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泽寺摩崖造像

共 1808字,需浏览 4分钟

 ·

2024-05-24 11:40

历史沿革

北魏晚期,皇泽寺摩崖造像开始创建,历经北周、隋、初唐的不断发展,渐成规模,至盛唐时达到鼎盛。
武周元年(690年),称帝后,为纪念自己的龙兴之地,赐名“皇泽”,并刻真容像于寺内,寓其“皇恩浩荡,泽及故里”之意,皇泽寺自此得名。

建筑特点

皇泽寺摩崖造像皆镌造于临嘉陵江的绝壁之上,现存造像57窟龛、大小造像1200多躯。现存重要洞窟有12号、13号、15号、28号、38号、45号、51号、55号、56号等洞窟。主要的石刻龛窟有中心柱窟、大佛窟、五佛亭石龛、则天殿石龛等。从洞窟形制、造像风格诸方面看,接近中原石窟。
皇泽寺摩崖造像

文物遗存

中心柱窟

中心柱窟,亦称支提窟,开凿于北魏晚期。窟为方形,方顶四角连线凸接于中心五级塔柱,三壁凿龛,并饰以千佛像。窟室三壁三龛,雕一佛二弟子二菩萨,龛顶雕七佛八飞天,三壁上部平面处浮雕千佛,中心柱由塔基、身、顶三部分组成。是皇泽寺现存最早的一窟造像,也是四川地区唯一的一座中心柱窟。

大佛窟

大佛窟,窟高6.86米、宽5.55米、深3.6米,窟内雕一佛二弟子二菩萨,龛口二力士,窟室后壁浮雕人形化天龙八部护法神像。

五佛亭石龛

五佛亭石龛是以5个石龛雕刻而得名的,其中一号石龛较大,主像释迦牟尼身披袈裟,衣纹纤细。左右的菩萨像头束发髻,戴着珠环宝冠,胸前挂饰璎珞,身披纱络,下着绮罗。

写心经洞造像

写《心经》洞中保存有唐代书法家手书的经文题刻。宝应元年(762年),颜真卿为利州刺史,曾写《心经》一卷,刻于此处,因此俗称写《心经》洞。写《心经》洞有造像分布于洞内三面,共计19龛。东面主要雕刻经幢和六道轮回的内容;西面的造像常年埋于土中,2005年春在基建过程中被发现,主要内容为三世佛及释迦牟尼佛、多宝佛的题材;南面据说为武则天的父母武士彠、杨氏开凿,是武家为武则天的出生祈福所开,窟内现存有武氏夫妇礼佛图一组。

武则天真容石刻

则天殿内陈列的武则天真容石刻雕像,高1.8米,由整块砂岩雕凿而成。武则天神态安详,结跏趺坐,头戴高宝冠,冠中饰坐佛,颈佩项圈,胸饰璎珞,披帛自双肩下垂绕体侧,双手于腹前施禅定印,表现的是武后老年的形象,寓意其是菩萨转世以及晚年登基做皇帝这一史实。这是国内唯一的一尊武后真容石刻像。

庙记碑

则天殿内陈列有“大蜀利州都督府皇泽寺唐则天皇后武氏新庙记”碑,后蜀广政二十二年(959年)昭武军节度使李奉虔所立,碑高89厘米、宽90厘米、厚21厘米,碑阳自左至右竖书29行,碑阴自左至右竖书25行,遇敬语则空三格。该碑对研究皇泽寺的历史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也是郭沫若考证武则天生于广元的重要依据之一。

蚕桑十二事图

《蚕桑十二事图》用白描画阴刻在石屏上,《选桑椹》《种桑》《树桑》《条桑》四图展现了清代培植桑树的情景。此外,《窝种》《种蚕》《喂蚕》《起眠》《上簇》《分茧》《腌蚕》《缫丝》八图,一一展现了清代人养蚕、缫丝、纺织的全过程。

宋墓浮雕石刻

宋墓浮雕石刻是于1974至1980年间从广元城四周坝子宋墓中出土的。浮雕石刻共24块,每块长2米,宽0.8米,均系由本地的黄砂岩石刻成。

文物价值

皇泽寺摩崖造像对研究四川地区佛教的传播路线、造像题材和风格、人们的宗教信仰都提供了详实的资料,具有极高的历史、科学、文化、艺术价值。

历史文化

郭沫若曾赋诗称赞说:“广元皇泽寺,石窟溯隋唐。媲美同伊厥,鬼斧似云岗”。

保护措施

1961年3月4日,皇泽寺摩崖造像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
2019年8月,皇泽寺摩崖造像保护利用设施建设项目通过广元市发改委立项批复。
2021年3月,皇泽寺摩崖造像保护利用设施建设项目开工,2021年12月完工,建设内容主要有保护利用设施建设4项、景观环境整治建设8项、基础设施建设2项、基本接待设施建设3项、设施设备购置及游客中心功能提升内装优化等。

旅游信息

地理位置

四川省广元市利州区皇泽路97号。

交通信息

公交车:广元市经过(停靠)皇泽寺的公交车线路有:1路、15路、观光巴士。
自驾车:成都——成渝环线高速公路(沿成渝环线高速公路行驶92.2公里)——京昆高速公路——广元出口离开上匝道——G312——皇泽寺。
浏览 9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手机扫一扫分享

分享
举报
评论
图片
表情
推荐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手机扫一扫分享

分享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