鬼谷子卷下

共 8213字,需浏览 17分钟

 ·

2023-12-06 00:00

鬼谷子卷下

本經隂符七篇

盛神法五龍。

五龍,五行之龍也。龍則變化無窮,神則隂陽不測,故盛神之道法五龍也。

盛神中有五氣,神爲之長,心爲之舍,德爲之人。飬神之所歸諸道。

五氣,五藏之氣也,謂神、魂、魄、精、志也。神居四者之中,故爲之長。心能舍容,故爲之舍。德能制邪,故爲之人。然養事之,宜歸之於道。

道者,天地之始,一其紀也,物之所造,天之所生,包宏無形化氣,先天地而成,莫見其形,莫知其名,謂之神靈。

無名,天地之始。故曰:道者,天地之始也。道始所生者一,故曰一其紀也。言天道混成,隂陽陶鑄,萬物以之造化,天地以之生成,包容弘厚,莫見其形。至於化育之氣,乃先天地而成,不可以狀貌詰,不可以名字尋,妙萬物而爲言者也。是以謂之神靈。

故道者,神明之源,一其化端,是以德飬五氣。心能得一,乃有其術。

神明禀道而生,故曰道者。神明之源也。化端不一,有時不化,故曰一其化端也。循理有成,謂之德。五氣各能循理,則成功可致,故曰德養五氣也。一者,無爲而自然者也。心能無爲,其術自生,故曰心能得一,乃有其術也。

術者,心氣之道,所由舍者,神乃爲之使。

心氣合自然之道,乃能生術。術之有道由舍,則神乃爲之使。

九竅十二舍者,氣之門户,心之總攝也。生受之天,謂之眞人。眞人者,與天爲一。

十二者,謂目見色,耳聞聲,鼻受香。口知味,身覺觸,意思事,根境互相停舍,故曰十二舍也。氣候由之出入,故曰氣之門户也。唯心之所操秉,故曰心之總攝也。凡此皆受之於天,不虧其素,故曰眞人。眞人者,體同於天,故曰與天爲一也。

而知之者内修鍊而知之,謂之聖人。聖人者,以類知之。

内修鍊,謂假學而知之者也。然聖人雖聖,猶假學而知。假學即非自然。故曰以類知之也。

故人與生,一出於化物。

言人相與生,在天地之間,其得一耳。既出之後,隨物而化,故有不同也。

知類在竅,有所疑惑,通於心術,術必有不通。

竅,謂孔竅也。言之事類在於九竅,然竅之所疑必與術相通。若乃心無其術,術必不通也。

其通也,五氣得養,務在舍神,此之謂化。

心術能通,五氣自養。然養五氣者,務令來歸舍,神既來舍,自然隨理而化也。

化有五氣者,志也;思也;神也;德也。神其一長也,靜和者養氣。飬氣得其和,四者不衰,四邊威勢,無不爲。存而舍之,是謂神化。歸於身,謂之眞人。

言能化者在於全五氣。神其一長者,言能齊一志思而君長之。神既一長,故能靜和而養氣。氣既養,德必和焉。四者,志思神德也。四者能不衰,則四邊威勢,無有不爲。常存而舍之,則神道變化自歸於身。神化歸身,可謂眞人。

眞人者,同天而合道,執一而養産萬類,懷天心,施德養,無爲以包,志慮思意而行威勢者也。士者,通達之神盛,乃能養志。

一者,無爲也。言眞人養産萬類,懷抱天心,施德養育,皆以無爲爲之。故曰執一而産養萬類。至於志意思慮,運行威勢,莫非自然循理而動。故曰無爲以包也。然通達此道,其唯善爲士乎。既能盛神,然後乃可養志者也。

