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持要約

轻识古籍-繁体

共 5356字,需浏览 11分钟

 ·

2023-12-08 23:07

修持要約

平時齋戒潔巳,淸心靜慮,面西安坐,閉目默然,觀想阿彌陀佛?色金身,在西方七寳池中,大蓮華上坐。其身長丈六,兩眉中間,向上有白毫一條,八稜中空,光明照耀。金色面與金色身,更不得妄有分毫他?。當令閉?開?,悉皆見之。如此久久?心純熟,自然感應,見佛金身。此法最爲上等。葢心想佛時,此心?是佛,又勝于口?也。身後必上品上生,更于行住坐臥,著衣喫飯,一?時中,默默舉?南無阿彌陀佛,?返觀自照,這?佛求生淨土的是誰?良久,又?如是參䆒工夫,勿令間㫁。忽然親見彌陀,盡大地是個西方淨土。

蓮宗寶鑑云:修淨土人,凡欲入觀正?,西向一心,觀想阿彌陀佛而坐。或欲行持,一心觀想阿彌陀佛而行。或欲睡時,一心觀想阿彌陀佛而臥。功深力久,或于正觀?時,?得見之,或于睡夢中見之。但辦至誠,必如所願。觀經云:觀想阿彌陀佛身相光明,如百千萬億?浮檀金色。佛身高六十萬億那由他?河沙由旬。眉間白毫,如五須彌山,佛?如四大海水,淸白分明,以無緣?,攝取衆生。兼觀想觀世音菩薩,身長八十萬億那由他由旬,身紫金色,手掌作五百億雜蓮華色,有八萬四千光,其光?軟,以此寳手,接引衆生。次觀想大?至菩薩身,長八十萬億那由他由旬,舉身光明,作紫金色,有緣衆生皆得悉見。隨想巳身亦在七寳池蓮華内,結跏趺坐,見佛菩薩,并見諸佛,蓮華滿虛空界。如此觀想,善拫愈大。倘或未能,且想丈六小像亦可。

大悲懴文云:觀世音菩薩常白佛言,若諸衆生受持大悲神呪,不生諸佛國者,我誓不成正覺。是菩薩全以悲願度人,大?至菩薩以?佛證無生忍,䆒其因地,純于?佛上用工,??無間,打成一片。葢佛者心也,?佛?心,心心不二,佛佛皆然,一?貫通,是?淨土。?佛之㫖,大畧如斯。遼公祖師得是三昧,以示百二十二人及十八大賢,同修同證,思專想寂,以至䆒竟。

六祖讃云:

?此一句阿彌陀佛,是萬世出世之妙道,成佛作祖之正因。

此句是三界人天之?目,明心見性之慧燈。

此句是十方虗空之無際,廣大一性之圓明。

此句是五千大藏之骨髓,八萬總持之要門。

此句是渡苦海之?筏,最尊最上之法門。

所有四衆弟子,若要心性明朗,時時?想彌陀名號,???功,徑徃西方極樂世界,面見彼佛,親承授記。因誓曰:

我若妄語誑衆生,白遭㧞舌塵沙刼。

?明壽禪師

四楝料云:

有禪無浄土,十人九錯路。

隂境若現前,瞥爾隨他去。

無禪有浄土,萬修萬人去。

但得見彌陀,何愁不開悟。

有禪有浄土,猶如帯角虎。

現世爲人師,當來作佛祖。

無禪無浄土,鐵床并銅柱。

萬刼與千生,没個人依怙。

靈芝法師云:愽地凡夫惑業?縛,流轉五道,百千萬刼,受諸苦惱。忽聞浄土,志願求生,一日稱名,?超彼國。若人肯?阿彌陀佛,超?一切善根。何則?雖修一切福業,若無正信,求生浄土,皆爲小善根也。若?阿彌陀佛,?願求生浄土,是爲大善根也。

囗囗囗囗,囗囗囗囗,憶佛?佛,現前當來,必定見佛。如?香人身有香氣。如此繋心,任運常遮一?惡?。設欲作惡,心常下耎,惡不能成。如身有香自然離臭。又復覺心微起惡?,?便憶佛。以佛力故,惡?自息。又若覺他受苦時,以?佛心,憐憫于彼,願其離苦。若㫁刑獄,以?佛故,生憫念心。雖依王法,當宻作願云:我行王法,非我本心。願生淨土,誓相救濟。

