論三卷

周易卦序論一卷

周易統略五卷

周易論二卷

周易論一卷

周易義一卷

周易玄品二卷周易論十卷

周易論四卷

周易統例十卷

周易爻義一卷

周易乾坤義一卷

周易大義二十一卷

周易幾義一卷

周易大義一卷

周易大義二卷

周易釋序義三卷

周易開題義十卷

周易問二十卷

周易義疏十九卷

周易講䟽三十五卷

周易講䟽十六卷

周易義䟽十四卷

周易繫辭義䟽三卷

周易講䟽三十卷

周易文句義二十卷

周易義䟽十六卷

周易私記二十卷

周易講䟽十三卷

周易繫辭義䟽二卷

周易繫辭義䟽一卷

周易繫辭義䟽二卷

周易譜一卷。

右六十九部,五百五十一卷。

昔宓羲氏始畫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類萬物之情,蓋因而重之,爲六十四卦。及乎三代,實爲三易:夏曰連山;殷曰歸藏;周文王作卦辭,謂之周易。周公又作爻辭,孔子爲彖、象、繫辭、文言、序卦、説卦、雜卦,而子夏爲之傳。及秦焚書,周易獨以卜筮得存,唯失説卦三篇。後河内女子得之。漢初,傳易者有田何,何授丁寛,寛授田王孫,王孫授沛人施讎、東海孟喜、琅邪梁丘賀,由是有施、孟、梁丘之學。又有東郡京房,自云受易於梁國焦延壽,别爲京氏學,甞立,後罷。後漢施、孟、梁丘、京氏凡四家並立,而傳者甚衆。漢初又有東萊費直傳易,其本皆古字,號曰古文易,以授琅邪王璜,璜授沛人高相,相以授子康及蘭陵毌將永,故有費氏之學行於人間,而未得立。後漢陳元、鄭衆皆傳費氏之學。馬融又爲其傳,以授鄭玄,玄作易注,荀爽又作易傳。魏代王肅、王弼並爲之注。自是費氏大興,高氏遂衰。梁丘、施氏、高氏亡於西晉,孟氏、京氏有書無師。梁、陳鄭玄、王弼二注列於國學。齊代唯傳鄭義。至隋,王注盛行,鄭學浸微,今殆絶矣。歸藏,漢初已亡,案晉中經有之,唯載卜筮,不似聖人之旨,以本卦尚存,故取貫於周易之首,以備殷易之缺。

古文尚書十三卷

今字尚書十四卷

尚書十一卷

尚書九卷

尚書十一卷

尚書十五卷

集觧尚書十一卷

集釋尚書十一卷

古文尚書舜典一卷

尚書亡篇序一卷

尚書逸篇二卷古文尚書音一卷

今文尚書音一卷

尚書大傳三卷

大傳音二卷

尚書洪範五行傳論十一卷

尚書駮議五卷

尚書新釋二卷

尚書百問一卷

尚書大義二十卷

尚書百釋三卷

尚書義三卷

尚書義䟽十卷

尚書義䟽三十卷

尚書義注三卷

尚書義䟽七卷

尚書述義二十卷

尚書䟽二十卷

尚書閏義一卷尚書義三卷

尚書釋問一卷

尚書文外義一卷

浏览 1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手机扫一扫分享

分享
举报
评论
图片
表情
推荐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手机扫一扫分享

分享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