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冈市英山县2006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英山县

共 8001字,需浏览 17分钟

 ·

2006-01-01 00:00

英山县统计局

2006年,是全县经济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取得卓有成效的一年。全县人民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坚持以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四中、五中全会精神为指导,全面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正确的政绩观,紧紧围绕“中国茶叶大县、湖北山区经济强县、大别山生态旅游名县”目标,全面落实“特色立县、项目兴县、工业强县、民营活县”四大关键举措,抢抓机遇,加快发展,全县经济保持持续、协调、较快发展,社会事业取得新进步,城乡居民生活继续得到改善,顺利实现了“十一五”规划的良好开局,为建设和谐文明的新英山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一、综 合

县域经济总量增长较快。初步核算,全年实现英山生产总值206529万元(2005年可比价,下同),比上年增长11.2%,比上年提高1.3个百分点。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93069万元,增长6.0%,比上年提高2.6个百分点;第二产业增加值44398万元,增长15.7%,比上年提高1.0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增加值69062万元,增长16.0%,比上年提高2.6个百分点。人均现价英山生产总值达到5992元,比上年增加820元。结构调整取得新进展,经济运行质效和综合竞争力不断提高。传统产业在改造中提升,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发展较快。

市场物价总水平有所回落。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比上年上涨2.4 %,农业生产资料价格比上年上涨2.4%,商品零售价格上涨2.3%。涨幅分别比上年回落0.1、3.8、0.6个百分点。

经济社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一是经济总量不大,县域经济综合实力不强。二是经济结构有待进一步调整,农业比重相对较大,第二产业发展不够,尤其缺乏大项目和骨干企业的支撑。三是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有待提高,农民增收缺乏长效机制,农民持续增收的难度依然存在;四是市场主体培育不够、特色产业比较优势还未充分显现;五是社会保障任务仍然艰巨,就业、再就业形势较为严峻;六是县乡财政困难,城乡低收入家庭生活比较困难。

二、农  业

农业生产出现较好局面。全年粮食作物种植面积达到27.4千公顷,比上年增加0.06千公顷,增长0.2%。全年粮食产量167307吨,比上年增长1.8%。油料14321吨,比上年增长4.1%。农业特色产业逐步壮大。全年年末茶园实有面积9790公顷,比上年增加419公顷,增长4.5%。其中本年采摘面积6987.3公顷,比上年增加673.3公顷,增长10.7%。全年实现茶叶产量15810吨,比上年增加1054吨,增长7.1%,其增幅比茶园面积增幅高2.6个百分点;全年药材播种面积6.24千公顷,比上年增加0.54千公顷,增长9.5%,药材产量10929吨,比上年减少1382吨,下降11.2%;蔬菜产量达到95557吨,比上年下降14.6%;板栗产量1784吨,比上年下降16.4%;全县年末桑园面积1824公顷,比上年减少19公顷,下降1.0%,蚕茧产量1308吨,比上年增加171吨,增长15.0%。

林业、牧业、渔业生产基本稳定。退耕还林巩固工作成效明显。全年造林面积1133公顷,比上年减少867公顷,下降43.4%。全年实现退耕还林面积600公顷,比上年减少133公顷,下降18.1%。全年出栏肉猪21.54万头,增加1.56万头,增长7.8 %;大牲畜出栏5053头,增加527头,增长11.6%;羊出栏75892只,增加4705只,增长6.6%;家禽出笼125.1万只,比上年增长1.2%;全县新建或扩建畜禽养殖小区3个,其中达到省级生产规模(年出栏肉猪1万头)的牲猪养殖小区2个,累计进入各类畜禽养殖小区的专业大户71个,带动、网络农户6000余户,全县畜禽规模养殖比重达到30%。重大动物疫病防控工作成效显著,全年共投入动物防疫资金达70多万元,规范防疫收费行为,实行部份减免政策,为农民减负增收200多万元。渔业生产稳步增长。全年水产品产量6225吨,增加262吨,增长4.4%。

