象曰无往不复天地际也。

轻识古籍

共 9817字,需浏览 20分钟

 ·

2024-02-06 13:40

象曰无往不复天地际也。

《程子传》无往不复。言天地之交际也。阳降于下。必复于上。隂升于上。必复于下。屈伸往来之常理也。因天地交际之道。明否泰不常之理以为戒也。

《卜子夏传》九三无平不陂。止天地际也。乾下通而泰也。物不可终。通则天道复其上。地道归其下矣。平反则险矣。有往则复矣。君子见其交会。思其所终。虑患而艰。守之不失其正。则可无咎而全其信。保食其福也。

《王弼注》象曰。无往不复。天地际也。天地将各分复之际。 象曰。无平不陂。一本作无往不复。

《孔颕逹正义》天地际者。释无往不复之义。而三处天地交际之处。天体将上。地体将下。故往者将复。平者将陂。

《要义》三处天地之际。将复其所处。

《李鼎祚集解》宋衷曰。位在乾极。应在坤极。天地之际也。地平极则险陂。天行极则还复。故曰无平不陂。无往不复也。

《张横渠说》九三。无平不陂。天地际也。因交与之际以著戒。能艰贞则享福可必。

《苏轼传》乾本上也。坤本下也。上下交。故乾居于内而坤在外。苟乾不安其所。而务进以迫坤。则夫。顺者将至扵逆。故曰无平不陂。坤不获安于上。则将下复以夺乾。乾之往适所以速其复也。故曰无往不复。当是时也。坤已知难而贞扵我则可以无咎之矣。九三之所孚者。初与二也。以其所孚者为乐进以迫坤。而重违之则危矣。故教之以勿恤其孚而安于食。是以有泰之福。

《杨龟山经说》平终必陂。往极必复。此天地之义。隂阳之理也。九三居天地之际。将陂复之时也。而在上者不知为君之难。居下者不知为臣之不。易。世方无虞。上下荒怠。不知相与以警戒。则。否将至矣。泰其可长乎。九三在下卦之上。人臣之尊位。上交之极也。知艰贞乃可以无咎。不能贞固以守之。务为持禄保位之谋。则小人之归。而祸将及矣。虽有其位。其能安享之乎。故惟不恤其孚而后于食有福。阿意以媚上。恤其孚者也。

《陈了斋说》艰初未也。艰贞乃无咎。有其信者必行之非天者。勿恤其孚之道也。寒泉也。硕果也。食焉则并受其福。在我者艰贞而已。故曰。天地之道贞观者也。

《张紫岩传》九三。无平不陂。止天地际也。天地气数。中则平。过中必变。人事亦然。圣人知几。示训于泰。观山川陵谷之迁变。日月星辰之推移。平陂往复。故不能逃气数自然也。夫治至于泰。其君必骄。其臣必怠。其徳必衰。其政必慢。斯亦自然之理。不有刚徳君子。知艰守正。不恤一已利害。尽诚以辅导其君。俾知夫以泰为忧。不以为乐。鲜不颠覆于后也。九三虽刚过不中。而有乾健震动不息之体。故勉以孚。若曰尽在我之诚。以启迪弼正而不恤其他。则泰治可长保也。夫国家尊荣。君子食人之禄。可以无媿。而道行志得。利泽加施矣。曰于食有福。乾坤相交。而中进退盈虚自此分。平陂往复所由生也。互兊兊口为食。阳为福。互体震。震以恐致福。

《郭雍解》否泰之道。如循环。终则有始。可不豫戒乎。城复于隍。则无及矣。九三下体之上。位已过中。故以平陂往复而思戒也。艰。若周公之无逸也。贞。若成王之持守也。能艰能贞。则无咎矣。君子能为可信之道以无咎。何恤人之必信否也。艰贞无咎。邦有道榖之时。是以于食有福。况太平之世。既醉以酒。既饱以徳。君子万年。介尔景福。则于食有福明矣。九三六四。是为天地相交之际。天道终矣。地道之始。故曰天地际也。过此以往。则未之或知。故君子思必陂必复之戒焉。

