般陁部

共 2801字,需浏览 6分钟

 ·

2023-12-06 04:47

般陁部

如善見律云。般陁者。此言路邊生。何以故。般陁母本是大冨長者家女。長者唯有此一女。憐愛甚重,作七層樓,安置此女,遣一奴子供給所須。奴子長大,便與私通,即共奴籌量:我今共汝叛往餘國。如是三問奴子,奴子言:不能去。女語奴言:汝若不去,我父母知,必當殺汝。奴答言:我若往他方,貧無財寶,云何生活?女語奴言:汝隨我去,我當偷取珍寶,共汝將去。奴答言:若如是者,我共汝去。此女日日偷取珍寶,與奴將出,在外藏舉。計得二人重已,遣奴前出,在外共期。此女便假著婢服,反鑰户而出,共奴相隨,遠到他國,安處住止。一二年中,即懷胎欲産,心自念言:我今在此,若産無人料理。思念憶母,欲得還家,共壻籌量:奴壻不去,云何得歸?必當殺我。壻入山斫樵不在,於後閉户而去。壻還不見其婦,即問:比隣:見我婦不?答言:汝婦已去。其夫即逐至半路,及其婦已,生一男兒。夫語婦言:汝爲欲産故去,汝今已産,何須去耶?婦聞即還。其後未久,以復懷胎,欲産復叛,至半路中,復生一男。其壻追逐,半路共還。其二兒並於路邊生,故便字爲般陁。般陁兄弟與諸同類共戲,二兒力大,打諸同類,同類罵言:汝無六親眷屬,孤單在此,何敢打我?兒聞此呵,還家啼泣,問母此事,其母黙然不答。其兒啼哭,不肯飲食。母見不食,慈念二兒,便語其實。二人聞已,便語母言:送我外家,不能住此。其母不許,二兒啼泣不已。母共壻籌量,即共往送。到已門外,遣人通知。父母聞已,答言:使二兒入,汝不須相見。長者即遣人迎二兒入,入已,以香湯洗浴,著衣纓絡,抱取二兒,置兩膝上,問言:汝母在他方云何生活,不甚貧乏耶?二兒答言:他方貧竆,賣樵自活。母聞慈念,即以嚢盛金,遣送與女,語言:汝畱二兒,我自養活,汝將此金還先住處,好自生活,不須與我相見。二兒年大,爲其取婦,翁婆年老,臨欲終時,以其家業悉付二兒。其翁婆命終,其兄以家事付弟出家,出家不久,即得羅漢。其弟猒俗,後往兄所,求欲出家,兄即度之。兄敎一偈,四月不得,㤀前失後。兄呵念言:此人於佛法無縁,當遣還家。即牽袈裟,驅令出門,門外啼哭,不欲還家。爾時世尊以天眼觀看衆生,見周羅般陁應可度縁,往至其所,問:何以啼?般陁具答:世尊:兄驅因縁,佛知非聲聞能度,是以牽出。世尊安慰其心,即以少許白氎與周羅般陁:汝捉此氎,向日而帑。當作是念:取垢,取垢!世尊敎已,即入聚落,受毗舍佉母請。世尊臨中,觀般陁將得道果,即說偈言:

入寂者歡喜, 見法得安樂,

先無恚 樂,不害於衆生。

世間無欲樂, 出離於愛欲,

若調伏我慢, 是爲第一樂。

爾時周羅般陁遙聞此偈,即得阿羅漢果。又增一阿含經云:朱利般特佛敎執掃箒令誦,誦掃㤀箒,誦箒㤀掃,乃經?日始得掃箒,更名除垢。般特思念:灰土瓦石若除即清淨也。結縳是垢,智慧能除,我今以智慧箒掃除諸結縳。

又新婆沙論云:兄授伽陁一偈,經四月誦不得,兄訶擯出。爾時世尊見啼愍之,即以神力轉彼所誦伽陁,更爲授之,尋時誦得過四月所用功勞。復别授以除塵垢頌,而語之言:今日苾芻從外來者,汝皆可爲拭革屣上所有塵垢。小路敬諾,如敎奉行。至日暮時,有一苾芻,革屣極爲塵垢所著,小路拭之,一?極淨,一?苦拭而不能淨。即作是念:外物塵垢,暫時染著猶不可淨,況内貪欲瞋癡等垢,長夜染心何由能淨?作是念時,彼不淨觀及持息念便現在前,次第即得阿羅漢果。問:小路何縁如此闇鈍?答:尊者小路於㫺迦葉波佛法中,具足受持彼佛三藏,由法慳垢覆蔽其心,曾不爲他受文解義及理廢㤀,由彼業故,今得如是極闇鈍果。有說:彼尊者曾於婆羅痆斯城作販猪人,縛五百猪口運置船上渡至彼岸,及下船時氣不通故猪已?,由彼業力如是闇鈍。有說:彼尊者㫺餘生中,曾聞閉塞瞿陁獸窟門令不得出,在中而?,由彼業故,闇鈍如是。

