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水自梁而荆匯江入海或曰漢合於江自源而流亦甚近矣似難與江河並列者也余曰以瀆言則曰濟以水之大者言則曰漢孟子之爲義也大矣因紀

共 2328字,需浏览 5分钟

 ·

2023-12-08 14:04

漢水自梁而荆匯江入海或曰漢合於江自源而流亦甚近矣似難與江河並列者也余曰以瀆言則曰濟以水之大者言則曰漢孟子之爲義也大矣因紀

漢水。

漢水出陝西寧羌州嶓冡山,

禹貢“嶓冡導漾”,卽此山也。水經以爲沔水出武都沮縣東狼谷中,東。南流注漢。然則沔水特入漢之小水耳,乃言沔水之源,而不詳漢所自出,舛矣。酈道元以爲沔水一名沮水,東南流會於沔,同爲漢水之源。說者謂漢有二源,理或然矣。陸游曰:“嘗登嶓冡山,有泉涓涓出山間,是爲漢水之源。”孔氏曰:“泉始出山爲漾。”非即此水歟?東流經沔縣南,又東經褒城縣南。

漢水在沔縣南十里。孔氏曰:“漢上曰沔,縣以水名也。”又東南流經褒城縣南四里,而東入南鄭縣界。

又東南經漢中府城南,又東經城固縣南。

漢水在漢中府城南三里。又東經城固縣南五里。志云:漢水自褒城而東,曲折環流,爲郡邑之衿帶。

又東經洋縣南,又東北經西鄉縣北。

漢水在洋縣南一里。志云:漢在縣境中者多灘瀨之險,自是而東,水勢漸盛,流漸濶。又東經西鄉縣北,而洋水會諸小水流合焉,漫衍幾里許,南北朝時沿流置戍,因以為險。

又東北流經石泉縣南,折而南流經漢陰縣西,又南經紫陽縣城西,復折而東北流,經漢陰縣之南。

漢水在石泉縣城南。縣屹峙漢濱,稱爲津要。經縣東五六里,復折而南流,經漢陰縣西境,又南至紫陽城西五里,復折而東經城南,又東北流出漢陰南境。而入興安州界。葢石泉以東南皆大山盤阻,漢江回繞而出也。

又東北經興安州北,又東北經洵陽縣南,又東南經白河縣北,湖廣上津縣之南。

漢水在興安州城北四里,爲州境之衿帶。漢川有事,州其中流之會也。又東百二十里而經洵陽縣城南。洵水自北流入焉,謂之洵口。又東南流經白河縣北,南去縣二里。北去湖廣上津縣百二十里,江口鎭在焉,卽漢濱渡口也。又東經竹山縣北、鄖西縣南。

漢水自上津縣而東,經竹山縣北境,南去縣百餘里,縣境諸水皆流入焉。又東流經鄖西縣南五十里而入鄖縣境。漢江經此,爲荆、梁、雍、豫四州之間,道里綿邈,山川阻深,多伏戎之患。

又東南經鄖陽府城南,又東經均州北。

漢水自鄖西縣東南流二百四十里而經鄖陽府城南。府北通宛、洛,西走金、商,沔北之要地也。東北流百八十里而經均州北。州翼蔽襄、樊,恃漢水爲形勝云。

又東南經光化縣北,又東南經穀城縣東。

漢水自均州東南流一百五十里而至光化縣城北。又東南流五十里而至穀城縣境。均水自北流入焉,謂之均口,亦襄、鄖間之要地也。

又東經襄陽府城北,又東南經宜城縣東。

漢水在襄陽府城北,漢江北岸,卽古樊城也。夾江對峙,爲古今之形勝,南北之腰膂,有事戰守者必資於此。漢建安中,關羽圍于禁於樊城,會沔水泛溢三丈有餘,羽乘水急擊,遂克之。自古襄陽倚樊城爲固,而樊城恃漢水爲險也。志云:漢水重濁,與大河相似,襄陽實當其衝,爲患最劇。自唐以來,皆築堤遶城,以防潰决,故有襄陽大堤之稱。明正統、嘉靖間,兩被漂溺,皆以大堤廢損故也。惟修築舊址,倍高且厚,襄城庶恃以無恐。自襄陽以下,漢水益折而南,凡百二十里而經宜城縣東。又南入承天府界,