《李光读易详说》治乱存亡安危之相因。如隂阳寒暑之必至。有不可易者。惟圣人为能因其盈虚而消息之。使常治而不乱。常存而不忘。常安而不危也。消息之道。岂有它哉。兢业以图之。危惧以处之。当治安而不忘乱亡之戒。则可以保其治安而无咎矣。勿恤其孚。于食有福者。圣人处泰之时。常思艰难而履夫中正。则在我者无愧矣。人之信不信。何所恤哉。食者人之所享也。福者天之所䧏也。处泰之世。当乾道将复之时。独以艰难守正而享其福禄。非徼幸也。象曰。无往不复。天地际也。九三处乾坤之间。当天地之际。平者当陂。往者当复。惟艰难守正。庶可保其常安耳。圣人知世路之将阻。阳气之必复。故扵此爻特为之戒云。

《朱汉上传》初二上往。四五复位。坤平衍也。化为山泽。平者陂矣若九三不守其位。而又往上六。坤复泰将成否。故戒之观无平不陂。则知元往不复矣。九三在天地之际。往者当复。泰者当否。时将大变。唯艰难守贞。确然不动。乃无咎。三与上六有孚者也。隂阳失位为忧。忧。恤也。三上相易。恤其孚也。天地反复之际。外之小人。必因内之君子。有危惧之心。采隙而动。著信扵我。君子应之。则大事去矣。祸至扵覆其宗。艰贞勿恤其孚。不以利害之心移其守。以拒险诐之势。以塞反复之路。自信而已于食有福矣。兊为口。三阳为福。君子之干禄也。修身俟命。人之信否。无以为也。故能永享安荣与有泰之福。或曰时运已往。艰贞其如何。曰。天人有交胜之理。关子明曰。象生有定数。吉凶有前期。变而能通。故治乱有可易之理。大哉人谟。其与天地终始乎。

《曽穜易粹言》九三艰贞臣道非君道。横

《李衡义海撮要》天地复则不交而否矣。胡。 泰否与乾坤异者。以其变于中也。此九三知几存义。与乾之九三同其象焉。牧 三阳同升。不待约而自未。不戒而自信也。石 天之际地而平也。其卒无不陂。地之际天而往也。其卒无不复。艰正以处之。乃无咎。不恤上之孚。已则于食有福。苟恤其孚。思有以取信于上。不知命者也。不知命。则不敢直已以行志。离道失义。无不为矣。

《郑刚中窥余》乾之复也。自下而上。九三居其光。坤之复也。自上而下。六四居其先。泰极而变。则阳复其位。九三先进上矣。三之未进。则自三至五。为震之坦途。进与上六相易。则上体为艮。下体为兊。山泽为不平之象。此平陂往复之义也。际者两相际也。阳际隂。隂复际阳。而皆非其所时。无止分。无常则。二气必复其位。九三适当其际。岂不艰乎。有为之之理。而为之不。易。故以艰云。艰非不可为也。苟能知泰道之欲盈。思否闭之将至。深忧逺虑。力以正道距小人。虽艰无咎矣。然于食有福。犹未可保也。故又必待扵勿恤其孚。何则。孚者。信之应乎彼者也。若三隂之复下。皆其中心之所愿。六四动则五上皆随之。自可不戒而孚。九三当变革之时。以一身塞群隂之路。使众志乆从固大善。有如不应。利害迫之。其中一动。小人懐奸以入。天禄其可得而食。是必守之以正。断之以诚。勿以孚不孚为念。而决意不移。此于食有福之道周公伊尹所以任天下之重也。宋衷曰。地平极则险陂。天道极则还复鼎祚易谓二之五得正在坎中。故艰贞。坎为忧。故勿恤。集传谓兊为口。三阳为福。

《杨万里传》平与陂相推。往与复相移。居泰之世者。勿谓时平。其险将萌。勿谓隂往。其复反掌。九三阳盛极矣。隂将复。泰将否矣。可不惧乎。君臣克艰而守正。庶乎其无咎傥或不恤此理之必信。则将自食其福而永终矣。食。如食言之食。没而尽之之谓也。何也。天地交际。隂阳往来。在九三六四之间也。开元之末。天寳之初。其泰之九三乎。

