象曰无往不復天地際也。
共 9817字,需浏览 20分钟
·
2023-12-08 00:21
象曰无往不復天地際也。
《程子傳》无往不復。言天地之交際也。陽降于下。必復于上。隂升于上。必復于下。屈伸往来之常理也。因天地交際之道。明否泰不常之理以為戒也。
《卜子夏傳》九三无平不陂。止天地際也。乾下通而泰也。物不可終。通則天道復其上。地道歸其下矣。平反則險矣。有往則復矣。君子見其交會。思其所終。慮患而艱。守之不失其正。則可无咎而全其信。保食其福也。
《王弼註》象曰。无往不復。天地際也。天地將各分復之際。 象曰。无平不陂。一本作无往不復。
《孔頴逹正義》天地際者。釋无往不復之義。而三處天地交際之處。天體將上。地體將下。故往者將復。平者將陂。
《要義》三處天地之際。將復其所處。
《李鼎祚集解》宋衷曰。位在乾極。應在坤極。天地之際也。地平極則險陂。天行極則還復。故曰无平不陂。无往不復也。
《張横渠說》九三。无平不陂。天地際也。因交與之際以著戒。能艱貞則享福可必。
《蘇軾傳》乾本上也。坤本下也。上下交。故乾居於内而坤在外。苟乾不安其所。而務進以迫坤。則夫。順者將至扵逆。故曰无平不陂。坤不獲安於上。則將下復以奪乾。乾之往適所以速其復也。故曰无往不復。當是時也。坤已知難而貞扵我則可以无咎之矣。九三之所孚者。初與二也。以其所孚者爲樂進以迫坤。而重違之則危矣。故教之以勿恤其孚而安于食。是以有泰之福。
《楊龜山經說》平終必陂。往極必復。此天地之義。隂陽之理也。九三居天地之際。將陂復之時也。而在上者不知爲君之難。居下者不知爲臣之不。易。世方无虞。上下荒怠。不知相與以警戒。則。否將至矣。泰其可長乎。九三在下卦之上。人臣之尊位。上交之極也。知艱貞乃可以无咎。不能貞固以守之。務為持祿保位之謀。則小人之歸。而禍將及矣。雖有其位。其能安享之乎。故惟不恤其孚而後于食有福。阿意以媚上。恤其孚者也。
《陳了齋說》艱初未也。艱貞乃无咎。有其信者必行之非天者。勿恤其孚之道也。寒泉也。碩果也。食焉則並受其福。在我者艱貞而已。故曰。天地之道貞觀者也。
《張紫巖傳》九三。无平不陂。止天地際也。天地氣數。中則平。過中必變。人事亦然。聖人知幾。示訓於泰。觀山川陵谷之遷變。日月星辰之推移。平陂往復。故不能逃氣數自然也。夫治至於泰。其君必驕。其臣必怠。其徳必衰。其政必慢。斯亦自然之理。不有剛徳君子。知艱守正。不恤一已利害。盡誠以輔導其君。俾知夫以泰爲憂。不以為樂。鮮不顛覆於後也。九三雖剛過不中。而有乾健震動不息之體。故勉以孚。若曰盡在我之誠。以啓迪弼正而不恤其他。則泰治可長保也。夫國家尊榮。君子食人之祿。可以无媿。而道行志得。利澤加施矣。曰于食有福。乾坤相交。而中進退盈虚自此分。平陂往復所由生也。互兊兊口為食。陽為福。互體震。震以恐致福。
《郭雍解》否泰之道。如循環。終則有始。可不豫戒乎。城復于隍。則无及矣。九三下體之上。位已過中。故以平陂往復而思戒也。艱。若周公之无逸也。貞。若成王之持守也。能艱能貞。則无咎矣。君子能爲可信之道以无咎。何恤人之必信否也。艱貞无咎。邦有道榖之時。是以于食有福。况太平之世。既醉以酒。既飽以徳。君子萬年。介爾景福。則于食有福明矣。九三六四。是為天地相交之際。天道終矣。地道之始。故曰天地際也。過此以往。則未之或知。故君子思必陂必復之戒焉。