又處處經云:佛言:㫺者,朱利般特比丘學問經於二十四年,唯得五言,然解垢不憂。何以故?由本㝛命,更見五百佛,悉通知衆經,但由閉藏經道,不肯敎人。後被病二十四日,臨?時乃悔,呼人敎之,有是一福,故知五言,何況乃具足敎人,得福不可計也。

又法句經云:佛在世時,有一比丘字朱利般特,新作出家,禀性暗塞。佛令五百阿羅漢日日敎之,三年之中不得一偈。國中四輩並知愚㝠,佛愍傷之,授與一偈,守口攝意,身莫犯,如是行者得度世。汝今年老,方得一偈,人皆知之,不足爲奇。今當爲汝解說其義。豁然心開,得阿羅漢道。時波斯匿王請佛及僧於正殿會。佛欲現般特威神,與鉢令持,隨後而行。門士識之,畱不聽入。卿爲沙門,一偈不可,受請何爲?吾是俗人,由尚知偈,豈況沙門無有智慧?施卿無益,不須入門。般特即住門外。佛坐殿上,行水已畢,般特擎鉢申臂遥以授佛。王及群臣、夫人、太子、衆會四輩,見臂來入,不見其形,怪而問佛:是何人臂?佛言:是賢者般特比丘臂也。即便請入,威神倍常。王白佛言:聞尊者般特本性愚鈍,方知一偈,何縁得道?佛告王曰:學不必多,行之爲上。賢者般特解一偈義,精理入神,身口意寂淨如天金。雖復多學不行,徒䘮識想,有何益哉?於是世尊即說偈言:

雖誦千章,  句義不正。

不如一要,

聞可滅意。

雖誦千言,

不義何益?

不如一義,  聞行可度。  雖多誦經,

不解何益?  解一法句,  行可得道。同聞此偈,二百比丘得阿羅漢道。王及群臣、夫人、太子莫不歡喜。

又法句喻經云:㫺有一國,名多摩羅,去城七里,有精舍,五百沙門常處其中,讀經行道。有一老比丘名摩訶盧,爲人暗塞,五百道人傳共敎之,?年之中,不得一偈,衆共輕之,不將㑹同,常守精舍,勑令掃除。後日國王請諸道人入宫供養,摩訶盧比丘自念言:我生世間,暗塞如此,不知一偈,人所薄賤,用是活爲?即持䋲至後園中大樹下,欲自絞死。佛以道眼遙見如是,化作樹神半身人現,而訶之曰:咄咄比丘!何爲作此?摩訶盧即具陳辛苦,化神訶曰:勿得作是,且聽我言:汝往迦葉佛時,卿作三藏沙門,有五百弟子,自以多智輕慢衆人,悋?經義,初不訓誨,是以世世所生諸根暗鈍,但當自責,何爲自賤?於是世尊現神灮像,爲說偈言:

自愛身者,  慎護所守,  希望欲解,

學正不寐。  身爲第一,  當自勉學,

利乃誨人,  不倦則智。  學先自正,

然後正人,  調身入慧,  必還爲上。

身不能利,  安能利人?  心調體正,

何願不至?  本我所造,  後我自受,爲惡自受,  如剛鑽珠。

摩訶盧比丘見佛現身灮相,悲喜悚慄,稽首佛足,思惟偈義,即入定意,得阿羅漢道。自識㝛命無?世事,三藏衆經即貫在心。佛語摩訶盧:著衣持鉢,就王宫食,在五百道人上坐。此諸道人是卿先世五百弟子,還爲說經,令得道迹,并使國王明信罪福。即受佛敎,徑入王宫,在於上坐。衆人心悉怪其所以,各護王意。不敢呵譴。念其愚癡不曉達嚫。心爲之疲。王便下食。手自斟酌。摩訶盧即爲達嚫。音如雷震。清詞雨下。座上道人驚怖自悔。皆得羅漢。爲王說法。莫不解釋。群臣百官皆得須陁洹道。

浏览 4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手机扫一扫分享

分享
举报
评论
图片
表情
推荐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手机扫一扫分享

分享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