《林栗集解》九三。下体为乾。上体为震。以阳居刚而在下卦之上。应扵上六而承扵六四。二爻皆坤。而四又巽也。故曰元平不陂。无往不复。阳为平。隂为陂。阳为往。隂为复。三阳之进。至是极矣。方泰之初。阳自下升。故不嫌扵居刚。至扵九二居柔得中。上应六五。以成交泰之道。古之明君良臣。同徳相须。无为而治。皆由此也。至扵九三。道已隆矣。时已极矣。持盈守成。兹为难矣。而三又以阳居刚。行过乎中。体乎刚健而资之以决躁。极其势力。进而迫之。以乾迫坤。以震迫巽。以九三迫六四。以至刚迫至柔。物极则反。理势然也。髙岸为谷。深谷为陵。无平不陂之义也。寒往则暑来。暑往则寒来。无往不复之义也。以坤易乾。以巽易震。平者陂矣。往者复矣。而否之象见矣。是以圣人忧之而为之戒焉。若曰勿极其平。庶几不陂。勿穷其往。庶几不复。世之君子。当极盛之时。眎其力足以铢锄小人。眎其威足以鞭笞四夷。必极其平。穷其往而后已。此小人之所以复用。而夷狄之所以复强也。子曰。人而不仁。疾之已甚。乱也。故曰艰贞无咎。勿恤其孚。于食有福。书曰。无疆惟休。亦大惟艰。又曰。无疆惟休。亦无疆惟恤。恤之言忧也。勿者。甚之之辞也。犹言泰之极矣。能勿忧乎。以乾迫坤。以震迫巽。可谓无难矣。以坤遇乾。以巽遇震。可谓有孚矣。弗圗其难。则患生扵所易。弗虞其变。则失在扵所孚。方泰之时。惟见其易。岂知其难。惟信其孚。岂虑其变。是以平陂往复。常在循环反掌之间耳古之君子。为能见其易而思其艰。见其孚而不忘其恤。以艰为贞。则可以免扵咎。以恤为孚。则可以安乐饮食而保其福禄也。故曰知难无难。知忧不忧。岂不信哉。子曰。无往不复。天地际也。为其乾坤相际之处。隂阳往复之交。故系之以如此之辞也。

《杨慈湖传》有平必有陂。有往必有复。无有平而不陂者。无有往而不复者。小者虽往。他日捋复。今虽治平。后将䧟陂消息盈虚。势不可止。然亦有道焉。克艰克正。亦可无咎。勿用忧恤。此理之可信不可信。于食有福禄之可保也。食。禄食之谓。所患在我之失道尔。道以放逸而失。以艰正而得。未有得乎道而致祸者。象曰。无往不复。天地际也。天地隂阳消长之际则然。不言人道。明亦可以艰贞致福也。大传曰。天地设位。圣人成能。盖道可以通乎造化。消祸败。补天地之不足。有如此之神用。扵是爻见之。

《王莘叟音训》无平不陂。今本作无往不复。陆氏曰。一本作无往不复。晁氏曰。宋衷作旡平不陂。无往不复。

《李谦斋详解》九三。无平不陂。止天地际也。乾本居上。坤本居下。泰以相交而互为外。降至扵九三。则天地将复之际也。乾不能久安扵下而求复扵上。坤亦不能久安扵上而将复扵下。盖未有平而不至扵陂。往而不至扵复者。泰之极则否乗之。是亦势之必至者矣当此之时。而欲求有以使之不至扵否。则奈何。不过以艰守贞而已。居至治之极而能以克艰为心。持天下之正而不流扵变。此保泰之道也。夫隂阳之必至扵复。是其必信之理也。吾诚能以艰贞自治。则理虽必信。而可以无忧而坐享太平之福矣。盖天人有相胜之道。治乱有可移之理。人君知保治之戒。则安知泰之不可长享也哉。舜之时。泰和极治之时也。惟其君臣之间知所警惧。故后臣克艰之戒。警戒无虞之戒。惟时惟几之戒。更相儆敕。而天下之治卒至扵天其申命用休。兹非所谓艰贞无咎者欤。