扶贫开发工作取得新进展。全县共争取重点建设计划22个,其中整村推进扶贫重点村15个,老区建设重点村7个,争取扶贫项目资金885万元,比上年增长19.1%,对全县15个重点村共投入项目资金1679万元,扶持建设31个项目,并已全面竣工验收,对全县22个重点村,共投入1860万元,完善32个扶贫项目的刹尾工作。全县重点村已兴修、改造村级公路74.8公里,其中黑色路面70公里,兴建村部12个,建筑面积1520平方米,新建、整修塘堰116口,新建提水泵站1处,新建农村饮水工程566处,打水井557口,建水塔、水池9处,解决了3500户、8000多人的饮水困难,扶贫搬迁198户,792人,新建沼气池127口,新增以茶叶、板栗、药材为主的经济林基地面积3345亩。

三、工业、建筑业和民营经济

工业生产平稳增长。全县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完成工业产值61106万元,比上年增长8.9%。轻重工业比重由上年的20:80变为23:77,轻工业比重上升约3个百分点。全县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完成增加值18440万元,增长10.85%。年末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家数48家,上交税收过25万元的工业企业20家,比上年增加9家,英山宏达船舶修理有限公司当年上交税金达到382万元,金新龙中药饮片公司、志顺茶场、向龙湾茶场等一批加工企业,已成为支撑农业产业化的龙头,带动一方经济发展。

工业经济效益稳步上升。全县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产品销售收入58299万元,比上年增长7.6%;产品销售率97.37 %;实现利税3675万元,增长3.6%,其中利润860万元,比上年增长641.4%,工业企业的盈利面达到81.3%;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达到131.51%,比上年提高8.27个百分点。

建筑业发展较快。全年实现产值64854万元,增长29.8%,全年竣工面积70.64万平方米,比上年增长42.1%,竣工房屋价值实现64796万元,比上年增长46.2%;实现利税总额3611万元。建筑业企业房屋建筑施工面积108.63万平方米,增长27.0%。

民营经济逐步壮大。全年全县民营经济增加值达到114526万元,民营经济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由上年48.8%提高到53.3%,上升4.5个百分点。其中第二产业比重达到93.5%,全部工业民营经济比重达到98.6%(规模上工业民营企业总产值比重达到98.9%。),第三产业比重达到93.4%。

四、固定资产投资

固定资产投资快速增长。全年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02295万元,比上年增长47.14%,比上年加快26.44个百分点。其中,城镇以上投资实现71797万元,比上年增长69.7%;农村集体投资完成18542万元,比上年增长27.0%;农村私人投资11956万元,比上年增长26.4%。在城镇以上投资中,城镇项目投资66600万元,占城镇以上投资的92.8%,比上年同期增长72.1%;房地产投资5197万元,比上年增长43.48%。

项目建设进展顺利。占河水库整险、管道天然气、莲花小区建设、武英高速、通村油路、中心农贸市场、县水厂改造、金新龙药业、安全饮水工程、桃花冲引水工程、以工代赈、扶贫开发、广播电视村村通、农村沼气等一批项目工程进展顺利。总投资650万元的吴家山龙潭河大同谷漂流项目,已完成投入505万元,主体工程及配套设施基本到位,2006年试漂成功,当年实现营业收入60万元。

招商引资取得成效。全县共引进投资50万元以上项目60个,协议总投资共计13.08亿元,到位资金1.61亿元,已启动实施投资亿元以上项目3个(金新龙中药饮片加工项目总投资1亿元、温泉休闲综合开发项目总投资2亿元,大别山生物科技开发项目总投资1亿元),投资5000万元项目1个(大别山主峰索道项目总投资5000万元)。新引进了志顺茶业、装饰材料生产、大理石开发、温泉休闲综合开发、大别山精制木炭、玉龙砂石、石材板材及异形材加工等资源开发型项目。桃花冲引水发电、中心农贸市场、大别山主峰索道、天然气管道输送等续建项目稳步推进。温泉休闲综合开发、大别山生物科技开发、鹏程建材市场、飞达商业广场、大别山建材城、缫丝生产、山河塑业等新引进项目已启动实施,进展较快。

