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平县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公报
连平县统计局 连平县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
2021年6月15日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统计法》《全国人口普查条例》规定,我国进行了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2]。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在县委、县政府统一部署下,在各镇各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在全县各级普查机构和普查人员的共同努力下,在广大普查对象的积极配合下,连平县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圆满完成现场登记工作,汇集了丰富翔实的普查数据,取得重要阶段性成果。根据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现将2020年11月1日零时连平县常住人口[3]的基本情况公布如下:
一、常住人口
全县常住人口[4]为285224人。全县常住人口与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的337172人相比,十年共减少51948人,下降15.41%。
二、户别人口
全县共有家庭户[5]89732户,集体户2950户,家庭户人口为270154人,集体户人口为15070人。平均每个家庭户的人口为3.01人。
三、地区人口
13个镇中,人口超过5万人的镇有2个,1万人至5万人之间的镇有7个,少于1万人的镇有4个。与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13个镇常住人口均有不同程度的减少。人口减少较多的3个镇依次为:油溪镇、隆街镇、上坪镇 ,分别减少9675人、5993人、5272人。
表1各镇人口
四、人口性别构成
全县常住人口中,男性人口为144334人,占50.60%;女性人口为140890人,占49.40 %。总人口性别比(以女性为100,男性对女性的比例)由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的100.14上升为102.44。
13个镇中,人口性别比在105-110之间的镇有7个,在100-105之间的镇有4个,在100以下的镇有2个。
表2各镇人口性别构成
五、人口年龄构成
全县常住人口中,0-14岁人口为71098人,占24.93 %;15-59岁人口为159921人,占56.07%;60岁及以上人口为54205人,占19.00%,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为37664人,占13.21%。与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0-14岁人口的比重提高2.88个百分点,15-59岁人口的比重下降8.71个百分点,60岁及以上人口的比重提高5.83个百分点,65岁及以上人口的比重上升3.50个百分点。
表3全县常住人口年龄构成
全县13个镇中,15-59岁人口比重均低于60%;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比重均超过7%,其中9个镇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比重超过14%。
表4各镇人口年龄构成
六、受教育程度人口
全县常住人口中,拥有大学(指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的人口为19483人;拥有高中(含中专)文化程度的人口为36525人;拥有初中文化程度的人口为110543人;拥有小学文化程度的人口为82917人(以上各种受教育程度的人口包括各类学校的毕业生、肄业生和在校生)。每10万人中拥有大学文化程度的6831人,拥有高中(含中专)文化程度的12806人,拥有初中文化程度的38757人,拥有小学文化程度的29071人。
与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全县常住人口中,15岁及以上人口的平均受教育年限[7]由8.66年提高至9.06年。
表5各镇15岁及以上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
全县常住人口中,文盲人口(15岁及以上不识字的人)为8366人,与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文盲率[8]由3.85%下降为2.93%,下降0.92个百分点。
七、城乡[9]人口
全县常住人口中,居住在城镇的人口为105906人,占37.13 %;居住在乡村的人口为179318人,占62.87 %。城镇人口比重比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提高了4.25个百分点。
注释:
[1]本公报送审稿数据均为初步汇总数据。
[2]普查标准时点为2020年11月1日零时,普查对象是普查标准时点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的自然人以及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外但未定居的中国公民,不包括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短期停留的境外人员。
[3]常住人口包括:居住在本镇街道且户口在本乡镇街道或户口待定的人;居住在本镇街道且离开户口登记地所在的镇街道半年以上的人;户口在本镇街道且外出不满半年或在境外工作学习的人。
[4]全县常住人口是指县内13个镇的人口,不包括居住在县内13个镇的港澳台居民和外籍人员。
[5]家庭户是指以家庭成员关系为主、居住一处共同生活的人组成的户。
[6]指各镇的常住人口占全县人口的比重。
[7]平均受教育年限是将各种受教育程度折算成受教育年限计算平均数得出的,具体的折算标准是:小学=6年,初中=9年,高中=12年,大专及以上=16年。
[8]文盲率是指县内13个乡镇常住人口中15岁及以上不识字人口所占比例。
[9]城镇、乡村是按国家统计局《统计上划分城乡的规定》划分的。
时光轴
RAG信息 | RAG类型 | 操作时间 |
