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置寺摩崖造像

联合创作 · 2023-08-05 21:19

花置寺造像,位于中国四川省成都市邛崃市临邛镇柏树村,为唐朝至宋朝时期的摩崖造像。其始创于唐贞元14年(798年),由原长安御赐敕授上京章敬寺僧采所塑造。现存造像剩余10龛窟,包括千佛壁在内的佛像2019尊,以及记事碑一通。内容包括无量寿佛、西方净土变、千手千眼观音等,最大的无量寿佛高4.7米。

文化

文化特点

花置寺摩崖造像的佛教石刻艺术体现了唐代中、晚期的不同风格,承载着唐代佛像艺术灵魂。

建筑特点

花置寺摩崖造像面部圆润丰腴,衣褶飘带质感轻薄,寓动于静,寓慈祥于庄严,颇具深厚的艺术魅力。现存造像10龛2019尊,均为长方形敞口平顶龛,从东向西编号,主要内容有千佛、毗沙天王、西方净土变、无量寿佛等。

历史

建筑历史

据碑载,造像始凿于唐贞元十四年(798),由原长安御赐敕上京章敬寺僧马采创刻。

据铭文记载,大历四年唐代宗李豫在长安修建章敬寺后,曾御赐僧采(马采)为懿德大师并在该寺“主讲纲维”,采因而“声驰上国,名重神都”。

文物保护

1980年7月,花置寺唐代摩崖石刻被四川省人民政府批准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主要景点

1号龛

1号龛为无量寿佛立像,通高4.7米。造像面部圆润丰腴,衣褶飘带质感轻薄,寓动于静,寓慈祥于庄严,颇具深厚的艺术魅力。文化部美术研究所的专家鉴定为唐代摩崖造像中罕见的精品。

2号龛

2号龛,位于崖面最左端。外方内圆拱形龛,龛基上雕出方形平台,平台正面雕缠枝花卉,上雕毗沙门天王,头部风化,双手残,有火焰纹桃形头光,穿铠甲,腰间佩兵器,肩上雕刻风化不清,脚踏三身地鬼。左右侧地鬼单腿跪于平台上,头残,天王脚分别踏于地鬼竖起的膝上,中间地鬼坐于平台上,双手举托天王双脚。天王残高1.5米,肩宽0.41米。龛外有后代题记,左侧竖刻“露滴成仙岛”,右侧竖刻“岩开聚佛场”。

3号龛

3号龛,位于2号龛右侧。方口龛,龛下部雕出龛基,龛口上部略残,龛内平面略呈方形。内龛高2.3米,宽2.02米,深0.85米。龛内下部正壁雕宝瓶,瓶中生出莲枝、莲叶,瓶上方生出祥云,祥云上刻出“凸”形平台,台上雕莲座刻一佛二菩萨像。主佛头后有火焰纹大背光,披通肩袈裟,面部残,双手施禅定印,结跏趺坐于仰莲圆台上。主尊身后有菩提双树,二菩萨立于主佛两侧,胸前挂饰璎珞。

4号龛

4号龛由相连两龛组成,作平行对称排列。两龛构图大至相同,均由一佛、二菩萨、二弟子、二天王像及1745躯小佛像组成。俗称“千佛龛”。造型优美生动,莲座镂刻精巧。各龛造像继承中国佛教造像早期的庄重、雄浑和丰满诸特征。衣饰简朴,线条轻快流畅;布局严谨,刀法遒劲圆熟,充分体现出该处造像上承北魏、盛唐的传统造像风格。

浏览 7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手机扫一扫分享

编辑 分享
举报
评论
图片
表情
推荐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手机扫一扫分享

编辑 分享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