五、内外贸易

消费品市场比较活跃。全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68920万元,比上年增长13.8%。分城乡看,城市消费品零售额49246万元,增长13.9%;农村消费品零售额19674万元,增长13.5%。分行业看,批发零售贸易业零售额59806万元,增长14.8 %;住宿和餐饮业零售额8364万元,增长7.1%,其他实现零售额750万元,比上年增长13.1%。“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建设取得新进展,我县已正式列为“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建设试点县,并获得28个农家店名额。武汉丽红超市被确定为英山“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建设的龙头企业。茶叶市场、建材市场、现生资源市场、二手车市场、农副产品市场、科技兴贸出口创新、信福工程等建设市场正在加紧申报立项。对全县325家食品生产企业、19个种类进行了检查,建立食品质量安全档案185份,对英山境内的中石化、中石油两大石油经销企业,16个加油站、182个零售点进行了有效监管。

对外贸易有所增长。英山名特优地产品以及五金工具、家俱、服装等工业产品的出口业务进一步拓展,全年完成外贸出口450万美元,比上年增长46.1 %。全年实际到帐外资8万美元,比上年增长60%。已办理进出口经营资格备案登记企业3家。

六、交通、邮电业和旅游

交通运输生产稳步增长。全年完成货运量1923万吨,客运量  280万人,货运周转量18593万吨公里,客运周转量12250万人公里。年末全县公路里程1837公里,其中等级公路通车里程1174公里,建成县道白小线草盘大桥、杨红线北流水大桥,真正实现了全所未有干线公路的畅通无阻。完成省道中大线、县道白小线计4.6公里路段的大中修任务,全力配合武英高速工程,按期完成了英山段征地、拆迁、补偿、清表等阶段性工作。张家咀五级乡镇客运站建成竣工并投入运营。全县列养公路干支线平均好路率达到80.5%,其中干线好路率为96%,养护综合值为79.8。

邮电通信业快速发展。全年邮电业务总量(2000年不变价)7570万元,比上年增长16.1%。其中邮政业务总量1400万元,电信业务总量2970万元,移动通信(含联通公司)业务总量2600万元, 分别增长4.2%、6.1%和34.5%。年末固定电话用户52345户,新增2517户;年末移动电话用户96229户,新增37729户。全县互联网用户发展到11530户,比上年增加2066户。邮政储蓄达到50297万元,占全部储蓄余额的26.9%。

旅游业较快发展。全年国内旅游人数19.1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4163万元,星级饭店个数达到7个,星级饭店客房达到281间,名胜风景区个数达到3个,组织全县景区景点及旅行社负责人参加市旅游局组织的东坡赤壁公园举办的景区景点旅游宣传促销活动,积极参加“东楚杯”鄂东南首届旅游文化节暨鄂东南及周边10大魅力景点展示推介评选活动,为国家旅游局编辑出版介绍旅游景区景点的《中国旅游景区景点大辞典》撰写英山旅游景区景点词条,较系统地介绍了英山丰富的生态旅游资源、红色旅游资源、温泉资源及具有英山特色的旅游商品资源。

七、财政、金融和保险业

财政收入稳步增长。全年财政总收入实现13272万元,比上年增长16.7%;国税部门实现收入3222万元,比上年增长10.5%;地税部门实现收入3878万元,比上年增长17.9%;财政部门实现收入6202万元,同比增长19.1%;国税、地税、财政分别完成年度计划的104.2%、103.4%、105.7%,在财政总收入中地方一般预算收入达到6214万元,同比增长12.1%,占财政收入的比重为46.8%。工商税收、农业四税、社保基金收入对财政收入增长的贡献率分别达到23.5%、23.4%和47.5%。全县纳税超过50万元的大户由上年的10家上升到17家,年纳税额超过100万元的企业有7家,增加3户。财政支出结构进一步调整。财政支出总额26964万元,比上年增长13.9%。一般预算支出22859万元,比上年增加2379万元,增长11.6%。其中,农业支出比上年增长41.4%,企业挖潜改造支出比上年增长12.2%,医疗卫生经费支出比上年增长55.9%,教育支出5072万元,增长13.9%;抚恤和社会福利救济支出315万元,增长15.4%;

