動寂第十五

共 1671字,需浏览 4分钟

 ·

2023-12-07 12:31

動寂第十五

十演之八也。法身巳上,行行合眞,?相無相,焉有動而不寂,寂而不動邪??標動靜,不云寂動者,以問中但譏其動,意謂動則?寂,不知動時全寂,故云動寂。然禀實教之行者,悟理起行,不㨂凡夫,況七地乎?演此顯無住之因,方契無住之果矣。

無名曰:經稱聖人無爲而無所不爲。

放光二十四云:佛言:適無所爲故行般若波羅?等。無爲寂也,無所不爲動也,寂不妨動故。

無爲,故雖動而常寂。無所不爲,故雖寂而常動。雖寂而常動,故物莫能一。雖動而常寂,故物莫能二。物莫能二,故逾動逾寂。物莫能一,故逾寂逾動。

初四句相躡,顯動寂無違。次四句顯二法非一非?。後四句躡前釋,成二行?流。

所以爲?無爲,無爲?爲,動寂雖殊,而莫之可?也。

承前三對之文,一致巳明。此但結成前所引經,通荅進修之動。既爲?無爲,如何進修三位一句属動?

道行云:心亦不有亦不無。

?彼經初卷中文。㨿前問中,身心各說,以進修是取捨之心,積德是渉求之身。?荅中,初荅進修,引爲不爲之文,意?属身,以運行由身故。?荅積德,而却引心亦不有之文,意以渉求,豈非是心?大底行由身運,身由心䇿,身心相應,互舉皆可。況法身菩薩,證心成身,未?宛?,不惟動寂無殊,亦乃身心一致。

不有者,不若似有心之有;不無者,不若無心之無。

義如下釋。

何者?有心則衆?是也,無心則太虗是也。衆?止於妄想,太虗絕於靈照。豈可止於妄想,絕於靈照,標其神道而語聖心者哉?

衆?,謂凡夫。初二句指體,次二句彰過。豈可下,正㨂。

是以聖心不有,不可謂之無;聖心不無,不可謂之有。

爲斥二見,故言非有非無。豈可聞說非有,却計是無等?謂者,計謂之謂。

不有故心想都滅,不無故理無不契。理無不契故萬德斯弘,心想都滅故功成非我。

初二句離過,次二句證理。次二句初由契理,恒沙佛法一一隨理周遍法界。後二句由心想滅故功皆無相,無容我證我爲如何,乃云積德起於渉求哉?

所以應化無方,未?有爲,寂然不動,未?不爲。經曰:心無所行,無所不行。信矣。

荅問至此,大理巳明,前結後證,文皆可了。所引之經,亦義引大品等,如無作品云:菩薩行般若,不行色爲行般若,不行受想等爲行般若等。自此巳下,廣會教理,㫖不?前。

儒童曰:昔我於無數刼以國財身命施人,無數以妄想心,則非爲施也。?以無生心五華施佛,始名施尔。又空行菩薩入空解脫門,方言?是行時,非謂證時。

智論第十六云:我於無量刼中,頭、目、髓、腦以施衆生,合其願?,乃至慇懃精進,求此功德,欲具足五波羅?。我是時未有所得,見然燈佛以五華施佛,布髪泥中,得無生法忍,?時六波羅??等。釋曰:七地巳前,智相未盡,故三輪未或全空,住相行施,非眞施也,以不順眞故。施既如此,戒等皆然,舉一例諸也。至無相地,智相巳亡,無生又證,施無所住,㝠然契眞。施雖五花之尠,勝前身命之多,蹄涔?量,何敢相望?施華之緣,如本行經。又空行下,放光二十略云:菩薩行空、無相、無願三昧等。?正是行五波羅?時,非是證時,皆顯動寂無妨。

然則心彌虗,行彌廣,終日行不乖於無行者也。

謂行行忘相,動而恒寂。

是以賢刼稱無捨之檀,成具美不爲之爲;禪典唱無緣之?,思益演不知之知。

梵云檀那,此云布施。賢刼經說:一切諸法,無有與者,是曰布施。成具經云:不爲而過。爲禪經說:?心三昧,有無緣之?。思益經略云:無取捨之知,方爲知矣。

聖㫖幽玄,殊文同辨。

文雖四?,㫖則一貫而玄通。

豈可以有爲便有爲,無爲便無爲哉?菩薩住盡、不盡平等法門,不盡有爲,不住無爲,?其事也。

初二句責其動、靜?見。菩薩下,引經顯理,?名經略云:上方香積世界菩薩欲?本國,向佛求法。佛言:有盡、無盡解脫法門,汝等當學。如菩薩者,不盡有爲,不住無爲。彼䟽解云:有爲雖僞,捨之而大業不成;無爲雖實,住之而慧心不明。?其事者,同前動、寂無碍。若有、無?見,豈順經義?既云平等,則盡與不盡,其行一也。

而以南北爲喻,殊非領會之唱。

領謂領納,會謂契會。雲庵云:南北之方定?,寂動二行常一。將定?喻常一,豈能領會也?

浏览 2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手机扫一扫分享

分享
举报
评论
图片
表情
推荐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手机扫一扫分享

分享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