養志法靈龜。

志者,察是非。龜者,知吉凶。故曰:養志法靈龜。

養志者,心氣之思不達也。

言以心氣不達。故須養志,以求通也。

有所欲,志存而思之。志者,欲之使也。欲多志,則心散,心散,則志衰;志衰,則思不達也。

此明縱欲者不能養氣志,故所思不達者也。

故心氣一,則欲不偟;欲不偟,則志意不衰;志意不衰,則思理達矣。

此明寡欲者能養其志,故思理達矣。

理達則和通,和通則亂氣不煩於胷中。

和通,則莫不調暢,故亂氣自消。

故内以養氣,外以知人。養志則心通矣,知人則分職明矣。

心通則一身泰,職明則天下平。

將欲用之於人,必先知其養氣志,知人氣盛衰而養其氣志,察其所安,以知其所能。

將欲用之於人,謂之養志之術用人也。養志則氣盛,不養則氣衰。盛衰既形,則其所安所能可知矣。然則善於養志者,其唯寡欲乎。

志不養,心氣不固;心氣不固,則思慮不達;思慮不達,則志意不實;志意不實,則應對不猛;應對不猛,則失志而心氣虚;志失而心氣虚,則喪其神矣。

此明喪神始於志不養也。

神喪則髣髴,髣髴則參會不一。

髣髴,不精明之貌。參會,謂志心神三者之交會也。神不精明,則多違錯,故參會不得其一。

養志之始,務在安己。己安,則志意實堅。志意實堅,則威勢不分。神明常固守,乃能分之。

安者,謂少欲而心安也。威勢既不分散,神明常來固守。如此,則威精分,勢震動物也。上分,謂散亡也。下分,謂我有其威而能動彼。故曰乃能分也。

實意法螣蛇。

意有委曲,蛇能屈伸,故實意法螣蛇也。

實意者,氣之慮也。

意實則氣平,氣平則慮審。故曰實意者氣之慮。

心欲安靜,慮欲深遠。心安靜,則神明榮,慮深遠。則計謀成。神明榮,則志不可亂,計謀成。則功不可間。

智不可亂,故能成其計謀。功不可間,故能寧其邦國。

意慮定,則心遂安,則其所行不錯。神者,得則凝。

心安則物無爲而順理,不思而玄覽。故雖心之所不錯,神自得之。得之,則無不成矣。凝者,成也。

識氣寄,姦邪得而倚之,詐謀得而惑之,言無由心矣。

寄,謂客寄,言氣非眞,但客寄耳。故姦邪得而倚之,詐謀得而惑之。如此,則言皆胷臆無復由心矣。

故信心術,守眞一而不化,待人意慮之交會,聽之候之也。

言心術誠明而不虧,眞一守固而不化。然後待人接物,彼必輸誠盡意,智者慮能,明者獻策,上下同心,故能交會也。用天下之耳聽,故物候可知矣。

計謀者,存亡樞機,慮不會,則聽不審矣。候之不得,計謀失矣,則意無所信,虚而無實。

計得則存,計失則亡。故曰:計謀者存亡之樞機。慮不合物,則聽者不爲己聽。不審著。聽既不審,候豈得哉。乖候而謀,非失而何。計既失矣,意何所恃,惟有虚僞,無復誠實。故計謀之慮,務在實意。實意必從心術始,故曰必在心術始也。