《蔡节斋训解》象曰。无平不陂。天地际也。乾坤间故曰际。

《冯椅辑注》无往不复。九三象。 天地际也。交际之际。

《冯椅辑传》九三。无平不陂。无往不复。艰贞无咎。勿恤其孚。于食有福。賛曰。无往不复。天地际也。都圣与曰。天确然而常髙。其气之下际乎地则平矣。然未有平而不陂者也。地隤然而常处。其气之上际乎天则往矣。然未有往而不复者也。李子思曰。当乾坤二体交接之间。而天地二位将复其故之际。其象盖如此。郭子和曰。否泰之道。如循环然。终则有始。可不豫戒乎。城复于隍。则无及矣。林黄中曰。以至刚迫至柔。物极则反。是以圣人忧之而为之戒曰。物极其平。庶几不陂。勿穷其往。庶几不复。世之君子。当极盛之时。眎其力足以诛耡小人。眎其力足以鞭笞四夷。必极其平穷其往而后已。此小人之所以复用。而夷狄所以复彊也。 此说近巧。而理意亦通。平。谓平其隂。犹削平之平。往。谓往乎上。即大往之往。然隂平而阳上进则倾矣。是陂也。阳往而隂上。穷则复矣。故未敢废而两存之。杨廷秀曰。隂将复。泰将否矣。可不惧乎。君臣克艰而守正。庶乎其无咎。冯当可曰。乾之极。不久位扵三。将进而为四矣。三一进则二初亦进。而隂则下生矣。此一爻乃天地将交际变革之㑹。傥非泰则三当凶矣。无咎者。艰贞而免扵咎也。刘氏曰。三犹有应。特否不可不防尔。若忧其以否见疑。而遂不食其禄。则失于食之福矣。 上卦虽坤。有君道焉。下卦虽乾。臣道也。三阳之进。但能知艰而守。则可以贞而无咎。盖阳以上复为贞也。三隂下复。不必忧其不与已孚。而所食扵上者。自锡佑之。上下之交。其象如此。上一位。天之象也。应已福之也。位多凶。故不无戒之之辞。亦持盈之意李仲永曰。将近小人。故其辞危。或问关子明曰。时运已往。艰其何如。曰。天人有前期。变而能通。故治乱有可易之理。大哉人谟。其与天地终始乎。

《田畴学易蹊径》 泰九三 泰之临乾下坤上兊下坤上震为大涂。九三变。则震涂䧏而之下为兊泽矣。平而陂之象。 震为行。今䧏而之下。则上互卦变坤。震行复为坤静。往而复之象。 震为恐惧。乾有贞徳。艰贞之象。 兊说。坤顺。无咎之象。 阳实为孚。震为恐惧。恤也。兊为口。勿恤其孚之象。 乾阳为福。下卦乾变为兊乾天也。变而为兊泽。天之泽也。兊为口。于食有福之象。 乾为天。坤为地。三为上下卦之交。天地际之象。九三。无平不陂。止天地际也。人有常言。否极则泰。泰极则否。非也。此乃渉扵治乱显然之论。实非知几者之言也。殊不知泰之未中有否。否之未中有泰。不可不知也。且如泰之九三。乃泰之欲中之时也。前日泰之未中。其泰犹未为过甚。然以刚变柔卦曰明夷。故圣人尚有未泰之忧。况泰之九三。正天地相交之际。尤为甚者。是以乾之体当在上。坤之体当在下。乾坤将各复其正体。则九三者。又居乾复之先。而变坤六四之初者也。九三既当天地相交之际。他日泰反为否之渐。乃是始扵斯时。是始之平者。必将有险陂。而始之往者。亦必有反复也。如此则泰复为否矣。泰复为否。则上下各复其所。虽有圣智。莫能止也。然三在下卦之上。人臣之尊位。尤宜维持泰道。无使有否之罅隙生焉可也。必也艰难有为而不敢忽。贞固自守而不敢纵。如是则方保无咎。虽使小人有不戒以孚之愿。但当勿恤之。庶几能食天之禄而保泰之治。如自有福之者也。呜呼。九三之时。犹可为也。扵此而不能艰贞。则六四之时。其咎为如何。卦变为临。泰之已临。大臣当保其治者也。

《魏了翁集义》问看否泰二卦。见得泰无不否。若是有手叚底。则是稍迟得。新安朱先生曰。自古自治而入乱者易。由乱而入治者难。治世稍不支梧。便入乱去。乱时须是大人休咎方做得。 东莱吕氏曰。无平不陂。无往不复。气运之常也。艰贞无咎。转移之理也。渠先生曰。龟山杨氏曰。汉上朱氏曰。见前张横渠说。杨龟山经说。朱汉上

