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荅

轻识古籍-繁体

共 2450字,需浏览 5分钟

 ·

2023-12-08 14:45

問荅

僧問大衆:今日安居,和尚何不與大衆安心?譬如水動,定水不如定風。心旣無定,終身何安?

師云:除卻行住坐臥,別致一問來。

進云:

是法亦無法,離假亦無眞。

師云:卻?分外。

僧問:除卻行住坐臥,請和尚道一句來。

師良久,云:還出得?一句麼?

進云:爲什麼總在者一句?

師云:

祇爲總不在?一句。

進云:恁麼則不用安排也。

師云:伱又安排。

僧辭,師云:去?任去,逢人不得道從澹歸處來。

僧無對。

劉中丞問:善財到妙高峯頂七日,爲什麼不見德雲比丘?

師云:

旣到妙高峯頂,自然不見德雲比丘。豈但七日??饒三生六十劫欲見了不可得,別峯相見始爲正見。

中丞云:五十二叅又作麼生?

師云:都是別峯相見。

中丞?:起信論云:無明熏習眞如,眞如亦熏習無明。還的當也無?

師云:無明決不熏習眞如。無明若能熏習眞如,?眞如?作無明;㪅無眞如,眞如決不熏習無明。渠從來不曾與無明和合,豈有工夫去熏習他?

中丞云:恁麼則判然兩箇也。

師云:一箇也無,說甚兩箇?

中丞問:達磨畢竟沒於此土,還是西歸?

師云:達磨不曾來。

中丞云:做官事煩,不能攝心靜坐。

師云:事不礙心,要靜坐作麼?

中丞云:古人道:無心於事,無事於心。作麼得到?箇境界?

師云:無心於事,全心在事;無事於心,全事在心。如今人擬向心裏㪅討無事,事裏㪅討無心,轉見亂如麻在。

忽聞傳鼓聲,師云:心在什麼處?

中丞云:爲聞所轉。

須臾,傳進公文,中丞?看,

師云:心在什麼處?

中丞云:爲見所轉。

師云:有兩箇轉底,?有一箇不轉底;沒一箇不轉底,?沒兩箇轉底。

師語中丞云:此事故須心細,亦須膽大。

因?:妙喜每說:士大夫怕落空,大似船不曾翻,?要跳水。

師云:不如憑他跳水,撲通一聲響,竝無一滴,方纔可笑。

中丞躍然意解。

師下座後,僧問:和尚適來道:大衆底心肝都是?打底。和尚底心肝是箇什麼?

師云:豆腐。

師?問僧:祇如百丈道:明日一時埋卻。汝作麼生會?

僧云:說不盡,哭不了。

師云:伱問我。

僧?問:明日一時埋卻,意作麼生?師云:大鬼上天,小鬼落地。

師問僧:昨日吹滅了燈,伱作麼生會?僧云:某甲不在明暗裏。師云:伱卻又在?裏,伱問我。

僧?問:和尚吹滅了燈,意作麼生?

師云:火炎崑岡,玉石俱焚。

僧問:如何是某甲自已?

師云:誰敎汝問?

僧云:某甲自問。

師云:爲什麼卻要我荅?

師問僧:我卓拄杖一下,爲什麼無量諸佛總出不得?僧無語,師猛與一推,僧禮拜云:倒卻刹竿,還有也沒有?師云:倒卻刹竿,阿誰說有與沒有?僧禮拜,師云:作麼生是刹竿?僧退後三步,師云:倒卻後如何?僧進前三步,師拈拂子?打云:猶挂腳在。

師問僧:汝看本來面目。僧云:是。師云:汝作麼生看?僧云:來處去處是有一箇,祇是不見。師云:汝要見麼?近前來。僧近前,師與一掌,僧吹滅面前燈云:元來燈就是火。?禮拜出。師顧㫄僧云:佛法有什麼多少。次日僧見師問:昨日吹滅底呢。僧云:吹滅底是和尚。師豎起拄杖。僧禮拜。師云:少一頓也不得。

師語僧:古人也甚奇怪。

舩子見夾山頻頻回顧。?起橈云:汝將謂別有。?覆?入水而逝。汝道是何意旨。

僧云:只恐敎壞好人家男女。

師云:作麼生是敎壞好人家男女。僧無語。

一僧出云:和尚還是佛麼。

師云:不是。

僧云:和尚旣不是佛。夾山有什麼?。

師云:老僧入地三尺。

一僧云:活埋了也。

師?問:作麼生是活埋底事。僧無語。

師云:且道老僧入地三尺意作麼生。

僧云:拖泥帶水。

師云:入地三尺作麼生拖泥帶水。僧無語。師捬掌。

僧問:十五以前穿州撞府。十五以後結夏安居。二六時中行何行辦何道業。乞師?示。

師云:竝無虛度。

僧云:堂內坐禪堂外禪坐。

廚庫刀砧米頭碓磨。

師云:識得?箇說甚?箇。

師見僧來卓拄杖一下云:?箇是多底。僧無對。

師有時云:

不了當底業識茫茫無本可據。大了當底業識茫茫無本可據。僧無對。

僧搥腳次。師問:汝毎日坐作什麼。

僧云:看話頭。

師云:祇如搥腳還有話頭也無。僧無對。師代云:某甲不合觸忤和尚。復自荅云:伱卻有拳頭在。

僧問:燈籠露柱猫兒狗子作麼生。

師云:

現?公案。

乃示頌云:

現成公案一切?辦。放下了也祇得一半。

僧問:如何是佛。

師云:

兩重公案。

乃示頌云:

兩重公案多謀少?。

?有黄金傾國不換。

僧問:如何是父母未生前事?

師豎起拄杖。

乃示頌云:

豎起拄杖,莫落比量。三腳蝦蟇,討甚大?。

僧問:無作戒體。

師云:

昔年海幢和尚曾與我論此義,云:無作戒體。伱作麼生說?

我云:

一切法無作。海幢?休。

僧云:

一切法無作,爲甚喚作戒體?

師云:

在戒法?爲戒體。

師復云:

律中道:白四羯磨了,?發無作。豈不是?

僧云:是。

師云:

恁麼則因作而發,爲甚喚作無作?

僧無語。

師云:

古人道:無作假色。色?無作,用假作麼?

師又云:

聲聞戒體是無作,菩薩戒體豈不是?

僧云:是。

師云:

一等是無作,一等從師僧邊得。爲什麼聲聞戒體有得有失,菩薩戒體無得無失?

僧無語。

師云:聲聞依戒而發無作,菩薩依無作而發戒。菩薩先信得一切衆生皆有佛性,發無上菩提心,全體是無作。?箇無作,在佛不得,在衆生不失。作麼依戒而爲得失?聲聞到見諦時,纔證無作,未證無作,全體依戒。所以戒得?得,戒失?失。經中又說:有定共戒,道共戒。得定時自與戒合,定有興廢,戒有興廢。得道時自與戒合,道無興廢,戒無興廢。須陀洹人捨陰之後,生惡國界中,決定不犯四重五逆。見諦旣無興廢,無作?無得失。僧云:恁麼則無作全在聖邊也。師云:聖有聖無作,凡有凡無作,善有善無作,惡有惡無作。聖凡善惡,總出不得。無作無作,不屬聖凡善惡。僧云:恁麼則聲聞無作亦無得失。師云:只爲渠不知,所以自見得失。若是知了,誰與渠論得失?

浏览 2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手机扫一扫分享

分享
举报
评论
图片
表情
推荐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手机扫一扫分享

分享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