無爲而求,安靜五臟,和通六腑,精神魂魄固守不動,乃能内視反聽,定志思之大虚,待神往來。

言欲求安心之道,必寂澹無爲。如此,則五臟安靜,六腑通和,精神魂魄各守所司,澹然不動,則可以内視無形,反聽無聲。志慮定,太虚至,神明千萬往來歸於己也。

以觀天地開闢,知萬物所造化,見隂陽之終始,原人事之政理,不出户而知天下,不窺牖而見天道,不見而命,不行而至。

唯神也,寂然不動,感而遂通天下之故。能知於不知,見於不見,豈待出户牖闚之,然後知見哉。固以不見,而命不行而至也。

是謂道知,以通神眀,應於無方而神宿矣。

道,無思也,無爲也。然則道知者,豈用知而知哉。以其無知,故能通神明,應於無方,而神來舍矣。宿,猶舍也。

分威法伏熊。

精虚動物謂之威,發近震遠謂之分。熊之搏擊,必先伏而後動,故分威法伏熊。

分威者,神之覆也。

覆,猶衣被也。震神明衣被,然後其職可分也。

故靜固志意,神歸其舍,則威覆盛矣。

言致神之道,必須靜意固志,自歸其舍,則神之威覆隆盛矣。舍者,志意之宅也。

威覆盛,則内實堅。内實堅,則莫當。莫當,則能以分人之威,而動其勢如其天。

外威既盛,則内志堅實。表裏相副,誰敢當之,物不能當之。物不能當,則我之威分矣。威分動,則物皆肅然,畏其人之若天也。

以實取虚,以有取無,若以鎰稱珠。

言威勢既盛,人物肅然,是我實有而彼虚無。故能以我實取彼虚,以我有取彼無。取之也,動必相應,猶稱珠以成鎰。二十四銖爲鎰者也。

故動者必隨,唱者必和。撓其一指,觀其餘次,動變見形,無能間者,

言威分勢震物猶風,故能動必有隨,唱必有和。但撓其指,以名呼之,則羣物畢至,然徐徐以次,觀其餘衆,猶性安之,各令得所。於是風以動之,變以化之,猶泥之在鈞,羣器之形自見。如此,則天下樂,推而不厭,誰能間之也。