《郑汝谐翼传》乾本居上。坤本居下。以交故为泰。三。乾阳之终也。盛者至此而衰。交者至此而变。勿恤云者。不必过扵忧劳。而不安扵泰也。其孚云者。不可不诚其心。而忽扵泰也。于食有福者。享其安也。余从程氏。

《赵以夫易通》三以刚居阳当位平也。若用而柔安者必危。无平不陂也。三既为阳。小者往矣。君又为隂。盈者必虚。无往不复也。惟艰难守正。则可免咎。勿恤。不必忧也。其孚。上应之也。隂资阳以为养。于食有福也。三与四。天地之际也。隂阳消长。当扵其际观之。

《易祓总义》三居乾体之上。众阳至此而竞进。泰之盛也。过此则为六四。泰道将革。与否为对。是为天地之际。隂将䧏于下。则阳将升于上。盖无有常平而不陂者。亦无有常往而不复者。一泰一否。往来不穷。扵斯之时。厥惟艰哉。思其艰而守之以贞。是以无咎。然上六处泰之极。有城复于隍之象。且以正应在上而孚于我。苟恤乎上之孚已也。则相须而趋于否。惟其勿恤。不特无咎而已。于食有福。乃自求多福之福。所以保泰。

《杨瀛四尚易通》玉景孟曰。三居下体之上。上下之交。否泰相反之际也。圣人预为之戒曰。未有安平而不险陂者。无有常往而不反者。扵此而能不敢安逸。艰难守正。则以人侍天。以义胜命。则可以保泰而无咎。此天人交胜之理也。 愚得之师曰。三爻泰之临。一阳复。二阳临。三阳泰。四阳大壮。五阳夬临。近未至泰逺未至夬。圣人特扵临曰有凶何耶。临之凶正在三。二爻进而为泰。固可喜也。不进而退自消下则复亦不可保矣。此隂阳交际之宻机也。夫泰则隂阳平也。隂在外则往也。然平无不倾陂之理。往无不复还之理。机未尝停也。故必艰难贞固。思患预防。则可无咎忧而且有福祉矣。福。谓临为泰也。此亦财成辅相之妙也。人之形本具一泰。上卦六皆偶。下三窍皆竒。三当口。有食象。 愚曰。三乃隂阳否泰相乗之地。其不曰隂阳之交。而曰天地者。主象言也。或曰。三变兊为口象。故曰食。又庐陵杨氏。谓食如食言之食。没而尽之之谓。

《赵汝楳辑闻》无往不复。天地际也。大之来固可喜。来而不已至四则成往。是来者无不往之理。小之往固可幸。往极而返。至三则必复。是往者无不复之理。有以见天地之气。往来交际扵三四之间也。

《徐相直说》九三。无平不陂。止天地际也。三居诸阳之上。泰之盛也。故为之戒曰。无常安平而不险陂者。谓无常泰也。无常往而不复者。谓隂当复也。平者陂。往者复。则为否矣。君子当泰之盛。当艰危其思虑。正固其所为。如是。则可以保其泰而无咎矣。圣人又虑其付之自然而不求其所以保泰者。故又戒之曰。处泰之君子。不当恤其在彼无可定之势。当自信其在我有能定之理。则可享泰之福矣。象言天地际者。阳虽降必复升。隂虽升必复䧏。天地交际。理之必然也。

《张应珎解》下卦之终。上卦之始。天地之际。泰将变否。观夫一盛一衰。天道之常。未有盈而不歹。去而不返者。故云无平不陂。无往不复也。其戒曰。艰贞元咎。欲使人得宠思辱。居安虑危庶几保其宠。永其安。以至扵无咎也。夫如是。又何须忧恤。其理必然。在泰之世。且食千之禄。享于之福。以俟天之命可也。

《苏起翁读易记》九三。处上下之交。坤乾之际。日中则昊。月盈则亏。平者陂矣。无平不陂。往者复矣。无往不复。隂阳将易位。泰否将反掌。惟克艰以自处。贞正以自守。则可无过咎。如此则勿忧。克艰居贞。其有孚信可必之理也。于食有福者。尚可享泰之福。食。享也。如人食物之食。三言无平不陂。无往不复。盖三居天地交接之际。为泰否交接之际。不可不谨。平。谓泰平也。陂。偏也。谓泰平之治。将为偏陂也。往。即小往也。往者将复为来矣。卦变临。临之彖曰。至于八月有凶消不久也。大往则小来。隂阳消长之机。可不畏哉。