金融总体上平稳运行。年末全县金融机构人民币贷款余额61541万元,比年初增加5156万元,增长9.1%;年末全县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余额242364万元,比年初增加40424万元,增长20.0%;其中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187057万元,占各项存款余额的77.2%,比年初增加24699万元,增长15.2%。外币储蓄存款余额为119.38万美元,比年初的125.54万美元减少6.16万美元,下降4.9%。

保险事业稳步发展。全年保费收入4741万元,比上年增长3.2%。其中财险收入501万元,增长4.6%;寿险收入2420万元,增长6.4%。赔付额1523万元,比上年增长31.4%。其中财险赔付328万元,下降6.3%;寿险赔付865万元,增长28.2%。

八、科技、教育、文化、卫生和体育

科学技术取得新进步。全年共争取科技项目11项,其中国家级项目7项,省级项目4项。获全市科技进步奖项目3项,申报各类专利43项,受理39项,其中转化应用投入生产的19项,科技致富示范村由1个拓展到3个,分别建产了100亩茶树良种繁育基地、300亩无公害茶叶、200亩猕猴桃科技示范基地。举办各类科技培训班300期,培训农民4.5万人次,向农民发放科技书籍9000余册。

各类教育加快发展。全县共有普通中学26所,职业高中学4所,小学131所,各类学校总数达到166所。各类学校专任教师总数达到3237人,其中普通中学教师1712人,职业高中160人,小学教师1279人。全县在校学生达到71609人,其中普通中学在校学生33373人,职业高中在校学生4776人,比上年增加1646人,增长52.59%,小学在校学生29104人。学龄儿童入学率达100%,九年义务教育完成率达99.5%,初中毕业生升学率由上年的68%提高到72%。

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继续发展。年末全县共有艺术表演团体1个,文化馆1个,公共图书馆1个,公共图书馆藏书9.5万册,博物馆1个,档案馆1个,剧场影剧院5个;新发现古文化遗址5个,文物保护点5个,古建筑2处,拍照500余张,为文物建档,收集频临消失的英山民歌15首,故事传说23篇,民谣民曲21首,编辑出版了《鄂东歌王》,收集整理英山民歌、民曲、民间锣鼓曲牌1000余首,写成了第一册英山民间文化歌曲集成,文化名人毕升铜像永久伫立在中华世纪坛,在纪念中国电影延辰100周年活动中,有3人荣获国家广播电影电视部金牌奖励。

广播事业稳步发展。全县共有广播电台1座,广播人口综合覆盖率达到92.0%,电视人口综合覆盖率达到93.0%。有线电视入户率达60.0%以上。全年共举行大型系列报道13个,播发新闻稿件2180余条,在省台发稿54条,市台发稿190条。推出各类专栏11个,拍摄专题片27部。全县新上光纤干线165公里,新发展有线电视用户7500户。取缔非法安装地面卫星设施2450余套,有效地规范整顿了全县地面卫星市场秩序。

卫生事业得到加强。年末共有各类卫生机构17个,其中医院、卫生院14个,卫生防疫和防治机构1个,妇幼卫生保健机构1个。各类卫生机构实际拥有病床1024张,共有卫生专业技术人员1479人,其中执业医师、执业助理医师649人,注册护士304人。

体育事业蓬勃发展。群众性体育活动蓬勃开展,参加省级比赛五次,共获5枚金牌、8枚银牌、15枚铜牌,举办单项比赛4次,全民健身活动3次,参加活动的人数累计达到了5000人。参加达标学校321所,参加达标学生38257人,达标学生33796人,达标率占88.3%。积极承办在我县举办的全省第十二届运动会跳水比赛,并为此新建陆上训练房380平方米。

