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
共 1533字,需浏览 4分钟
·
2023-12-06 03:26
孟子
梁惠王
孟子見於梁惠王,王曰:叟,不遠千里而來,亦將有以利吾國乎?孟子對曰:王何必曰利,亦曰仁義而巳矣。王曰:何以利吾國?大夫曰何以利吾家,士庶人曰何以利吾身?上下交征利而國危矣。未有仁而遺其親者也,未有義而後其君者也。
梁惠王曰:寡人願安承敎。孟子對曰:殺人也以梃,與刄有以異乎?曰:無以異也。以刄與政,有以異乎?曰:無以異也。庖有肥肉,廐有肥馬,民有飢色,野有餓殍,此率獸而食人也。獸相食,且人惡之,爲民父母。行政不免率獸而食人,惡在其爲民父母也?
齊宣王問曰:文王之囿方七十里,有諸?孟子曰:有之。曰:若是其大乎?曰:民猶以爲小也。曰:寡人之囿方四十里耳,民猶以爲大,何也?曰:文王之囿方七十里,蒭蕘者往焉,雉菟者往焉,與民同之。民以爲小,不亦宜乎?臣聞郊關之內有囿方四十里,殺其麋鹿者如殺人之罪,則是方四十里爲阱於國中也。民以爲大,不亦宜乎?公孫丑
孟子曰: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運之於掌上。所以謂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有乍見孺子將入於井,則皆有怵惕惻隱之心。由此觀之,無惻隱之心,非人也。無羞惡之心,非人也;無辭讓之心,非人也;無是非之心,非人也。惻隱之心,仁之端也;羞惡之心,義之端也;辭讓之心,禮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猶其有四體也。有是四端而自謂不能者,自賊者也;謂其君不能者,賊其君者也。
孟子曰:矢人豈不仁於函人哉?矢人唯恐不傷人,函人唯恐傷人。巫匠亦然。故術技不可不愼也。
孟子曰:子路,人吿之以其過則喜。禹聞善言則拜,大舜又甚焉。善與人同,舍巳從人,樂取於人以爲善。自耕稼陶漁以至爲帝,無非取於人者,取諸人以爲善,是與人爲善也。故君子莫大乎與人爲善。滕文公
陳相見孟子,道許行之言曰:賢者與民並耕而食。孟子曰:治天下有大人之事,有小人之事。或勞心,或勞力。勞心者治人,勞力者治於人。故治於人者食人,不能治人者食於人,天下之通義也。當堯之時,洪水橫流,汎濫於天下,堯獨憂之,擧舜而治焉。舜使禹疏九河,決汝漢,八年於外,三過其門而不入,雖欲耕,得乎?堯以不得舜爲巳憂,舜以不得禹皐陶爲巳憂。分人以財謂之惠,敎人以善謂之忠,爲天下得人謂之仁。是故以天下與人易,爲天下得人難。離婁孟子曰:離婁子之明,公輸子之巧,不以規矩,不能成方圓;師曠之聰,不以六律,不能正五音。堯舜之道,不以仁政,不能平治天下。今有仁心仁聞而民不被澤,不可法於後世者,不行先王之道也。故曰:徒善不足以爲政,徒法不能以自行。聖人旣竭目力焉,繼之以規矩凖繩以爲方圓;旣竭耳力焉,繼之以六律正五音;旣竭心思焉,繼之以不忍人之政,而仁覆天下也。故爲高必因丘陵,爲下必因川澤,爲政不因先王之法,可謂智乎?是以惟仁者宜在高位,不仁而在高位,是播惡于衆也。
孟子曰:三代之得天下也以仁,其失天下也以不仁。國家之所以廢興存亡者亦然。天子不仁,不保四海之內;諸侯不仁,不保社稷;卿大夫不仁,不保宗廟;士庶人不仁,不保四體。今惡死亡而樂不仁,猶惡醉而強酒。
孟子吿齊宣王曰:君之視臣如手足,則臣之視君如腹心;君之視臣如犬馬,則臣之視君如國人;君之視臣如土芥,則臣之視君如㓂讎。吿子。
孟子曰:今有無名之指,屈而不申,非疾痛害事,如有能申之者,則不遠秦楚之路,爲指之不若人也。指不若人,則知惡之,心不若人,則不知惡,此之謂不知類。
孟子曰:仁之勝不仁也,猶水之勝火也。今之爲仁者,猶以一杯水救一車薪之火也。不息,則謂水不勝火者,此與於不仁之甚者也。
孟子曰:五穀,種之美者也,苟爲不熟,不如荑稗。夫仁亦在熟之而巳矣。盡心
孟子曰:以佚道使民,雖勞不怨。以生道殺民,雖死不怨殺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