《丁易东象义》无往不复。天地际也。九三天地际者。隂阳扵此界限。言其不可不谨也。

《邓锜图说》九三。无平不陂。止天地际也。九三应上变而为损。损者。损下益上。其道上行。反而为益。损上益下。故九三曰。无以为终身之平不有险陂。故泰至上六。城复于隍矣。无以为终身之往不有反复。故否至上九否终则倾矣。谓否极则泰。泰极则否。否泰往来。天地之常道也。故曰无平不陂。无往不复。九三阳居刚位。乾之重刚而不中也。又应上六。往复天地之际。苟非艰贞。则不能无咎矣。今既终日乾乾。夕惕若厉。艰扵用正。则无咎也宜矣。故曰艰贞无咎。夫九三者。乃乾之忠信。立其诚者也。九五既济。坎中之需也。需则有食。谓阳之朋来。至三则必至于五。又坎为忧恤。故曰勿恤其孚于食。六五者。乃帝乙归妹以祉元吉。谓三行至五。自然有福也。故曰有福。圣人象曰。无往不复。天地际也。乾之九三。天之际也。坤之上六。地之际也。三与上应。往而复来。谓至于天地之际也。故曰天地际也。先儒多说勿恤其孚为一句。于食有福为一句。非也。勿恤其孚于食作一句。有福二字作一句。如随九五孚于嘉。明夷六四获明夷之心于出门庭。都是一句。至于节之九二曰。不出门庭凶。失时极也。谓时当可出门庭若不出。则乃失时之中道也。故言凶易中凡言于字者。俱有上意。必无于字为首之理。学者当知之。

《呉澄纂言》无往不复。天地际也。 徐氏几曰。乾坤相遇之际。泰否反复之机在此可不戒哉。

《俞琰集说》际。会也。坎以六四遇九五。九六相㑹。故曰刚柔际。泰九三遇六四。正当乾坤二体之㑹。故曰天地际。

《李简学易记》九三。无平不陂。止天地际也。否泰之道如循环。终则有始。三居泰之中。在诸阳之上。泰之盛也。然处下卦之终。而当天地相交之际可不豫为之戒乎。城复于隍。则无及矣。戒之曰无常安平而不险陂者。谓无常泰也。无常往而不返者。谓隂当复也。平而陂。往而复。泰而否。理之常也。当知天理方泰之时。不敢安逸。常艰危其思虑。正固其施为。此即持盈之道也。故得无咎。处泰之道。既能艰贞。则可常保其泰。不劳忧恤其陂复之理。谓必然循环而莫之改也。故曰勿恤其孚。如是。则于其禄食当有福益。善处泰者。其福可长也。故关子明曰。天人有交胜之理。治乱有可易之道。大哉人谋。其与天地终始乎。集

《保八原㫖》九三。阳居健极。泰之盛也。无平不陂。天道好还。未有平而不陂者也。 无往不复。无不返之理。三阳极盛。天地交际之时。泰将否也。 艰贞无咎。当此之时。克艰正固。可以保其常泰。故无咎也。 勿恤。如此则不劳忧恤。而自能无迁变矣。 其孚不迁不变。诚之至也。 于食有福。尽其孚诚。则能享其所有之福矣。 象曰。无往不复。天地际也。君子体而用之。此爻正当天地交际之时。泰将否也。知几之君子可不慎乎。