《李光讀易詳說》治亂存亡安危之相因。如隂陽寒暑之必至。有不可易者。惟聖人爲能因其盈虚而消息之。使常治而不亂。常存而不忘。常安而不危也。消息之道。豈有它哉。兢業以圖之。危懼以處之。當治安而不忘亂亡之戒。則可以保其治安而无咎矣。勿恤其孚。于食有福者。聖人處泰之時。常思艱難而履夫中正。則在我者无愧矣。人之信不信。何所恤哉。食者人之所享也。福者天之所䧏也。處泰之世。當乾道将復之時。獨以艱難守正而享其福祿。非徼幸也。象曰。无往不復。天地際也。九三處乾坤之間。當天地之際。平者當陂。往者當復。惟艱難守正。庶可保其常安耳。聖人知世路之将阻。陽氣之必復。故扵此爻特為之戒云。
《朱漢上傳》初二上往。四五復位。坤平衍也。化為山澤。平者陂矣若九三不守其位。而又往上六。坤復泰将成否。故戒之觀无平不陂。則知元往不復矣。九三在天地之際。往者當復。泰者當否。時将大變。唯艱難守貞。確然不動。乃无咎。三與上六有孚者也。隂陽失位為憂。憂。恤也。三上相易。恤其孚也。天地反復之際。外之小人。必因内之君子。有危懼之心。采隙而動。著信扵我。君子應之。則大事去矣。禍至扵覆其宗。艱貞勿恤其孚。不以利害之心移其守。以拒險詖之勢。以塞反復之路。自信而已于食有福矣。兊為口。三陽為福。君子之干祿也。修身俟命。人之信否。无以為也。故能永享安榮與有泰之福。或曰時運已往。艱貞其如何。曰。天人有交勝之理。關子明曰。象生有定數。吉凶有前期。變而能通。故治亂有可易之理。大哉人謨。其與天地終始乎。
《曽穜易粹言》九三艱貞臣道非君道。横
《李衡義海撮要》天地復則不交而否矣。胡。 泰否與乾坤異者。以其變于中也。此九三知幾存義。與乾之九三同其象焉。牧 三陽同升。不待約而自未。不戒而自信也。石 天之際地而平也。其卒无不陂。地之際天而往也。其卒无不復。艱正以處之。乃无咎。不恤上之孚。已則于食有福。苟恤其孚。思有以取信于上。不知命者也。不知命。則不敢直已以行志。離道失義。无不為矣。
《鄭剛中窺餘》乾之復也。自下而上。九三居其光。坤之復也。自上而下。六四居其先。泰極而變。則陽復其位。九三先進上矣。三之未進。則自三至五。為震之坦途。進與上六相易。則上體為艮。下體為兊。山澤為不平之象。此平陂往復之義也。際者兩相際也。陽際隂。隂復際陽。而皆非其所時。无止分。无常則。二氣必復其位。九三適當其際。豈不艱乎。有為之之理。而為之不。易。故以艱云。艱非不可為也。苟能知泰道之欲盈。思否閉之将至。深憂逺慮。力以正道距小人。雖艱无咎矣。然于食有福。猶未可保也。故又必待扵勿恤其孚。何則。孚者。信之應乎彼者也。若三隂之復下。皆其中心之所願。六四動則五上皆随之。自可不戒而孚。九三當變革之時。以一身塞群隂之路。使衆志乆從固大善。有如不應。利害迫之。其中一動。小人懐姦以入。天禄其可得而食。是必守之以正。斷之以誠。勿以孚不孚為念。而决意不移。此于食有福之道周公伊尹所以任天下之重也。宋衷曰。地平極則險陂。天道極則還復鼎祚易謂二之五得正在坎中。故艱貞。坎為憂。故勿恤。集傳謂兊為口。三陽為福。
《楊萬里傳》平與陂相推。往與復相移。居泰之世者。勿謂時平。其險将萌。勿謂隂往。其復反掌。九三陽盛極矣。隂将復。泰将否矣。可不懼乎。君臣克艱而守正。庶乎其无咎儻或不恤此理之必信。則将自食其福而永終矣。食。如食言之食。沒而盡之之謂也。何也。天地交際。隂陽往来。在九三六四之間也。開元之末。天寳之初。其泰之九三乎。