凡修淨土,須是自信自行自辦,工夫努力,向前灼然,要敵他生死始得。若也半信半,?如何出得輪??若是信得及,便從今日,?大?猛大精進,莫問會?不會,但只執持一句南無阿彌陀佛,如靠一座須彌山相似,?撼不動。專其心,一其意,或參?,或觀?,或十?,或臆?,或默?,或禮?,念茲在茲,朝也?,暮也?,行也?,坐也?,日日時時,不要放捨工夫,如此把得定,做得主,縱遇苦樂順逆境界現前,只是念阿彌陀佛,無一?退惰心,决定要生西方極樂世界。臨命終時,定生上品。其或力量未?,應須隨力修,?朝昏禮?。縱使家緣冗繁,無忘十?稱名,猛着精彩,積功累行誓?此生,同登淨域,方爲了事。要知此事,决定不在,廣設道塲,多點香燭上,决定不在有傳有授,扭揑做作上,决定不在會說會道、廣化人緣上。此等之人,所謂着事相而疎正理,順聲色而背?宗,?他寳而巳無半錢者也。須是以?佛爲正行,而兼修福德,諸惡莫作,衆善奉行。所修一?善根,悉皆囘向,願生淨土,自然善果圓成,有行有願,?入無爲,此乃佛祖修淨業之本也。?人皈依佛㑹,或爲病苦,或爲?親,或爲消災祈福,或爲修積來生,皆是了還心愿。只求富貴榮華,?耀塵世,罕有爲自巳生死,?願?佛,往生淨土者。如此妄想,不合佛祖本願,縱使一生修誦,錯用工夫,臨終不得往生。

凡曰作福,盡屬有爲,乃世間有漏之因,非出世無爲之道。修行佛子,宜善思維。一?囘光,願捨娑婆,往生淨土。譬如游子,久客他鄉,復歸故里。凡?佛人,塵根未淨,惡?起時,須自檢點。或有慳貪心、嗔恨心、癡愛心、嫉妬心、欺誑心、吾我心、貢高心、謟曲心、邪見心、輕慢心、能所心,及諸隨?所生一?不善之心,設或起時,急須高聲,?佛歛?,歸正?下,打倂淨盡,勿令相續。所有深信心、至誠心、?悲心、謙下心、平等心、方便心、忍辱心、持戒心、喜捨心、禪定心、精進心、菩提心,及一?善心,常常守䕶,但能依法修持,是爲淨土正行。

初學對治昏散之法,數息最要。凡欲坐時,先想巳身,在圓光中,默觀?端,想出入息,毎一息默?南無阿彌陀佛一聲,方便調息,不緩不急,心息相依,隨其出入,勿令間斷。行住坐臥,常自宻宻行持,久久純熟,忽?心?開通,三昧現前,?是唯心淨土。天台十?論云:一?諸佛,悉皆平等,但衆生根鈍,濁亂者多。若不專心係?一佛,則心散漫,三昧難成。故專令?阿彌陀佛,?是一相三昧。寳王論云:修持一相三昧者,當于行住坐臥,係?不忘。縱令昏寐,亦係?而寢。覺?續之。不以餘業間㫁,不以?嗔等間隔。隨犯隨懴悔,??常淸淨圓明,?是一相三昧也。又須?救度衆生心,?至誠心,?堅固心,?深心,加以禮拜?佛。如此則現世?佛加佑,身後必上品上生。救度衆生心者,願生淨土,見佛得道後,救度苦?衆生,非獨度自身也。至誠心者,?心歸向,無邪曲也;堅固心者,堅持精進,更不退轉也。深心者,用心深至?透淨土,如探?底明珠也。三世諸佛,與法界衆生,皆由心造。吾心如是,焉得不上品上生?