---|---|---|
连平县统计局 连平县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 2021年6月15日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统计法》《全国人口普查条例》规定,我国进行了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2]。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在县委、县政府统一部署下,在各镇各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在全县各级普查机构和普查人员的共同努力下,在广大普查对象的积极配合下,连平县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圆满完成现场登记工作,汇集了丰富翔实的普查数据,取得重要阶段性成果。根据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现将2020年11月1日零时连平县常住人口[3]的基本情况公布如下: 一、常住人口 全县常住人口[4]为285224人。全县常住人口与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的337172人相比,十年共减少51948人,下降15.41%。 二、户别人口 全县共有家庭户[5]89732户,集体户2950户,家庭户人口为270154人,集体户人口为15070人。平均每个家庭户的人口为3.01人。 三、地区人口 13个镇中,人口超过5万人的镇有2个,1万人至5万人之间的镇有7个,少于1万人的镇有4个。与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13个镇常住人口均有不同程度的减少。人口减少较多的3个镇依次为:油溪镇、隆街镇、上坪镇 ,分别减少9675人、5993人、5272人。 表1各镇人口 四、人口性别构成 全县常住人口中,男性人口为144334人,占50.60%;女性人口为140890人,占49.40 %。总人口性别比(以女性为100,男性对女性的比例)由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的100.14上升为102.44。 13个镇中,人口性别比在105-110之间的镇有7个,在100-105之间的镇有4个,在100以下的镇有2个。 表2各镇人口性别构成 | RAG-ES | 2024-09-11 |
五、人口年龄构成 全县常住人口中,0-14岁人口为71098人,占24.93 %;15-59岁人口为159921人,占56.07%;60岁及以上人口为54205人,占19.00%,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为37664人,占13.21%。与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0-14岁人口的比重提高2.88个百分点,15-59岁人口的比重下降8.71个百分点,60岁及以上人口的比重提高5.83个百分点,65岁及以上人口的比重上升3.50个百分点。 表3全县常住人口年龄构成 全县13个镇中,15-59岁人口比重均低于60%;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比重均超过7%,其中9个镇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比重超过14%。 表4各镇人口年龄构成 六、受教育程度人口 全县常住人口中,拥有大学(指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的人口为19483人;拥有高中(含中专)文化程度的人口为36525人;拥有初中文化程度的人口为110543人;拥有小学文化程度的人口为82917人(以上各种受教育程度的人口包括各类学校的毕业生、肄业生和在校生)。每10万人中拥有大学文化程度的6831人,拥有高中(含中专)文化程度的12806人,拥有初中文化程度的38757人,拥有小学文化程度的29071人。 与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全县常住人口中,15岁及以上人口的平均受教育年限[7]由8.66年提高至9.06年。 表5各镇15岁及以上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 全县常住人口中,文盲人口(15岁及以上不识字的人)为8366人,与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文盲率[8]由3.85%下降为2.93%,下降0.92个百分点。 | RAG-ES | 2024-09-11 |
七、城乡[9]人口 全县常住人口中,居住在城镇的人口为105906人,占37.13 %;居住在乡村的人口为179318人,占62.87 %。城镇人口比重比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提高了4.25个百分点。 注释: [1]本公报送审稿数据均为初步汇总数据。 [2]普查标准时点为2020年11月1日零时,普查对象是普查标准时点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的自然人以及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外但未定居的中国公民,不包括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短期停留的境外人员。 [3]常住人口包括:居住在本镇街道且户口在本乡镇街道或户口待定的人;居住在本镇街道且离开户口登记地所在的镇街道半年以上的人;户口在本镇街道且外出不满半年或在境外工作学习的人。 [4]全县常住人口是指县内13个镇的人口,不包括居住在县内13个镇的港澳台居民和外籍人员。 [5]家庭户是指以家庭成员关系为主、居住一处共同生活的人组成的户。 [6]指各镇的常住人口占全县人口的比重。 [7]平均受教育年限是将各种受教育程度折算成受教育年限计算平均数得出的,具体的折算标准是:小学=6年,初中=9年,高中=12年,大专及以上=16年。 [8]文盲率是指县内13个乡镇常住人口中15岁及以上不识字人口所占比例。 [9]城镇、乡村是按国家统计局《统计上划分城乡的规定》划分的。 | RAG-ES | 2024-09-1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