九、人口、人民生活和社会保障

人口总量继续保持低速增长。全县总人口391244人,全年出生人口4727人,人口出生率12.08‰,比上年上升4.12个千分点;死亡人口1892人,人口死亡率4.83‰,比上年下降17.14个千分点;人口自然增长率7.25‰,比上年上升21.26个千分点。全县计划生育率达到96.27%,出生人口性别比(男性为100)达到100:105。

城乡居民收入水平有较大提高。全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6445元,比上年增长10.4%;城镇全部职工年平均工资7486元,增长7.2%,在岗职工平均工资8006元,增长9.1%;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2531元,比上年增长6.8%。

社会保障水平提高。全年为参加养老保险统筹的3360名企业离退休人员发放养金2109万元,为658名机关事业单位离退休人员发放养老金840万元,为2570名失业人员发放失业救济金415万元,发放率均为100%。为1286名医保患者支付医疗费用405万元,为87名工伤生育职工支付工伤生育保险金57万元。全年新增城镇就业人员3105人,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2016人,其中“4050”人员再就业978人。组织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8960人,城镇登记失业率为4.2%。全年社会保险扩面新增参保人员4463人,其中企业养老保险1805人,失业保险1023人,医疗保险1122人,工伤保险144人,生育保险369人。接续养老保险关系4541人。全年共征缴社会保险费4742.4万元,其中企业养老保险费1968万元,机关事业养老保险费1745万元,失业保险费122.4万元,医疗保险费852万元,工伤保险费30万元,生育保险费25万元。全年组织各类技能培训11915人,其中再就业培训1476人,就业前培训2307人,创业培训161人,新技师培训74人,在岗培训2510人。受理劳动争议案件27起,结案26起,结案率为96%。年末全县农村特困户救助由上年的5800人扩面到12000人,2477名五保一并全部纳入了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各类福利院拥有床位2230张,全县享受居民最低生活保障人数达到22300人,比上年增长30.2%。其中城镇低保对象4166户,10250人。

社会治安基本稳定。全年刑事案件立案数349件,民事案件发案数517件,交通事故发生313起,死亡10人,损失额31万元,比上年有所降低,治安案件查处数达到3361起,青少年刑事案犯占全部刑事案犯的比重达到18.8%。

环境保护工作取得成效。坚持拒绝重污染、高能耗的项目来英山,为防治新污染源的产生,关停、治理建设项目6个,补办手续20多个。城区空气质量达到一级标准,饮用水质达标率达到100%。整治污染水源地的重点排污企业,限期治理3家,关停取缔2家。加大环保综合整治力度,检查全县17家医疗企业,下达整改通知10家,处理偷排污染物和擅自闲置污染治理设施的单位4家,对全县5家电镀行业,4家资源开采业,依法进行了整改和惩处,关闲3家无证开采企业,对新建的项目严格按“三同时”要求,督促环保设施建设,并实行全过程监督,有效地防止新污染源的产生。

(以上资料均为初步统计数)

