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論

轻识古籍-繁体

共 943字,需浏览 2分钟

 ·

2023-12-08 15:25

春秋論

春秋之義,莫大乎正名。何以正之?正之以天子之命而已。列爵有五,公、侯、伯、子、男,天子所命也。其進也,惟天子得進之;其黜也,惟天子得黜之。孔子特據之以大書于策,以明天子之命。故邾,附庸也,而進爲子;滕、薛來朝,侯也,其後滕降爲子,薛降爲伯;州虞、郭,小國也,而稱公;杞,本公也,而或降爲侯,或降爲伯,或降爲子,或復爲伯。他若于葵丘,宋以公而稱子;于温、于召陵,陳以侯而稱子,傳者見稱名之有異,因之據例?義,于宋、于陳,則云在喪未葬也,于州、于虞、于郭,則云非爵也,于杞則云用?禮也。夫曰未葬稱子,則桓公十有三年衞之宣公未葬而書衞侯,成公三年,宋之文公、衞之穆公皆未葬,而書宋公、衞侯;僖公二十五年,衞文公旣葬矣,而盟于洮,書衞子,是稱子不係乎葬不葬也。夫謂舍國滅國被執,雖生齊之于死,故稱公,則紀侯大去其國,不當復書侯譚、子弦、子温、子䕫、子沈、子胡子,不當復書子。小邾子執于宋,徐子執于楚,衞侯、鄭伯、曹伯、莒子、邾子執于晉,皆不得復書爵也。其曰杞成公之卒,賤之,終其身也。文公之來盟旣,已賤之矣,其卒復書伯,其義何也?成公、文公之書子也,以其用?禮,雖大曰子也。其先公降而侯,侯降而伯,其義何也?之衆?說者皆由尊聖人之過,謂聖人可以意予奪之。進以示襃,黜以示貶,測之愈深,而離之益逺矣。方周未衰,諸侯不享覲者,一貶其爵,再削其地,至于不朝者三,則六師移之迨。後戰于繻葛,敗績于貿戎,而成周之禾、温之麥可芟而踐,六師,旣不能移,土地又不能削,惟爵號之存,猶可操其柄,則因其罪貶之。當日之諸侯未肯降心以從天子之命,其盟會慶弔來吿于宗國,必仍其舊而莫之改。孔子則因其時而考其事,書其爵以正其名。凡王之未嘗黜者,雖州、虞之細,猶得稱公。其旣黜者,杞雖二王之後,迭降爲子,俾知王命之不可犯,僣稱之不足恃,以取信後世,而當時之亂臣強國知所懼焉,故曰:春秋天子之事也。曰:然則宋、陳稱子,不以在喪未葬歟?曰:諸侯即位,必命之天子。旣葬而稱子,未受命于王也。受命矣,則雖未葬可以書爵,宋公、衞侯是也。子言之矣。惟器與名不可以假人,君之所司也。夫以君之所司,而在下之權得以進退予奪之,則孔子先自處于無王,何以使亂臣強國知懼而示信于後世乎?顧羣儒之說,猶紛紛附㑹之不一,此乃孔子所云罪我者也。

浏览 2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手机扫一扫分享

分享
举报
评论
图片
表情
推荐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手机扫一扫分享

分享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