審於唱和,以間見間,動變明而威可分。

言審識唱和之理,故能有間必知。我既知間,亦既見間,即能間,故能明於動變而威可分者。

將欲動變,必先飬志,伏意以視間。

既能養志,伏意視之其間,則變動之術可成矣。

知其固實者自養也,讓己者飬人也。故神存兵亡,乃爲之形勢。

謂自知志意固實者,此可以自養也。能行禮讓於己者,乃可以養人也。如此,則神存於内,兵亡於外,乃可爲之形勢也。

散勢法。鷙鳥。

勢散而後物服,猶鳥擊禽獲。故散勢法鷙鳥也。

散勢者,神之使也。

勢由神發,故勢者神之使。

用之,必循間而動。

無間,則勢不行,故用之,必循間而動。

威肅内盛,推間而行之,則勢散。

言威敬内盛行之,又因間而發,則勢自然而散矣。

夫散勢者,心虚志溢。

心虚則物無不包,志溢則事無不决,所以能散其勢。

意失威勢,精神不專,其言外而多變。

志意衰微而失勢,精神挫衄而不專,則言疏外而譎變。

故觀其志意爲度數,乃以揣說圖事,盡圓方,齊長短。

知其志意隆替,然後可爲之度數。度數既立,乃後揣說之。圖其事也,必盡圓方之理,齊短長之用也。

無則不散勢。散勢者,待間而動,動勢分矣。

散不得間,則勢不行。故散勢者待間而動。動而得間,勢自分矣。

故善思間者,必内精五氣,外視虚實,動而不失分散之實。

五氣内精,然後可以外察。虚實之理不失,則間必可知。有間必知,故能不失分散之實也。

動則隨其志意,知其計謀。

計謀者,志意之所成。故隨其志意必知其計謀也。

勢者利害之决,權變之威。勢敗者不以神肅察也。

神不肅察,所以勢敗。

轉圓法猛獸。

言聖智之不窮若轉圓之無止。轉圓,之無止。猶獸威無盡故轉圓法猛獸。

轉圓者無窮之計。無窮者必有聖人之心以原不測之智以不測之智而通心術。

聖心若鏡,物感斯應,故不測之智、心術之要可通也。

而神道混沌爲一。以變論萬義類說,義無窮,

既以聖心原不測通心術故雖神道混沌,妙物杳冥而能類其萬類之變,說無窮之義也。

智略計謀,各有形容或圓,或方,或隂,或陽,或吉,或凶,事類不同,

事至然後謀興。謀興然後事濟。事無常准,故形容不同,圓者運而無窮,方者止而有分,隂則潛謀未兆,陽則功用斯彰,吉則福至,凶則禍來。凡此事皆反覆。故曰事類不同者也。

故聖人懷此之用,轉圓而求其合。

此謂所謀圓方以下六事,既有不同,或多乖謬。故聖人法轉圓之思,以求順通合也。

故興造化者爲始,動作無不包大道,以觀神明之域。

聖人體道,以爲用其動也,神其隨也。天故興造教化其功,動作先合大道之理,以稽神明之域。神道不違,然後發施號令。

天地無極,人事無窮,各以成其類,見其計謀,必知其吉凶、成敗之所終也。

天地則獨長且乆,故無極。人事則吉凶相生,故無窮。天地以日月不過、陵谷不遷爲成,人事以長保元亨、考終厥命爲成。故見其計謀之得失,則吉凶成敗之所終皆可知也。

轉圓者,或轉而吉,或轉而凶。聖人以道先知存亡,乃知轉圓而從方。

言吉凶無常准,故取類轉圓。然聖人坐忘遺鑒,體同乎道,故先知存亡之所在,乃後轉圓而從其方,棄凶而從吉。方,謂存亡之所在也。

圓者所以合語,方者所以錯事,轉化者所以觀計謀,接物者所以觀進退之意。

圓者通變不窮,故能合彼此之語。方者分位斯定,故可錯有爲之事。轉化者改禍爲福,故可觀計謀之得失。接物者順通人情,故可以觀進退之意、是非之事也。

皆見其會,乃爲要結,以接其說也。

謂上四者必見會之變,然後總其綱要而結之,則情僞之說可接引而盡矣。

損兌法靈蓍,

老子曰:塞其兌。河上公曰:兌,目也。莊子曰:心有眼。然則兌者,謂以心眼察理也。損者,謂减損他慮專以心察也。兌能知得失,著能知休咎,故損兌法靈著也。

損兌者,幾危之决也。

幾危之理,兆動之微,非心眼莫能察見。故曰:損兌者,幾危之决也。

事有適然,物有成敗,幾危之動,不可不察。

適然者,有時而然也。物之成敗有時而然,幾危之動自微至著。若非情適遠心,知機玄覽,則不能知於未兆,察於未形。使風濤潜駭,危機宻發,然後河海之量堙爲窮流,一簣之積疊成山嶽。不謀其始,雖悔何之。故曰:不可不察。

故聖人以無爲待有德,言察辭合於事。

夫聖人者勤於求賢,宻於任使。故端拱無爲以待有德之士。士之至也,必敷奏以言。故曰:言察辭也。又明試以功,故曰:合於事也。

兌者,知之也,損者,行之也。

用其心眼,故能知之。减損他慮,故能行之。

損之說之,物有不可者,聖人不爲辭也。

言减損之說,及其所說之物,理有不可,聖人不生辭以論。

故智者不以言失人之言,故辭不煩而心不虚,志不亂而意不邪。

智者聽輿人之訟,采芻蕘之言。雖復辨周,萬物不自說也。故不以己能言而棄人之言。既有衆言,故辭當而不煩,還任衆心,故心誠而不僞。心誠言當,志意豈復亂哉。

當其難易而後爲之謀,自然之道以爲實。

失事而後謀生,改常而後計起。故心當其難易之際,然後爲之謀。謀失自然之道,則事廢而功虧。故必因自然之道,以爲用謀之實也。

圓者不行,方者不止,是謂大功。益之損之,皆爲之辭。

夫謀之妙者,必能轉禍爲福,因敗成功,追彼而成我也。彼用圓者謀,令不行;彼用方者謀,令不止。然則圓行方止,理之常也。吾謀既發,彼不得其常,豈非大功哉。至於謀之損益,皆爲生辭以論其得失也。

