䇿問三首

轻识古籍-繁体

共 1238字,需浏览 3分钟

 ·

2023-12-07 05:20

䇿問三首

不舉子之俗,惟閩中為甚,而吾郡積習,盖敝俗也。幾年於兹,未之能革,議者患之。聖人在上,旁燭幽隱,比降詔書,俾䟽法令以示民,使之知禁,宜其下觀而化,速於影響。然或者尚慮革之之難也,聞之昔之為順興者,深究其敝,於是先之以訓誘,申之以威信,茍觸憲網,必刑無赦。曽未嵗餘,此風遂變。其後數年,有恱其事者,以彼之?為施之將樂,稍加懲艾,闔境大擾。夫縣令於民為親?以承流宣化,其勢甚利,而父母之殺其子,性固不忍,以兹利勢順民性而導之,宜若易。然今或以為難,何也?豈治民者未得其術與?抑亦舊染之習未可以卒令與?若乃二宰之政,其得其失,至今先生長者,類能言之。諸君儻聞其說乎,幸迹其本末,併䟽已見,眀以告我當道之賢守令,使推行之,庶㡬革積年之敝,自吾郡始。他日芣苢之詩,被之絃歌,是亦諸君之助也。

昔孟子之言性曰:人之性善。荀子從而非之,曰:人之性惡。楊子以人之性善又不能無惡也,因為之言曰:善惡混。而韓子者又以三子之言為猶有?遺,别之以三品焉,曰:上焉者善,下焉者惡,中焉者可導而上下也。自四子之說興,天下之言性者紛然不一,而卒無定論。夫性者,人之?固有也,學者期復乎是而止耳,誠不可不知,而其論之不一如此,將孰從乎?彼性惡之説,後世莫不深罪其言之偏,而不敢正以為非。如不敢正以為非,則是以楊子、韓子之説為得,而孟子之說為未盡矣。夫孟子,百世之師也,學者?取以為標凖者也,其果不能盡夫性之説,而有待於楊、韓耶?人之言曰:楊子之言性,兼性之不正者言之,實無害於孟子之説。然公都子之問甞,曰:性無善無不善。又曰:性可以為善,可以為不善。又曰:有性善,有性不善。而孟子既辨之於其書矣,彼楊子、韓子之説,其果能外是乎?不然,則學者於此不容無説。孔子曰:性相近也,習相遠也。或曰:孔孟之言性一也。或又曰:不能無異。誠有異乎?其無異乎?夫性之在人,既不可不知,宜瑩其説,使無疑焉,然後反身而誠,庻乎其能盡之。今也如繫風捕影,茫然失據,將以誰斯?謂宜有至當之論,以證四子之言,以?吾夫子未盡之意。此吾黨羣居?,宜切磨以求益者也。儻有?聞,幸相為言之毋隱。

或問佛於王通,通曰:聖人也,其教如何?曰:西方之教也,中國則泥。盖有取於其心,不取其迹也。佛法之行於中國,盖千數百年於兹矣。豪傑名世之士,往往不鄙其說,一有詰之以非吾儒之道,則過而為王通之論者,不知幾何人也。予疑夫迹之於心,猶木之有末,而水之有流也,豈有迹非而心是者?今其教益熾,而學士大夫?以奉之者,比隋唐之際又甚。世無韓子,其孰以為不然。借使原道之論興,而以燕伐燕之譏得以勝之矣。嗟乎。道之不眀,異端害之也。彼其?以入人之深,亦各有理,豈易以口舌爭乎。然倘至於道,則有不可不辨者。聖人在上,人倫已眀,茍用其言,於法有禁,未火其書,意可見矣。然猶不能絶人之心好也。願與諸君極其本原而揚㩁之,深眀前世儒者取予之是非,槩之以先王禮義之誠意,以證今日學士大夫?以奉之之失,庶幾從上之令,於道弗畔。非茍為異也,亦以自治而已。諸君以為如何?

浏览 1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手机扫一扫分享

分享
举报
评论
图片
表情
推荐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手机扫一扫分享

分享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