《林栗集解》九三。下體為乾。上體為震。以陽居剛而在下卦之上。應扵上六而承扵六四。二爻皆坤。而四又巽也。故曰元平不陂。无往不復。陽為平。隂為陂。陽為往。隂為復。三陽之進。至是極矣。方泰之初。陽自下升。故不嫌扵居剛。至扵九二居柔得中。上應六五。以成交泰之道。古之明君良臣。同徳相須。无為而治。皆由此也。至扵九三。道已隆矣。時已極矣。持盈守成。兹為難矣。而三又以陽居剛。行過乎中。體乎剛健而資之以決躁。極其勢力。進而迫之。以乾迫坤。以震迫巽。以九三迫六四。以至剛迫至柔。物極則反。理勢然也。髙岸為谷。深谷為陵。无平不陂之義也。寒往則暑来。暑往則寒来。无往不復之義也。以坤易乾。以巽易震。平者陂矣。往者復矣。而否之象見矣。是以聖人憂之而為之戒焉。若曰勿極其平。庶幾不陂。勿窮其往。庶幾不復。世之君子。當極盛之時。眎其力足以銖鋤小人。眎其威足以鞭笞四夷。必極其平。窮其往而後已。此小人之所以復用。而夷狄之所以復強也。子曰。人而不仁。疾之已甚。亂也。故曰艱貞无咎。勿恤其孚。于食有福。書曰。无疆惟休。亦大惟艱。又曰。无疆惟休。亦无疆惟恤。恤之言憂也。勿者。甚之之辭也。猶言泰之極矣。能勿憂乎。以乾迫坤。以震迫巽。可謂无難矣。以坤遇乾。以巽遇震。可謂有孚矣。弗圗其難。則患生扵所易。弗虞其變。則失在扵所孚。方泰之時。惟見其易。豈知其難。惟信其孚。豈慮其變。是以平陂往復。常在循環反掌之間耳古之君子。為能見其易而思其艱。見其孚而不忘其恤。以艱為貞。則可以免扵咎。以恤為孚。則可以安樂飲食而保其福禄也。故曰知難无難。知憂不憂。豈不信哉。子曰。无往不復。天地際也。為其乾坤相際之處。隂陽往復之交。故繫之以如此之辭也。
《楊慈湖傳》有平必有陂。有往必有復。无有平而不陂者。无有往而不復者。小者雖往。他日捋復。今雖治平。後将䧟陂消息盈虚。勢不可止。然亦有道焉。克艱克正。亦可无咎。勿用憂恤。此理之可信不可信。于食有福祿之可保也。食。祿食之謂。所患在我之失道爾。道以放逸而失。以艱正而得。未有得乎道而致禍者。象曰。无往不復。天地際也。天地隂陽消長之際則然。不言人道。明亦可以艱貞致福也。大傳曰。天地設位。聖人成能。盖道可以通乎造化。消禍敗。補天地之不足。有如此之神用。扵是爻見之。
《王莘叟音訓》无平不陂。今本作无往不復。陸氏曰。一本作无往不復。晁氏曰。宋衷作旡平不陂。无往不復。
《李謙齋詳解》九三。无平不陂。止天地際也。乾本居上。坤本居下。泰以相交而互為外。降至扵九三。則天地将復之際也。乾不能久安扵下而求復扵上。坤亦不能久安扵上而将復扵下。盖未有平而不至扵陂。往而不至扵復者。泰之極則否乗之。是亦勢之必至者矣當此之時。而欲求有以使之不至扵否。則奈何。不過以艱守貞而已。居至治之極而能以克艱為心。持天下之正而不流扵變。此保泰之道也。夫隂陽之必至扵復。是其必信之理也。吾誠能以艱貞自治。則理雖必信。而可以无憂而坐享太平之福矣。盖天人有相勝之道。治亂有可移之理。人君知保治之戒。則安知泰之不可長享也哉。舜之時。泰和極治之時也。惟其君臣之間知所警懼。故后臣克艱之戒。警戒无虞之戒。惟時惟幾之戒。更相儆敕。而天下之治卒至扵天其申命用休。兹非所謂艱貞无咎者歟。
《蔡節齋訓解》象曰。无平不陂。天地際也。乾坤間故曰際。
《馮椅輯註》无往不復。九三象。 天地際也。交際之際。