用分威散勢之權,以見其兌,威其機危乃爲之决。

夫所以能分威散勢者,心眼之由也。心眼既明,機危之威可知之矣。既知之,然後能决之。

故善損兌者,譬若决水於千仞之堤,轉圓石於萬仞之谿。

言善損慮以專心眼者,見事審得理明,意决而不疑,志雄而不滯,其猶决水轉石,誰能當禦哉。

持樞。

樞者,居中以運外,處近而制遠,主於轉動者也。故天之北辰謂天樞,門之運轉者謂之户樞。然則持樞者,動運之柄以制物也。

持樞,謂春生夏長,秋收冬藏,天之正也。

言春夏秋冬四時運行,不爲而自然也。不爲而自然,所以爲正也。

不可干而逆之,逆之者雖成必敗。

言理所必有,物之自然者靜而順之,則四時行焉,萬物生焉。若乃干其時令,逆其氣候,成者猶敗,况未成者。元亮曰:含氣之類,順之必悅,逆之必怒,况天爲萬物之尊而逆之。

故人君亦有天樞生飬成藏,

言人君法天以運動,故曰亦有天樞。然其生養成藏,天道之行也,人事之正,亦復不别耳。

亦復不别干而逆之。逆之雖盛必衰,此天道人君之大綱也。

言干天之行,逆人之正,所謂倒置之。曰:道非義而何。此持樞之術恨太簡促,暢理不盡,或篇簡脫爛,本不能全也。

中經。

謂由中以經,外發於心,本以彌縫於物者也。故曰:中經。

中經,謂振窮趍急,施之能言,厚德之人救物,執窮者不忘恩也。

振,起也;趍,向也。物有窮急,當振起而向護之,乃其施之,必在能言之士、厚德之人。若能救彼拘執,則窮者懷終不忘恩也。

能言者,儔善博惠。

儔,類也。謂能言之士解紛救難,雖不失善人之類而能博行恩惠也。

施德者,依道。

言施德之人勤能修理,所爲不失道也。

而救拘執者,飬使小人。

言小人在拘執而能救養之,則小人可得而使也。

蓋士當世異時,或當因免闐坑,或當伐害能言,或當破德爲雄,或當抑拘成罪,或當戚戚自善,或當敗敗自立。

闐坑,謂將有兵難,轉使溝壑。士或有所因,而能免斯禍者。伐害能言,謂小人之道,讒人罔極,故能言之士多被戮害。破德爲雄,謂毁文德,崇兵戰。抑拘成罪,謂人不章,横被縲絏。戚善,謂天下蕩蕩,無復綱紀,而賢者守死善道,眞心不踰,所謂歲寒然後知松栢後彫也。敗敗自立,謂天未悔禍,危敗相仍,君子窮而必通,終能自立,若管仲者也。