人生皆如水泡,生滅不常。或一歲二歲,或一十二十,幸而至五六十,亦爲難矣。况世間無非是苦,但不思省,故不覺知。不稱意時,固爲苦矣。?或稱意,亦無多時。父母妻兒,或疾病死亡;或殺傷離散,或自巳太限忽然而至。平生罪惡,豈得全無?自少至老,積累既多,閉?之後,不?隨業緣去。或墮地獄,受諸極苦;或爲畜生,受人宰殺;或生餓鬼,饑火燒身;或入修羅,嗔恨戰闘。?有善業,得生天上人間,受盡福?,依舊輪?,漂流汩没,無有出期。惟西方淨土,最爲超脫輪?之㨗徑,更得不退轉。色身難得,趂康徤時,辦此大事。當常作?云:吾自無始以來,輪?六道,不知有此法門,故不出離。?日知之,豈可不?時下手。年高者固當急急?力,年少者亦不可因循。平時豫僃,工力純熟,臨命終時,徑生極樂世界,視死入地府見圈王,受譴責者,相去萬萬矣。况其工甚易行,盡大藏中,八萬四千法門,無如此之要㨗者,而人或不知,可痛惜哉!知而不行,尤可痛惜也。

凡受師友之訓誨,恩地之提挈,交游之禮遇,悉皆告以淨土而爲之?。以至與一?人,或一飯一茶,一言一坐,下至僕?,有事我之勞者,皆以此告之,使脫離苦海。?一?知與不知,識與不識,皆以是化之,使?生淨?。又一?飛禽走獸蜎飛蝡動之?,遇彼宰殺受困時,皆當爲?阿彌陀佛數聲,或往生呪數遍云,願汝往生極樂世界。乃至形相不可見者,亦當作是?言。如此則吾善?純熟,臨終上品上生必矣。大?菩薩勸修西方偈云:能勸二人修,比自巳精進。勸至十餘人,福德巳無量。如勸百與千,名爲?菩薩。又能過萬數,?是阿彌陀。勸人善道,名爲法施,勸修淨土。又法施之最大者,齋?供佛,燒香獻花,懸旙建塔,?佛禮懴,種種三寳上崇奉。以此功德,?向願生西方,或爲世間種種利益方便善事。若爲子盡孝,爲兄友愛,爲弟敬長,鄉黨鄰里,姻親相接,以禮相與,以恩以至,事君則盡忠,爲官則盡仁,爲下則?以事上。或敎導愚迷,或扶?孤?,或濟急難,或惠貧窮,或修橋砌路,或施藥散食,或减巳奉養,以利他人,或臨財饒人,以自省約。或敎人爲善,或

讃善止惡,隨力所作,世間一?善事,不拘大小,不拘多少,以此?向,願生西方,常使一?不㫁,?茲在茲,必上品上生。

佛言:欲修淨土,當修三福:一者孝養父母,奉事師長,?心不殺,修十善業;

二者受持三皈,具足衆戒,不犯威儀;

三者?菩提心,深信因果,讀誦大乗,解第一義,勸進行者,此三世諸佛,淨業正因。三皈謂皈依佛法僧也。人子于父母,服勞奉養以安之,孝也;立身行道以顯之,大孝也;勸以?佛法門,?得往生淨土,大孝之大孝也。奉告世人,父母在堂,早勸?佛,更須敎以至誠信向,一心專?。寳積經云:世尊父王,頂禮佛足,一心合掌,而白佛言:云何修行當得佛道?佛言:一?衆生皆?是佛。汝?當?西方世界阿彌陀佛,常?精進,當得佛道。觀此則知爲人子者,斷當勸進父母矣。吕文正公,每晨興禮佛祝云:不信三寶者,幸勿生我家。願子孫世世⾷祿,䕶持佛法。後吕氏所出,若公著、若好問、若用中,皆貴顯而奉佛,竟酬所願。况求生淨土,取必于自巳,而有不可必得?乎?凡在家菩薩,無?信之齋供,必須隨順正法,度日資生。或田疇力作,或巿井經營,或富有家貲,或日求升斗。?則不缺,儉則不奢。如此修行,方爲佛子。所以潭州黄老常打鐵以修行,居士龎公賣笊篱而養道。喻彌陀画像爲業,戴佛菴?燭資身,可謂一日不作一日不食矣。