《馮椅輯傳》九三。无平不陂。无往不復。艱貞无咎。勿恤其孚。于食有福。賛曰。无往不復。天地際也。都聖與曰。天確然而常髙。其氣之下際乎地則平矣。然未有平而不陂者也。地隤然而常處。其氣之上際乎天則往矣。然未有往而不復者也。李子思曰。當乾坤二體交接之間。而天地二位将復其故之際。其象盖如此。郭子和曰。否泰之道。如循環然。終則有始。可不豫戒乎。城復于隍。則无及矣。林黄中曰。以至剛迫至柔。物極則反。是以聖人憂之而為之戒曰。物極其平。庶幾不陂。勿窮其往。庶幾不復。世之君子。當極盛之時。眎其力足以誅耡小人。眎其力足以鞭笞四夷。必極其平窮其往而後已。此小人之所以復用。而夷狄所以復彊也。 此說近巧。而理意亦通。平。謂平其隂。猶削平之平。往。謂往乎上。即大往之往。然隂平而陽上進則傾矣。是陂也。陽往而隂上。窮則復矣。故未敢廢而兩存之。楊廷秀曰。隂将復。泰将否矣。可不懼乎。君臣克艱而守正。庶乎其无咎。馮當可曰。乾之極。不久位扵三。将進而為四矣。三一進則二初亦進。而隂則下生矣。此一爻乃天地将交際變革之㑹。儻非泰則三當凶矣。无咎者。艱貞而免扵咎也。劉氏曰。三猶有應。特否不可不防爾。若憂其以否見疑。而遂不食其祿。則失于食之福矣。 上卦雖坤。有君道焉。下卦雖乾。臣道也。三陽之進。但能知艱而守。則可以貞而无咎。盖陽以上復為貞也。三隂下復。不必憂其不與已孚。而所食扵上者。自錫佑之。上下之交。其象如此。上一位。天之象也。應已福之也。位多凶。故不无戒之之辭。亦持盈之意李仲永曰。将近小人。故其辭危。或問關子明曰。時運已往。艱其何如。曰。天人有前期。變而能通。故治亂有可易之理。大哉人謨。其與天地終始乎。
《田疇學易蹊径》 泰九三 泰之臨乾下坤上兊下坤上震為大塗。九三變。則震塗䧏而之下為兊澤矣。平而陂之象。 震為行。今䧏而之下。則上互卦變坤。震行復為坤靜。往而復之象。 震為恐懼。乾有貞徳。艱貞之象。 兊說。坤順。无咎之象。 陽實為孚。震為恐懼。恤也。兊為口。勿恤其孚之象。 乾陽為福。下卦乾變為兊乾天也。變而為兊澤。天之澤也。兊為口。于食有福之象。 乾為天。坤為地。三為上下卦之交。天地際之象。九三。无平不陂。止天地際也。人有常言。否極則泰。泰極則否。非也。此乃渉扵治亂顯然之論。實非知幾者之言也。殊不知泰之未中有否。否之未中有泰。不可不知也。且如泰之九三。乃泰之欲中之時也。前日泰之未中。其泰猶未為過甚。然以剛變柔卦曰明夷。故聖人尚有未泰之憂。况泰之九三。正天地相交之際。尤為甚者。是以乾之體當在上。坤之體當在下。乾坤将各復其正體。則九三者。又居乾復之先。而變坤六四之初者也。九三既當天地相交之際。他日泰反為否之漸。乃是始扵斯時。是始之平者。必将有險陂。而始之往者。亦必有反復也。如此則泰復為否矣。泰復為否。則上下各復其所。雖有聖智。莫能止也。然三在下卦之上。人臣之尊位。尤宜維持泰道。无使有否之罅隙生焉可也。必也艱難有為而不敢忽。貞固自守而不敢縱。如是則方保无咎。雖使小人有不戒以孚之願。但當勿恤之。庶幾能食天之祿而保泰之治。如自有福之者也。嗚呼。九三之時。猶可為也。扵此而不能艱貞。則六四之時。其咎為如何。卦變為臨。泰之已臨。大臣當保其治者也。
《魏了翁集義》問看否泰二卦。見得泰无不否。若是有手叚底。則是稍遲得。新安朱先生曰。自古自治而入亂者易。由亂而入治者難。治世稍不支梧。便入亂去。亂時須是大人休咎方做得。 東莱吕氏曰。无平不陂。无往不復。氣運之常也。艱貞无咎。轉移之理也。渠先生曰。龜山楊氏曰。漢上朱氏曰。見前張横渠說。楊龜山經說。朱漢上