时光轴

RAG12
RAG信息RAG类型操作时间
英山县统计局2006年,是全县经济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取得卓有成效的一年。全县人民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坚持以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四中、五中全会精神为指导,全面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正确的政绩观,紧紧围绕“中国茶叶大县、湖北山区经济强县、大别山生态旅游名县”目标,全面落实“特色立县、项目兴县、工业强县、民营活县”四大关键举措,抢抓机遇,加快发展,全县经济保持持续、协调、较快发展,社会事业取得新进步,城乡居民生活继续得到改善,顺利实现了“十一五”规划的良好开局,为建设和谐文明的新英山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一、综 合县域经济总量增长较快。初步核算,全年实现英山生产总值206529万元(2005年可比价,下同),比上年增长11.2%,比上年提高1.3个百分点。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93069万元,增长6.0%,比上年提高2.6个百分点;第二产业增加值44398万元,增长15.7%,比上年提高1.0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增加值69062万元,增长16.0%,比上年提高2.6个百分点。人均现价英山生产总值达到5992元,比上年增加820元。结构调整取得新进展,经济运行质效和综合竞争力不断提高。传统产业在改造中提升,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发展较快。RAG-ES2024-09-12
市场物价总水平有所回落。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比上年上涨2.4 %,农业生产资料价格比上年上涨2.4%,商品零售价格上涨2.3%。涨幅分别比上年回落0.1、3.8、0.6个百分点。经济社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一是经济总量不大,县域经济综合实力不强。二是经济结构有待进一步调整,农业比重相对较大,第二产业发展不够,尤其缺乏大项目和骨干企业的支撑。三是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有待提高,农民增收缺乏长效机制,农民持续增收的难度依然存在;四是市场主体培育不够、特色产业比较优势还未充分显现;五是社会保障任务仍然艰巨,就业、再就业形势较为严峻;六是县乡财政困难,城乡低收入家庭生活比较困难。二、农  业农业生产出现较好局面。全年粮食作物种植面积达到27.4千公顷,比上年增加0.06千公顷,增长0.2%。全年粮食产量167307吨,比上年增长1.8%。油料14321吨,比上年增长4.1%。农业特色产业逐步壮大。全年年末茶园实有面积9790公顷,比上年增加419公顷,增长4.5%。其中本年采摘面积6987.3公顷,比上年增加673.3公顷,增长10.7%。全年实现茶叶产量15810吨,比上年增加1054吨,增长7.1%,其增幅比茶园面积增幅高2.6个百分点;全年药材播种面积6.24千公顷,比上年增加0.54千公顷,增长9.5%,药材产量10929吨,比上年减少1382吨,下降11.2%;蔬菜产量达到95557吨,比上年下降14.6%;板栗产量1784吨,比上年下降16.4%;全县年末桑园面积1824公顷,比上年减少19公顷,下降1.0%,蚕茧产量1308吨,比上年增加171吨,增长15.0%。RAG-ES2024-09-12
林业、牧业、渔业生产基本稳定。退耕还林巩固工作成效明显。全年造林面积1133公顷,比上年减少867公顷,下降43.4%。全年实现退耕还林面积600公顷,比上年减少133公顷,下降18.1%。全年出栏肉猪21.54万头,增加1.56万头,增长7.8 %;大牲畜出栏5053头,增加527头,增长11.6%;羊出栏75892只,增加4705只,增长6.6%;家禽出笼125.1万只,比上年增长1.2%;全县新建或扩建畜禽养殖小区3个,其中达到省级生产规模(年出栏肉猪1万头)的牲猪养殖小区2个,累计进入各类畜禽养殖小区的专业大户71个,带动、网络农户6000余户,全县畜禽规模养殖比重达到30%。重大动物疫病防控工作成效显著,全年共投入动物防疫资金达70多万元,规范防疫收费行为,实行部份减免政策,为农民减负增收200多万元。渔业生产稳步增长。全年水产品产量6225吨,增加262吨,增长4.4%。扶贫开发工作取得新进展。全县共争取重点建设计划22个,其中整村推进扶贫重点村15个,老区建设重点村7个,争取扶贫项目资金885万元,比上年增长19.1%,对全县15个重点村共投入项目资金1679万元,扶持建设31个项目,并已全面竣工验收,对全县22个重点村,共投入1860万元,完善32个扶贫项目的刹尾工作。全县重点村已兴修、改造村级公路74.8公里,其中黑色路面70公里,兴建村部12个,建筑面积1520平方米,新建、整修塘堰116口,新建提水泵站1处,新建农村饮水工程566处,打水井557口,建水塔、水池9处,解决了3500户、8000多人的饮水困难,扶贫搬迁198户,792人,新建沼气池127口,新增以茶叶、板栗、药材为主的经济林基地面积3345亩。RAG-ES2024-09-12
浏览 58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手机扫一扫分享

举报
评论
图片
表情
推荐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手机扫一扫分享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