釋山第十一

轻识古籍-繁体

共 3844字,需浏览 8分钟

 · 2023-12-06

釋山第十一

釋曰:案釋名云:山,産也。言産生萬物。說文云:山,宣也。宣氣散生萬物。有石而髙,象形也。此篇釋諸山之名,故云釋山。

河南華至江南衡。

釋曰:篇首載此五山者,以爲中國之名山也。案周禮職方氏:河南曰豫州,其山鎭曰華山。正西曰雍州,其山鎭曰嶽。正東曰兖州,其山鎭曰岱山。正北曰并州,其山鎭曰恒山。正南曰荆州,其山鎭曰衡山。鄭注云:鎭,名山,安地德者也。又爲五嶽。知者,案鄭注大司樂云五嶽,岱在兖州,衡在荆州,華在豫州,嶽在雍州,恒在并州是也。案下文及經典羣書言五嶽者,皆數嵩、髙,不數嶽,而鄭云然者,蓋鄭有所案,㩀更見異意也。其正名五嶽,必取嵩、髙爲定解。下文别釋云河南華,注華隂山者,案禹貢導河積石,至于龍門,南至于華隂,東至于底柱。孔安國云:河自龍門南流,至華山北而東行。然則此山在河之南,故曰河南華。下皆放此。在華隂縣界,故曰華隂山也。云河西嶽,注呉嶽者,在西河之西,一名呉嶽。鄭玄云:在汧。云河東岱,注岱宗,泰山者,在東河之東,一名岱宗,一名泰山。鄭玄云:在愽。云河北。恒。注北嶽,恒山者,下文恒山爲北嶽是也。鄭玄云:在上曲陽。云江南衡,注衡山,南嶽者,禹貢云:岷山導江。又曰:岷山之陽,至于衡山。孔注云:衡山,江所經。然則江水經此山之北,東入于海,故曰江南衡也。鄭注大宗伯云五嶽南曰衡也。是也。

山三襲陟,注襲亦重。

釋曰:山之形若三山重累者名陟。重衣謂之襲,故以襲爲重也。上篇注已云成猶重也,故此云亦也。

再成英,注兩山相重。

釋曰:成,重也。山形兩重者名英。今南郡英山縣蓋取此名也。一成坯。注書曰:至于大伾。釋曰:案此文則山上更有一山重累者名坯。書曰者,禹貢文也。孔安國云:山再成曰伾。與此不同者,蓋所見異也。鄭玄云:大伾在脩武、武德之界。張揖云:成皐縣山也。漢書音義,臣瓉以爲皆非。今黎陽縣山臨河,豈不是大岯乎?瓉意當然。

山大而髙崧。注:今中嶽髙山,蓋依此名。

釋曰:詩大雅云:崧髙維嶽。毛傳云:崧,髙貌。釋名云:崧,竦也。亦髙稱也。李巡曰:髙大曰崧。此則山髙大者自名崧,本不指中嶽。今之中嶽名嵩髙,或取此文以立名乎?無正文,故云蓋以疑之。山小而髙岑,注言岑崟。

釋曰:言山形雖小而髙嶔崟者名岑也。

銳而髙嶠,注言鑯峻。

釋曰:銳則鐵也。言山形鑯峻而髙者名嶠。列子曰:渤海之東有壑,其中山曰貟嶠。蓋同此也。

卑而大扈,注:扈,廣貌。

釋曰:言山形卑下而廣大者名扈。禮記檀弓云:南官縚之妻,之姑之䘮,夫子誨之。髽曰:爾母扈扈爾。鄭注云:扈扈,謂大廣。蓋取此義也。小而衆,巋。注小山叢羅。

釋曰:言山小而衆,叢萃羅列者名巋。

小山岌,大山峘。注:岌謂髙過。

釋曰:言小山與大山相並,而小山髙過於大山者名峘。非謂小山名岌,大山名峘也。

屬者,嶧。注言駱驛相連屬。釋曰:言山形相連屬,駱驛然不絶者名嶧。駱驛,連屬不絶之辭。禹貢云:嶧陽孤桐。地理志云:東海下邳縣西有葛嶧山,取此名也。

獨者,蜀。注蜀亦孤獨。釋曰:言山之孤獨者名蜀。案說文云:蜀,蟲名。詩云:蜎蜎者,蜀,釋蟲云:蚅,烏蠋。郭云:大蟲如指,似蠶。此蟲更無羣匹,故云蜀亦孤獨。旣,蟲之孤獨者名蜀。是以山之孤獨者亦名蜀也。