《鄭汝諧翼傳》乾本居上。坤本居下。以交故為泰。三。乾陽之終也。盛者至此而衰。交者至此而變。勿恤云者。不必過扵憂勞。而不安扵泰也。其孚云者。不可不誠其心。而忽扵泰也。于食有福者。享其安也。餘從程氏。
《趙以夫易通》三以剛居陽當位平也。若用而柔安者必危。无平不陂也。三既為陽。小者往矣。君又為隂。盈者必虚。无往不復也。惟艱難守正。則可免咎。勿恤。不必憂也。其孚。上應之也。隂資陽以為養。于食有福也。三與四。天地之際也。隂陽消長。當扵其際觀之。
《易祓總義》三居乾體之上。衆陽至此而競進。泰之盛也。過此則為六四。泰道將革。與否為對。是為天地之際。隂將䧏于下。則陽將升于上。盖无有常平而不陂者。亦无有常往而不復者。一泰一否。往来不窮。扵斯之時。厥惟艱哉。思其艱而守之以貞。是以无咎。然上六處泰之極。有城復于隍之象。且以正應在上而孚于我。苟恤乎上之孚已也。則相須而趨於否。惟其勿恤。不特无咎而已。于食有福。乃自求多福之福。所以保泰。
《楊瀛四尚易通》玉景孟曰。三居下體之上。上下之交。否泰相反之際也。聖人預為之戒曰。未有安平而不險陂者。无有常往而不反者。扵此而能不敢安逸。艱難守正。則以人侍天。以義勝命。則可以保泰而无咎。此天人交勝之理也。 愚得之師曰。三爻泰之臨。一陽復。二陽臨。三陽泰。四陽大壮。五陽夬臨。近未至泰逺未至夬。聖人特扵臨曰有凶何耶。臨之凶正在三。二爻進而為泰。固可喜也。不進而退自消下則復亦不可保矣。此隂陽交際之宻機也。夫泰則隂陽平也。隂在外則往也。然平无不傾陂之理。往无不復還之理。機未嘗停也。故必艱難貞固。思患預防。則可无咎憂而且有福祉矣。福。謂臨為泰也。此亦財成輔相之妙也。人之形本具一泰。上卦六皆偶。下三竅皆竒。三當口。有食象。 愚曰。三乃隂陽否泰相乗之地。其不曰隂陽之交。而曰天地者。主象言也。或曰。三變兊為口象。故曰食。又廬陵楊氏。謂食如食言之食。没而盡之之謂。
《趙汝楳輯聞》无往不復。天地際也。大之来固可喜。来而不已至四則成往。是来者无不往之理。小之往固可幸。往極而返。至三則必復。是往者无不復之理。有以見天地之氣。往来交際扵三四之間也。
《徐相直說》九三。无平不陂。止天地際也。三居諸陽之上。泰之盛也。故為之戒曰。无常安平而不險陂者。謂无常泰也。无常往而不復者。謂隂當復也。平者陂。往者復。則為否矣。君子當泰之盛。當艱危其思慮。正固其所為。如是。則可以保其泰而无咎矣。聖人又慮其付之自然而不求其所以保泰者。故又戒之曰。處泰之君子。不當恤其在彼无可定之勢。當自信其在我有能定之理。則可享泰之福矣。象言天地際者。陽雖降必復升。隂雖升必復䧏。天地交際。理之必然也。
《張應珎解》下卦之終。上卦之始。天地之際。泰將變否。觀夫一盛一衰。天道之常。未有盈而不歹。去而不返者。故云无平不陂。无往不復也。其戒曰。艱貞元咎。欲使人得寵思辱。居安慮危庶幾保其寵。永其安。以至扵无咎也。夫如是。又何須憂恤。其理必然。在泰之世。且食千之祿。享于之福。以俟天之命可也。
《蘇起翁讀易記》九三。處上下之交。坤乾之際。日中則昊。月盈則虧。平者陂矣。无平不陂。往者復矣。无往不復。隂陽將易位。泰否將反掌。惟克艱以自處。貞正以自守。則可无過咎。如此則勿憂。克艱居貞。其有孚信可必之理也。于食有福者。尚可享泰之福。食。享也。如人食物之食。三言无平不陂。无往不復。盖三居天地交接之際。為泰否交接之際。不可不謹。平。謂泰平也。陂。偏也。謂泰平之治。將為偏陂也。往。即小往也。往者將復為来矣。卦變臨。臨之彖曰。至于八月有凶消不久也。大往則小来。隂陽消長之機。可不畏哉。