故道貴制人,不貴制於人也。制人者握權,制於人者失命。

貴有術而制人,不貴無術而爲人所制者也。

是以見形爲容,象體爲貌,聞聲和音,解仇鬭郄,綴去却語,攝心守義。

此總其目,下别序之。

本經記事者,紀道數其變,要在持樞中經。

此總言本經持樞中經之義,言本經紀事但紀道數而已。至於權變之要,乃在持樞中經也。

見形爲容、象體爲貌者,謂爻爲之生也。

見彼形象其體,即知其容貌者,謂用爻卦占而知之也。

可以影響形容象貌而得之也。

謂彼人之無守,故可以影響形容象貌占而得之。

有守之人,目不視非,耳不聽邪,言必詩、書,行不僻淫,以道爲形,以聽爲容,貌莊色温,不可象貌而得也。如是隱情塞郄而去之。

有守之人,動皆正直,舉無淫僻,厥後昌盛,暉光日新。雖有辯士之舌,無從而得發。故隱情塞郄閉藏而去之。

聞聲和音,謂聲氣不同,則恩受不接。故商角不二,合徵羽不相配。

商金角木,徵火羽水,遞相尅食,性氣不同,故不相配合也。

能爲四聲主者,其唯宫乎。

宫則土也,土主四季。四者由之以生,故爲四聲主也。

故音不和,則不悲不是。以聲散傷醜害者,言必逆於耳也。

散傷醜害,不和之音。音氣不和,必與彼乖,故言其必逆於耳。

雖有美行盛譽,不可比目合翼相須也。此乃氣不合,音不調者也。

言若音氣乖彼,雖行譽美盛,非彼所好,則不可如比目之魚、合翼之鳥兩相須也。其有能令兩相求應,不與同氣者乎。

解仇鬭郄,謂解羸微之仇。鬭郄者,鬭强也。

辨說之道,其猶張弓,高者抑之,下者舉之。故羸微爲仇,從而解之。强者爲郄,從而鬭之也。

强郄既鬭,稱勝者高其功,盛其勢。

鬭而盛者,從而高其功,盛其勢也。

弱者哀其負,傷其卑,行其名,耻其宗。

鬭而弱者,從而哀其負劣,傷其卑小,污下其名,耻辱其宗也。

故勝者鬭其功勢,苟進而不知退,

知進而不知退,必有亢龍之悔。

弱者聞哀其負,見其傷,則强大力倍,死而是也。

弱者聞我哀傷,則勉强其力,倍意致死,爲我爲是也。

郄無極大,禦無强大,則皆可脅而并。

言雖爲郄,非能强大,其於扞禦,亦非强大。如是者,則以兵威脅,令從己而并其國也。

綴去者,謂綴已之繫言,使有餘思也。

繫,屬也。謂已令去而欲綴其所屬之言,令後思而同也。

故接貞信者稱其行,厲其志,言可爲可復,會之期喜,

欲令去後有思,故接貞信之人,稱其行之盛美,厲其志,令不怠。謂此美行,必可常爲,必可報復。會通其人,必令至於喜悅者也。

以他人之庶引驗以結往,明疑疑而去之。

言既稱行厲志,令其喜悅,然後以他人庶幾於此者引之以爲成驗,以結已往之心,又明已疑疑至誠。如是而去之,必思而不忘也。

却語者,察伺短也。

言却語之道,必察伺彼短也。

故言多必有數短之處,識其短驗之。

言多不能無短,既察知其短,必記識之,以取驗之相也。

動以忌諱,示以時禁。

既有其短,則以忌諱動之,時禁示之,其人因以懷懼。

然後結以安其心,收語蓋藏而却之。

其人既以懷懼,必有求服之情,然後結以誠信,以安其懼心。其向語蓋利而却之,則其人之恩威固以深矣。

無見己之所不能於多方之人。

既藏向語,又戒之曰:勿於多方人前,見其所不能也。

攝心者,謂逢好學伎術者,則爲之稱遠。

欲將攝取彼心,見其好學伎術,則爲作聲譽,令遠近知之也。

方驗之道,驚以奇怪,人繫其心於己。

既爲作聲譽,方且以道驗其伎術,又以奇怪從而驚動之。如此,則彼人心繫於己也。

效之於人,驗去亂其前,吾歸誠於己。

人既繫心於己,又效之於時人,驗之於往賢,然後更理其前所爲,謂之曰:吾所以然者,歸誠於彼人之己。如此,則賢人之心可得,而攝亂者理也。

遭淫色酒者爲之術,音樂動之,以爲必死,生日少之憂。

言將欲攝愚人之心,見淫酒色者爲之術,音樂之可說。又以過於酒色,必之死地,生日減少。以此可憂之事,以感動之也。

喜以自所不見之事,終可以觀漫瀾之命,使有後會。

又以音樂之事彼所不見者,以喜悅之言終以可觀,何必淫於酒色。若能好此,則性命漫瀾而無極,終會於永年。愚人非可以道勝說,故推音樂可以攝其心。

守義者謂守以人義,探心在内以合也。

義,宜也。宜探其内心,隨其人所宜,遂人所欲以合之也。

探心深得其主也,從外制内,事有繫曲而隨也。

既探知其心,所以得主深也。得心既深,故能從外制内。内由我制,則何事不行。故事有所屬,莫不由隨之也。

故小人比人,則左道而用之,至能敗家奪國。

小人,以探心之術來比於君子,必以左道用權。凡事非公正者,皆曰小人。反道亂常,害賢伐善,所用者左,所違者公,百慶昏亡,萬機曠紊,家破國奪,不亦宜乎。

非賢智不能守家以義,不能守國以道。聖人所貴道微妙者,誠以其可以轉危爲安,救亡使存也。

道,謂中經之道也。

鬼谷子卷下

浏览 5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手机扫一扫分享

分享
举报
评论
图片
表情
推荐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手机扫一扫分享

分享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