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驱虫斑鸠菊为菊科斑鸠菊属的一年生草本植物。高1-2米;茎直立、上部多分枝,微带棱条纹,被疏短柔毛和腺毛;叶互生,头状花序,生于叶腋或枝端;花筒状,紫红色,简部细长;瘦果倒长,长约5毫米,呈墨绿色,具棉齿状冠毛1-2列,淡棕黄色;花期8-9月,果期8-10月。驱虫斑鸠菊在中国引种栽培,主产于中国新疆;中国以外主要产于印度、巴基斯坦等地;多生长于宅旁荒地或路边,性喜温暖和阳光充足环境,忌潮湿阴冷的环境,较耐旱,对土壤要求不严,适宜生长在疏松不过于黏重的微碱性土中。繁殖方法多为种子播种。驱虫斑鸠菊以果实入药。果实味极苦,有清热消炎、活血化癌、杀虫去斑之功能,全草可驱蚊虫、蛲虫;驱虫斑鸠菊可外用治疗疮病肿痛,主要用于治疗白癫疯。... 更多
形态特征
茎
茎直立,粗壮,高达60厘米,上部多分枝,具明显的槽沟,被腺状柔毛,叶膜质,卵形,卵状披针形或披针形,长6-15厘米,宽1.5-4.5厘米,顶端尖或渐尖,基部渐狭成长1厘米的叶柄,边缘具粗或锐锯齿,侧脉8对或更多,细脉细而密,网状,两面被短柔毛,在下面脉上毛较密,有腺点;
花
头状花序较多数,较大,径15-20毫米,在茎和枝端排列成疏伞房状;花序梗长5-15毫米,常具线形的苞片,顶端稍增粗,被密短柔毛及腺点;总苞半球形,总苞片约3层,近等长,外层线形,稍开展,长10-12毫米,绿色,叶质,外面被短柔毛和腺点,中层长圆状线,顶端尖,上部常缩狭,绿色,叶质,内层长圆形,从基部向顶端渐膜质,顶端尖;总苞片在结果后全部反折,花托平或稍凹,有蜂窝状突起;小花约40-50个,淡紫色,全部结实,花冠管状,长9-10毫米,管部细长,长6-7毫米,檐部狭钟状,有5个披针形裂片;
果
瘦果近圆柱形,基部缩狭,黑色,长约4毫米,具10条纵肋,被微毛,肋间有褐色腺点;冠毛2层,淡红色,外层极短,近膜片状,宿存,内层糙毛状,短于瘦果的2倍,易脱落;
生态习性
生境
宅旁荒地或路旁;
物候期
花期9月至翌年2月;
主体信息
拉丁名
Vernonia anthelmintica (L.) Willd.
中文名
驱虫斑鸠菊(qū chóng bān jiū jú)
文献
Sp. Pl. 3: 1634 (1803)
界
Plantae-植物界(zhí wù jiè)
门
Angiospermae -被子植物门(bèi zǐ zhí wù mén)
纲
Magnoliopsida-木兰纲(mù lán gāng)
目
Asterales -菊目(jú mù)
科
Asteraceae菊科(jú kē)
属
Vernonia-斑鸠菊属(bān jiū jú shǔ)
评价
0.0(满分 10 分)0 个评分
什么是点评分
全部评价(
0)
推荐率
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