《丁易東象義》无往不復。天地際也。九三天地際者。隂陽扵此界限。言其不可不謹也。
《鄧錡圖說》九三。无平不陂。止天地際也。九三應上變而為損。損者。損下益上。其道上行。反而為益。損上益下。故九三曰。无以為終身之平不有險陂。故泰至上六。城復于隍矣。无以為終身之往不有反復。故否至上九否終則傾矣。謂否極則泰。泰極則否。否泰往来。天地之常道也。故曰无平不陂。无往不復。九三陽居剛位。乾之重剛而不中也。又應上六。往復天地之際。苟非艱貞。則不能无咎矣。今既終日乾乾。夕惕若厲。艱扵用正。則无咎也宜矣。故曰艱貞无咎。夫九三者。乃乾之忠信。立其誠者也。九五既濟。坎中之需也。需則有食。謂陽之朋来。至三則必至于五。又坎為憂恤。故曰勿恤其孚于食。六五者。乃帝乙歸妹以祉元吉。謂三行至五。自然有福也。故曰有福。聖人象曰。无往不復。天地際也。乾之九三。天之際也。坤之上六。地之際也。三與上應。往而復来。謂至于天地之際也。故曰天地際也。先儒多說勿恤其孚為一句。于食有福為一句。非也。勿恤其孚于食作一句。有福二字作一句。如随九五孚于嘉。明夷六四獲明夷之心于出門庭。都是一句。至于節之九二曰。不出門庭凶。失時極也。謂時當可出門庭若不出。則乃失時之中道也。故言凶易中凡言于字者。俱有上意。必无于字為首之理。學者當知之。
《呉澄纂言》无往不復。天地際也。 徐氏幾曰。乾坤相遇之際。泰否反復之機在此可不戒哉。
《俞琰集說》際。會也。坎以六四遇九五。九六相㑹。故曰剛柔際。泰九三遇六四。正當乾坤二體之㑹。故曰天地際。
《李簡學易記》九三。无平不陂。止天地際也。否泰之道如循環。終則有始。三居泰之中。在諸陽之上。泰之盛也。然處下卦之終。而當天地相交之際可不豫為之戒乎。城復于隍。則无及矣。戒之曰无常安平而不險陂者。謂无常泰也。无常往而不返者。謂隂當復也。平而陂。往而復。泰而否。理之常也。當知天理方泰之時。不敢安逸。常艱危其思慮。正固其施為。此即持盈之道也。故得无咎。處泰之道。既能艱貞。則可常保其泰。不勞憂恤其陂復之理。謂必然循環而莫之改也。故曰勿恤其孚。如是。則于其祿食當有福益。善處泰者。其福可長也。故關子明曰。天人有交勝之理。治亂有可易之道。大哉人謀。其與天地終始乎。集
《保八原㫖》九三。陽居健極。泰之盛也。无平不陂。天道好還。未有平而不陂者也。 无往不復。无不返之理。三陽極盛。天地交際之時。泰将否也。 艱貞无咎。當此之時。克艱正固。可以保其常泰。故无咎也。 勿恤。如此則不勞憂恤。而自能无遷變矣。 其孚不遷不變。誠之至也。 于食有福。盡其孚誠。則能享其所有之福矣。 象曰。无往不復。天地際也。君子體而用之。此爻正當天地交際之時。泰将否也。知幾之君子可不慎乎。
《胡震衍義》九三。无平不陂。止天地際也。三居下體之上。上下之交。否泰相反之際也。聖人預為之戒曰。无有安平而不險陂者。謂无常泰也。无有常往而不反者。謂隂當復也。平者陂。往者復。則為否矣。於此知天理盛衰消長循環之道。不敢安逸。艱難守正。以人待天。以義勝命。則可以保泰而无咎。故曰艱貞无咎。以天人有交勝之理故也。不失所期為孚。祿食。謂福祉也。善於處泰。則不勞憂恤。得其所求。於其祿食自有福益也。夫往復平陂者。天運之不能无。艱貞勿恤者。人事之所當盡。處其交。履其㑹。必有變化持守之道。