上正章注山上平。

釋曰:正猶平也。言山形上平者名章。

宛中隆。注山中央髙。

釋曰:言山形中央藴聚而髙者名?。

山脊岡。注:謂山長脊。釋曰:孫炎云:長山之脊也。言髙山之長脊名岡。詩云:陟彼髙岡是也。

未及上翠微,注近上旁陂。釋曰:謂未及頂上,在旁陂陀之處名翠微。一說,山氣青縹色,故曰翠微也。

山頂冢崒者厜㕒。

釋曰:此二句釋小雅十月云山冢崒崩之文也。毛傳云:山頂曰冡。鄭箋云:崒者,崔蒐雖音字小異,義實同也。是取此文爲說。彼云:冡者,謂山頂也。釋言云:顚,頂也。故此郭云山巔。彼云崒者,謂山巔之末,其峯巉巖厜㕒然者也。

山如堂者密。

釋曰:言山形如堂室者名密。

注尸子至羙摐。

釋曰:此尸子綽子篇文。引之證山有名密者。如防者盛。注防,隄。

釋曰:此盛讀如粢盛之盛。隄防之形嶞而髙峻,若黍稷之在器,故其山形如隄防者亦名盛也。

巒,山嶞。

釋曰:凡物狹而長者謂之嶞。則此言山嶞者,謂山形狹長者,一名巒也。

注詩曰:嶞山喬嶽。

釋曰:周頌般篇文也。

重甗隒。注謂山至名云。

釋曰:孫炎云:山墓有重岸也。郭云:甗甑者,鄭衆注考工記云:甗,無底甑。方言云:甑,自關而東謂之甗。故知甗,甑也。

左右有岸厒。注:夾山有岸。

釋曰:謂山兩邊有水,山與水爲岸。此山名厒。

大山官,小山霍。

釋曰:宫猶圍繞也。謂小山在中,大山在外,圍繞之,山形若此者名霍,非謂大山名宫,小山名霍也。

注宫謂至是也。釋曰:云禮記曰者,喪大記文也。鄭注云:宫謂圍障之也。引之者,證宫爲圍繞之義也。

小山引,大山鮮,注不相連。釋曰:謂小山與大山分别不相連屬者名鮮。李廵云:大山少,故曰鮮。

山絶。陘注。連山中斷絶。

釋曰:謂山形連延,中忽斷絶者名陘。

多小石。磝注。多礓礫。釋曰:礓礫,即小石也。山多此小石者名磝。釋名曰:小石曰礫。

多大石。礐注。多盤石。

釋曰:盤,大石也。山多此盤石者名礐。

多草木,岵無草木。峐。注皆見詩。

釋曰:峐當作屺,音起。案詩魏風云:陟彼岵兮,瞻望父兮。又曰:陟彼屺兮,瞻望母兮。毛傳云:山無草木曰岵,山有草木曰屺。與此不同者,當是傳寫誤也。王肅解依爾雅。

山上有水埒,注有停泉。

釋曰:謂山巔之上有停泉者名埒。

夏有水,冬無水。澩。注:有停潦。

釋曰:潦,兩水也。言山上汚下,夏有停潦,至冬竭固者名澩。

山豄無所通谿。

釋曰:豄即溝瀆也。山有豄而無通流者名谿。注所謂至同名。

釋曰:云所謂者,所謂釋丘云:窮瀆,汜者也。云與水注川同□者,即釋水云水注川曰谿是也。

石戴至爲砠。

釋曰:詩周南卷耳云:陟彼崔嵬。又云:陟彼砠矣。毛傳云:崔嵬,土山之戴石者。石山戴土曰砠。與此正反者,或傳寫誤也。

山夾水澗,陵夾水澞。

釋曰:謂山間有水者名澗。詩云:考槃在澗是也。其陵間有水者名澞。

山有穴爲岫。

釋曰:謂山有巖穴者爲岫也。

山西日夕陽。注:暮乃見日。

釋曰:日即陽也。夕始得陽,故名夕陽。詩大雅公劉云:度其夕陽,豳居允荒是也。

山東曰朝陽。注:旦即見日。

釋曰:謂山頂之東,皆早朝見日,但是山東之岡脊,緫曰朝陽。詩大雅卷阿曰:梧桐生矣,于彼朝陽。是也。

泰山至中嶽。

