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寂第十五

轻识古籍

共 1671字,需浏览 4分钟

 ·

2024-02-06 02:39

动寂第十五

十演之八也。法身巳上,行行合真,?相无相,焉有动而不寂,寂而不动邪??标动静,不云寂动者,以问中但讥其动,意谓动则?寂,不知动时全寂,故云动寂。然禀实教之行者,悟理起行,不㨂凡夫,况七地乎?演此显无住之因,方契无住之果矣。

无名曰:经称圣人无为而无所不为。

放光二十四云:佛言:适无所为故行般若波罗?等。无为寂也,无所不为动也,寂不妨动故。

无为,故虽动而常寂。无所不为,故虽寂而常动。虽寂而常动,故物莫能一。虽动而常寂,故物莫能二。物莫能二,故逾动逾寂。物莫能一,故逾寂逾动。

初四句相蹑,显动寂无违。次四句显二法非一非?。后四句蹑前释,成二行?流。

所以为?无为,无为?为,动寂虽殊,而莫之可?也。

承前三对之文,一致巳明。此但结成前所引经,通荅进修之动。既为?无为,如何进修三位一句属动?

道行云:心亦不有亦不无。

?彼经初卷中文。㨿前问中,身心各说,以进修是取舍之心,积德是渉求之身。?荅中,初荅进修,引为不为之文,意?属身,以运行由身故。?荅积德,而却引心亦不有之文,意以渉求,岂非是心?大底行由身运,身由心䇿,身心相应,互举皆可。况法身菩萨,证心成身,未?宛?,不惟动寂无殊,亦乃身心一致。

不有者,不若似有心之有;不无者,不若无心之无。

义如下释。

何者?有心则众?是也,无心则太虗是也。众?止于妄想,太虗绝于灵照。岂可止于妄想,绝于灵照,标其神道而语圣心者哉?

众?,谓凡夫。初二句指体,次二句彰过。岂可下,正㨂。

是以圣心不有,不可谓之无;圣心不无,不可谓之有。

为斥二见,故言非有非无。岂可闻说非有,却计是无等?谓者,计谓之谓。

不有故心想都灭,不无故理无不契。理无不契故万德斯弘,心想都灭故功成非我。

初二句离过,次二句证理。次二句初由契理,恒沙佛法一一随理周遍法界。后二句由心想灭故功皆无相,无容我证我为如何,乃云积德起于渉求哉?

所以应化无方,未?有为,寂然不动,未?不为。经曰:心无所行,无所不行。信矣。

荅问至此,大理巳明,前结后证,文皆可了。所引之经,亦义引大品等,如无作品云:菩萨行般若,不行色为行般若,不行受想等为行般若等。自此巳下,广会教理,㫖不?前。

儒童曰:昔我于无数刼以国财身命施人,无数以妄想心,则非为施也。?以无生心五华施佛,始名施尔。又空行菩萨入空解脱门,方言?是行时,非谓证时。

智论第十六云:我于无量刼中,头、目、髓、脑以施众生,合其愿?,乃至慇懃精进,求此功德,欲具足五波罗?。我是时未有所得,见然灯佛以五华施佛,布髪泥中,得无生法忍,?时六波罗??等。释曰:七地巳前,智相未尽,故三轮未或全空,住相行施,非真施也,以不顺真故。施既如此,戒等皆然,举一例诸也。至无相地,智相巳亡,无生又证,施无所住,㝠然契真。施虽五花之尠,胜前身命之多,蹄涔?量,何敢相望?施华之缘,如本行经。又空行下,放光二十略云:菩萨行空、无相、无愿三昧等。?正是行五波罗?时,非是证时,皆显动寂无妨。

然则心弥虗,行弥广,终日行不乖于无行者也。

谓行行忘相,动而恒寂。

是以贤刼称无舍之檀,成具美不为之为;禅典唱无缘之?,思益演不知之知。

梵云檀那,此云布施。贤刼经说:一切诸法,无有与者,是曰布施。成具经云:不为而过。为禅经说:?心三昧,有无缘之?。思益经略云:无取舍之知,方为知矣。

圣㫖幽玄,殊文同辨。

文虽四?,㫖则一贯而玄通。

岂可以有为便有为,无为便无为哉?菩萨住尽、不尽平等法门,不尽有为,不住无为,?其事也。

初二句责其动、静?见。菩萨下,引经显理,?名经略云:上方香积世界菩萨欲?本国,向佛求法。佛言:有尽、无尽解脱法门,汝等当学。如菩萨者,不尽有为,不住无为。彼䟽解云:有为虽伪,舍之而大业不成;无为虽实,住之而慧心不明。?其事者,同前动、寂无碍。若有、无?见,岂顺经义?既云平等,则尽与不尽,其行一也。

而以南北为喻,殊非领会之唱。

领谓领纳,会谓契会。云庵云:南北之方定?,寂动二行常一。将定?喻常一,岂能领会也?

浏览 1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手机扫一扫分享

分享
举报
评论
图片
表情
推荐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手机扫一扫分享

分享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