善導和尚臨終往生正?文曰:凡一?人命終,欲生淨土,須是不得怕死。常?此身多苦,不淨惡業,種種交纒。若得舍此穢身,超生淨土,受無量快樂,解脫生死苦趣,乃是極稱意之事。如脫?衣得換珍服,但當放下身心,莫生戀着。凡遇病時,便?無常,一心待死。叮囑家人,及往來問候人,凡來我前,爲我?佛,不得說?前聞雜之話。家中長短之事,亦不須温言相慰,祝願安樂。若病重將終之際,親屬不得垂淚哭泣,及?嗟嘆懊惱之聲,惑亂心神,失其正?。但一時同聲?佛,待氣盡良久,方可哀泣。?有?毫繫戀,便成?礙,不得解脫。若得明曉淨土之人,頻來策勵,極爲得力。若依此者,决定往生,㫁無?也。

知歸子問曰:平生未?佛人,還用得否?荅曰:此法僧人俗人,未?佛人用之,皆得往生,决定無,?常見世人,平常?佛,禮讃?願,求生西方,甚是?拳。及至臨病,却又怕死,都不說着往生淨土之事。?待氣消命盡,方始十念鳴鐘,却如賊去?門,濟何事也。

生死事大,須是自家着力始得。若一?差錯,歴刼受苦,誰人相代?思之思之。若無事時,常以此法,精進受持,是爲臨終大事。佛言:若人命終之際,豫知時至,正?分明,洗浴着衣,吉祥而逝,光明照身,見佛相好,衆善俱見,定知此人决定往生淨土。

天台十?論云:臨終念佛,名最後心,其心猛利,一?佛名,?生淨土。葢垂死時,其心猛健决定,勝于百歲行力,故能感佛來迎,?生彼土也。

蓮池大師曰:?佛法門不論男女?俗,不論貴賤智愚,不論老少疲癃,但一心不亂,隨其功行大小,九品往生。故知世間無有一人不堪?佛。試爲衆等言之:

若人富貴,受用現成,正好?佛。

若人貧窮,家小累少,正好?佛。

若人有子,宗祀得託,正好?佛。

若人無子,孤身自由,正好?佛。

若人子孝,安受供養,正好?佛。

若人子逆,免生愛戀,正好?佛。

若人無病,趁身康健,正好?佛。

若人有病,?近無常,正好念佛。

若人年少,精神强健,正好?佛。

若人年老,先景無多,正好?佛。

若人處閒,心無事擾,正好?佛。

若人處忙,忙?偷閒,正好?佛。

若人出家,逍遙物外,正好?佛。

若人在家,知是火宅,正好念佛。

若人聰明,通?淨土,正好?佛。

若人愚魯,别無所能,正好?佛。

若人持律,律是佛制,正好?佛。

若人看經,經是佛說,正好?佛。

若人叅禪,禪是佛心,正好?佛。

若人悟道,道須佛證,正好?佛。

普勸世人,火急?佛,九品往生,華開見佛。見佛聞法,䆒竟成佛,始知自心,本來是佛。

眞歇了禪師云:㨗徑法門,惟有?佛,功髙易進。若不?佛而求出離者,終無所?。普勸清信,一心?佛,求願徃生,决矣不悞。

明教大師云:吾勸學道者,若不能頓悟,且把一句阿彌陀佛,常憶常?,常覺常照。何以故?此時縱然未悟,臨命終時,仗彼佛力,必得徃生。既得徃生,何愁不悟。諸仁者,要知?佛一門,實乃超出餘門之上。

天如祖師云:世人愚昧特甚,教他?佛徃生,毎自諉凢夫,如何敢?,必待來世再修。不知?佛法門,一?信心,弹指可到,總仗佛力接引,何待來生?先德云:此身不向?生度,更向何生度此身?斯言誠宜三復。

宗本法師,禪宗净土難易説,?世人提公案做工夫,只期叅禪悟道,不願徃生净土,此法何如?答曰:利根上智之人,可以?叅實悟,畧有差訛,便?大錯。何以故?叅禪悟道者難,?佛徃生者易。古德云:叅禪要了生,?百無二三;?佛求生浄土,萬不失一。正所謂有禪無浄土,十人九錯路也。法門固有八萬四千,總不如一句阿彌陀佛。

浏览 1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手机扫一扫分享

分享
举报
评论
图片
表情
推荐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手机扫一扫分享

分享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