釋曰:案周禮太宗伯云:以血?祭社稷、五祀、五嶽。故此釋之也。白虎通云:嶽者何?謂嶽之爲言捔,捔功德也。東方爲岱者,言萬物皆相代於東方也。南方爲霍,霍之爲言護也,言太陽用事,護養萬物也。西方爲華,華之爲言獲也,言萬物成熟。可得獲也。北方爲?。?者常也。萬物伏藏於北方。其常也。中央爲嵩。嵩言其峻大也。風俗通云:嶽,捔考功德黜陟也。然則以四方方有一山。天子廵守至其下。捔考諸侯功德而黜陟之。故謂之嶽也。案詩傳言四嶽之名。東嶽岱。南嶽衡。此及諸經傳多云

泰山爲東嶽,霍山爲南嶽者,皆山有二名也。風俗通云:泰山,山之尊。一曰岱宗。岱,始也。宗,長也。萬物之始,隂陽交代,故爲五嶽長。王者受命,?封禪之。衡山一名霍,言萬物霍然大也。華,變也。萬物成變,由於西方也。?,常也,萬物伏北方,有常也。崧,髙也,言髙大也。是解衡之與霍,泰之與岱,皆一山而有二名也。若此上云江南衡,地理志云:衡山在長沙湘南縣。張楫廣雅云:天柱謂之霍山。地理志云,天柱在廬江潛縣,則在江北矣。而云衡、霍一山二名者,本衡山一名霍山,漢武帝移嶽神於天柱,又名天柱,亦爲霍,故漢已來衡霍别耳。郭云:霍山今在廬江潛縣西南,别名天柱山。漢武帝以衡山遼曠,移其神於此。今其土俗人皆呼之爲南嶽。南嶽本自以兩山爲名,非從近也。而學者多以霍山不得爲南嶽,又言從漢武帝始乃名之。如此言爲武帝在爾雅前乎?斯不然矣。竊以璞言爲然。何則?孫炎以霍山爲誤,當作衡山。案書傳虞夏傳及白虎通、風俗通、廣雅並云霍山爲南嶽。豈諸文皆誤,明是衡山一名霍也。

注即天柱山,潛水所出。

釋曰:此據作注時霍山爲言也。此山本名天柱,漢武帝移江南霍山之祀於此,故又名霍山。其經之霍山,即江南衡是也。故上注云,衡山,南嶽也。

注大室山也。

釋曰:案山海經云:半石山東五十里曰少室山,又東三十里曰泰室山。郭注云:即中嶽嵩髙山也。今在陽城縣西。戴延之西征記云:其山東謂之太室,西謂之少室,相去十七里。嵩,其揔名也,以其下各有室焉,故謂之室。是也。

梁山,晉望也。注晉國至河上。

釋曰:言梁山在晉國境内,晉以歳時望祭之,故云晉望也。云晉國所望祭者,案春秋僖三十一年經云:夏四月,四卜郊,不從,乃免牲,猶三望。公羊傳云:三望者何?望祭也。鄭君以爲望者,祭山川之名也。諸侯之祭山川在其地者,非其地則不祭。賈逵、服䖍、杜預皆以爲三望分野之里,國中山川。楚語云:天子徧祀羣神品物,諸侯二王後祀天地三辰及其土地之山川。注國語者皆云:諸侯二王後祀天地三辰,日月星也,非二王後祀分野星辰山川也。以此言之,則分野之星,國内山川,其義是也。今案昭元年左傳云:辰爲商星,參爲晉星。又禮記禮器云:晉人將有事於河,必先有事於呼池。及此云梁山,晉望也。然則晉國二望,謂參也,梁山也,河也,故云晉國所望祭者。云今在馮翊夏陽縣西北者,地理志文也。知臨河上者,成五年公羊傳曰:梁山者何?河上之山也。故知臨河上。

浏览 1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手机扫一扫分享

举报
评论
图片
表情
推荐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手机扫一扫分享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