如明皇開元之治。自是好了。若但能把捉。不至如天實之放肆。則後来亦不應如此狼狽。皆不知艱貞之義也。徐氏曰。小人所以勝君子者。非乗其怠。則攻其隙。艱則无怠之可乗。貞則无隙之可攻。如此則可以无咎。可以勿憂其孚矣。小象曰。天地際也。謂隂陽交際。如否泰之相因。陽䧏於下。必復于上。隂升于上。必復于下。屈伸往来之常理也。因天地交泰之道。明否泰不常之理。以為戒也。昔者唐虞盛時。禹臯在位。稷契在職。元凱在官。四岳在國。當時諸君子。知无虞之可戒也。知巧言令色之可畏也。而所以處之者。則有道焉。惟艱之說。克艱之說。交相警戒。精一執中之相勉。同寅協衷之无間。泰和之福。民到于今稱之。又何憂乎平陂往復之厄哉。保泰之道。要當以唐虞君臣為法。
《張清子集註》象曰。无往不復。天地際也。 進齋曰。天下之理。未有平而不陂者。亦未有往而不復者。復隍者。平之陂。陽将消也。翩翩者。往之復。隂将長也。艱貞无咎。言處三之時。當艱難其念慮。貞固其操守。不可以三陽之将陂者而怠其心。亦不可以三隂之将復者而動其念。斯能无咎。勿勞憂恤。必孚我之所期。于食有福。于以享其禄位也。盖陽徃則隂来。此理之常。九三六四。其乾坤之交際乎。隂陽消長。當扵其際觀之。愚謂邦有道榖之時。是以于食有福也。
《趙珪解》九三。无平不陂。天地際也。泰道至此盛矣。過盛必衰。盛衰相仍。天之道也。有平必有陂。有往必有復。理自然也。宜扵此時不敢安泰。自以艱難貞固守之。可得无咎。勿憂恤。能艱貞。其信无咎。則于以享食所有之福禄矣。象云。天地際也。天道不乆下。地道不乆上。天復扵上。地復扵下。是為天地交際也。
《胡炳文通》无往不復。天地際也。此一際字。天地否泰之會。隂陽消長之交。
《董真卿會通》愚按小象。程傳仍今文作无往不復。本義復古易作无平不陂。然先儒間兩存之。今不敢輙攺。姑從程傳。
《陳應潤爻變易緼》九三。无平不陂。天地際也。陂。傾也。復還也。天下之理。禾有平而不傾者。亦未有往而不還者。否之久既復于泰。泰之久守之不固。恐亦至于否也。三處泰之盛。天地交際時也。苟不以艱難貞正之道處之。安得无咎。得泰之久也。九三變隂下卦為兊。兊。說也。孚信也。我以正道治之。勿恤其人之信與不信。惟食其有福善之人。同以治泰。可保泰之久也。昔太康恃泰之久。盤于逰畋。十旬弗返。五子乃作歌曰。訓有之。内作色荒。外作禽荒。酣酒嗜音。峻宇彫墻。有一扵此。未或不亡。唐太宗嘗曰。房玄齡從我定天下。見創業之難。魏徵與我安天下。見守文之不為。易然創業之不易既往矣。守文之難。方與公等謹之。盖得治泰艱貞之義。
《解蒙精藴大義》先儒曰。将近小人。故其辭危。福。謂享其泰和之福。際。謂隂陽消長之際。盖隂陽消長。當扵其際觀之。平陂往復者。天運所不无。艱難貞固者。人事所當盡。若諉扵天而无豫扵人事。則易可无作矣。盖艱難貞固。則不以時之捋陂而怠其志。勿恤其孚。則不以隂之将復而動其心。 蒙謂天運有去留。而人事所當盡。故聖人深言保泰之難。而為長治之術。
《梁寅參義》无徃不復。天地際也。无平不陂。元徃不復。乃天地交際之常理。故當其時者。不可以不戒。
《郭昺解》一九三。无平不陂。无往不復。艱貞无咎。勿恤其孚。寸食有福。艱貞。處陂復无往不復。天地際也。以逃乎數也。苟能孚以相信。雖无咎。而又可以食其福也。永樂大典卷之一萬四千九百九十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