《胡震衍义》九三。无平不陂。止天地际也。三居下体之上。上下之交。否泰相反之际也。圣人预为之戒曰。无有安平而不险陂者。谓无常泰也。无有常往而不反者。谓隂当复也。平者陂。往者复。则为否矣。于此知天理盛衰消长循环之道。不敢安逸。艰难守正。以人待天。以义胜命。则可以保泰而无咎。故曰艰贞无咎。以天人有交胜之理故也。不失所期为孚。禄食。谓福祉也。善于处泰。则不劳忧恤。得其所求。于其禄食自有福益也。夫往复平陂者。天运之不能无。艰贞勿恤者。人事之所当尽。处其交。履其㑹。必有变化持守之道。如明皇开元之治。自是好了。若但能把捉。不至如天实之放肆。则后来亦不应如此狼狈。皆不知艰贞之义也。徐氏曰。小人所以胜君子者。非乗其怠。则攻其隙。艰则无怠之可乗。贞则无隙之可攻。如此则可以无咎。可以勿忧其孚矣。小象曰。天地际也。谓隂阳交际。如否泰之相因。阳䧏于下。必复于上。隂升于上。必复于下。屈伸往来之常理也。因天地交泰之道。明否泰不常之理。以为戒也。昔者唐虞盛时。禹臯在位。稷契在职。元凯在官。四岳在国。当时诸君子。知无虞之可戒也。知巧言令色之可畏也。而所以处之者。则有道焉。惟艰之说。克艰之说。交相警戒。精一执中之相勉。同寅协衷之无间。泰和之福。民到于今称之。又何忧乎平陂往复之厄哉。保泰之道。要当以唐虞君臣为法。

《张清子集注》象曰。无往不复。天地际也。 进斋曰。天下之理。未有平而不陂者。亦未有往而不复者。复隍者。平之陂。阳将消也。翩翩者。往之复。隂将长也。艰贞无咎。言处三之时。当艰难其念虑。贞固其操守。不可以三阳之将陂者而怠其心。亦不可以三隂之将复者而动其念。斯能无咎。勿劳忧恤。必孚我之所期。于食有福。于以享其禄位也。盖阳徃则隂来。此理之常。九三六四。其乾坤之交际乎。隂阳消长。当扵其际观之。愚谓邦有道榖之时。是以于食有福也。

《赵珪解》九三。无平不陂。天地际也。泰道至此盛矣。过盛必衰。盛衰相仍。天之道也。有平必有陂。有往必有复。理自然也。宜扵此时不敢安泰。自以艰难贞固守之。可得无咎。勿忧恤。能艰贞。其信无咎。则于以享食所有之福禄矣。象云。天地际也。天道不乆下。地道不乆上。天复扵上。地复扵下。是为天地交际也。

《胡炳文通》无往不复。天地际也。此一际字。天地否泰之会。隂阳消长之交。

《董真卿会通》愚按小象。程传仍今文作无往不复。本义复古易作无平不陂。然先儒间两存之。今不敢輙攺。姑从程传。

《陈应润爻变易缊》九三。无平不陂。天地际也。陂。倾也。复还也。天下之理。禾有平而不倾者。亦未有往而不还者。否之久既复于泰。泰之久守之不固。恐亦至于否也。三处泰之盛。天地交际时也。苟不以艰难贞正之道处之。安得无咎。得泰之久也。九三变隂下卦为兊。兊。说也。孚信也。我以正道治之。勿恤其人之信与不信。惟食其有福善之人。同以治泰。可保泰之久也。昔太康恃泰之久。盘于逰畋。十旬弗返。五子乃作歌曰。训有之。内作色荒。外作禽荒。酣酒嗜音。峻宇雕墙。有一扵此。未或不亡。唐太宗尝曰。房玄龄从我定天下。见创业之难。魏征与我安天下。见守文之不为。易然创业之不易既往矣。守文之难。方与公等谨之。盖得治泰艰贞之义。

《解蒙精蕴大义》先儒曰。将近小人。故其辞危。福。谓享其泰和之福。际。谓隂阳消长之际。盖隂阳消长。当扵其际观之。平陂往复者。天运所不无。艰难贞固者。人事所当尽。若诿扵天而无豫扵人事。则易可无作矣。盖艰难贞固。则不以时之捋陂而怠其志。勿恤其孚。则不以隂之将复而动其心。 蒙谓天运有去留。而人事所当尽。故圣人深言保泰之难。而为长治之术。

《梁寅参义》无徃不复。天地际也。无平不陂。元徃不复。乃天地交际之常理。故当其时者。不可以不戒。

《郭昺解》一九三。无平不陂。无往不复。艰贞无咎。勿恤其孚。寸食有福。艰贞。处陂复无往不复。天地际也。以逃乎数也。苟能孚以相信。虽无咎。而又可以食其福也。永乐大典卷之一万四千九百九十九

浏览 8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手机扫一扫分享

举报
评论
图片
表情
推荐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手机扫一扫分享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