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君庙-泉护村遗址
共 1512字,需浏览 4分钟
·
2024-05-24 10:00
历史沿革
1955年,北京大学历史系考古专业为配合黄河水库工程,组成的黄河水库考古工作队陕西分队华县队、在对渭南、华县两地进行考古调查时发现元君庙、泉护村遗址。
1958年秋,北京大学历史系考古专业组成黄河水库考古工作队陕西分队华县队,在元君庙遗址进行了考古调查及发掘工作。发掘工作至1959年夏结束,发掘面积800平方米。
1958~1959年,国家黄河水利工程局考古队、北京大学考古所先后在元君庙遗址试掘。
1997年,陕西省考古研究所对元君庙遗址进行第二次发掘。遗址发现之初,就对仰韶文化的分期及文化特征认定等基础性研究产生了巨大影响。
2009年10月~2010年4月,陕西省考古研究院联合渭南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在华县文管办的协助下对泉护村遗址进行了考古发掘。
元君庙-泉护村遗址
遗址特点
元君庙-泉护村遗址中发现有仰韶文化的典型墓地和居址。墓地在元君庙,属于仰韶文化半坡类型。依早年荒废的元君庙面得名。遗址南依秦岭少华山,北眺渭水,源自秦岭,北注渭河的沟峪河从其西侧流过,西南隔沟峪河与泉护村遗址相望。发现墓葬共57座,其中45座分属于东西两个同时并存的墓区,每区墓葬可分三期,依早晚次序分列成3个纵行。除一部分单人墓外,28座是同时葬入的多人合葬墓,每墓少者2人,多者25人,均仰身直肢,头向西。居址位于泉护村,属于仰韶文化庙底沟类型,东距丰良村200米,北临老西潼公路。南北宽400米,东西长500米,总面积20万平方米。。房址有半地穴、地穴式两种。半地穴式为方形圆角,地穴式口部椭圆形。
文物遗存
历史文化
元君庙墓地反映了当时存在家族、氏族、部落的社会组织情况。从一次葬二次葬兼有和纯为一次葬的多人合葬墓内成员死亡年龄的分析比较,确知有些是不同辈分成员的合葬墓。在元君庙没有发现可判定为一夫一妻的合葬墓。合葬墓中成年男女人数往往不成比例,这说明家族成员的构成,没有因婚姻关系得到调整,家族是以血缘关系结合起来的集体。这里各类女性墓的随葬品一般多于各类男性墓,还存在着对少数成年女性和女孩实行厚葬的现象,说明在财产方面的母女继承制。上述情况表明,元君庙的仰韶文化半坡类型居民处于母权制氏族社会时期。
泉护村遗址以仰韶文化庙底沟类型为主要内容,是该类型一处颇具代表性的遗址;同时,还提供了该类型发展去向的重要物证。泉护村庙底沟类型(即泉护村一期文化)的主要文化特征,包含绘有两种花卉图案、一种鸟形图案的彩陶盆(钵),并有重唇小口尖底瓶、葫芦小口平底瓶和砂陶罐。5种陶器特征鲜明,从早到晚发展的连续性清楚,阶段性明显,可分为3个阶段,经过了“成熟、转折、退化”的全过程。
文物价值
泉护村遗址以仰韶文化庙底沟类型为主。泉护村一期文化显示其是该类型的代表性遗址;泉护村二期文化和泉护村三期文化,为研究该类型发展的去向提供了重要物证。
元君庙的发掘,对当时了解仰韶文化“半坡类型”的埋葬风俗和墓葬形制及其反映的社会制度,提供了系统的新资料,为确定“老官台文化”早于“半坡类型”提出了地层根据,又为东干沟一类文化遗存的分布发现了新线索。
保护措施
2001年6月25日,元君庙-泉护村遗址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旅游信息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