又南經承天府城西,又南逕荆門州東。漢水自宜城縣南流,凡百七十里而至承天府城西。府控臨津流,爲南北衝要,江、沔有事,此亦必爭之地也。而濁流嚙决,最爲可虞。嘉靖末曾被其患,不可不預爲備。又南流四十里而經荆門州東境,漢江至此復漸折而東矣。

又東南經潛江縣北,又東經景陵縣南,沔陽州北。

漢水在潛江縣西北四十里。又東南經縣北而入景陵縣境,北去縣百里,南接沔陽州亦百餘里。志曰:漢水由荆門州界折而東,大小羣川咸滙焉。勢盛流濁,浸淫蕩决,爲患無已。而潛江地居汙下,遂爲衆水之壑,一望瀰漫,無復涯際。漢水經其間,重湖浩淼,經流支川,不可辨也。葢漢水爲湖北之害,而襄、郢二州爲甚。潛江又承襄、郢之委流,當漢江曲折回合之處,瀦爲大澤,勢不能免矣。而景陵、沔陽又潛江之委流也。今沔陽四境,惟湖陂連亘幾數百里,皆爲漢水所滙。葢漢水性曲,往往十里九灣。語曰:“勁莫如濟,曲莫如漢。”郢、沔之間,波流回盪,自必瀦爲藪澤。小民見填淤之利,復從而隄防之,爲民牧者,又不講於節宣疏瀹之理,歲月之間,苟幸無事,大水時至,則委之洪濤中耳。童承敘曰:“漢水至濁,與江湖水合,其流必澄,故常填淤,而阻澤之區,因成沃壤,民漸芟剔,墾爲阡陌。又因其地之高下,修隄防以障之。大者輪廣數十里,小者十餘里,謂之曰垸。其不可隄者,悉弃爲萊蕪。昔時垸必有長,統丁夫主修葺。其後法久?滋,修不以時,垸愈多,水愈迫,客堤益高,主堤益卑,故水至不得寛緩,湍怒迅急,勢必衝囓,主堤先受其害,客堤隨之泛濫洶湧,悉爲巨浸矣。”○考均州以上,漢水發源未遠,故潰决常少;漢川以下,漢水入江已近,故横溢鮮聞。惟襄陽以迄於沔陽,上流旣遠,而衆流日益,入江尚遙,而地勢愈卑,漢水泛濫其中,如潰癰然,不可不察其病而圖其方矣。又天下之水,大河而外,重濁而善决者,在北則漳與沁。在南則漢、漳附衞入海,而後漳水之决少;漢附江入海,而後漢水之决少。沁本濁而又并入於河,故河之決最多。或謂河合於淮,藉淮以刷河,而河庶幾可治。然淮終非河敵也,又安能使河之不至於决哉?

又東經漢川縣南,又東經漢陽府城東北,合於大江。

漢水在漢川縣西南十里。又東南流百六十里至漢陽府城北五里,又東南經大别山北而南入於江,謂之漢口,亦曰沔口,亦曰夏口,爲自古噤喉之地。談東南形勝者,必以夏口爲首也。夏口東岸卽是武昌府,自昔置重鎭於此,豈非以險要所在,控扼不可或疎也哉?蔡氏曰:“禹貢言江、漢朝宗於海,明乎江、漢二川勢均力敵,非有主客先後之分矣。”自嶓冡發源以達於江,經流曲折,凡三千餘里。漢水實南紀之雄矣。

右漢水讀史方輿紀要卷一百二十七終

浏览 6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手机扫一扫分享

分享
举报
评论
图片
表情
推荐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手机扫一扫分享

分享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