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冈市2006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联合创作 · 2006-01-01 00:00

2006年是全面实施“十一五”规划的第一年,也是我市经济社会转入科学发展轨道的关键一年。在这一年里,全市人民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六大、十六届三中、四中、五中和六中全会精神,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积极推进和谐社会建设,紧紧抓住国家促进中部地区崛起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等重大战略机遇,全面落实国家宏观调控政策,继续坚持“全党抓经济,重点抓工业,突出抓招商,着力抓环境”的发展方略,抢抓机遇,加快发展,有效抑制经社会发展中出现的不稳定不健康因素,经济发展呈现速度快、效益好、运行稳的良好态势,社会事业全面进步,民生进一步改善,实现了“十一五”发展的良好开局,为全市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地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一、综合

经济总量继续保持较快增长。初步核算,全市生产总值391.19亿元,比上年增长10%,比上年提高0.7个百分点。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21.14亿元,增长3.8%;第二产业增加值126.21亿元,增长14.1%,;第三产业增加值143.84亿元,增长12.2%。

经济效益显著提高。列入统计监测的614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达135.75%;实现利润总额4.52亿元,比上年增长80.01%;实现利税10.06亿元,比上年增长48.35%。

宏观经济和微观经济在较景气区间运行。从市企调队第四季度景气调查情况看,反映宏观经济运行质量的企业家信心指数为127.4,比上年提高4.58个百分点;反映微观经济运行状态的企业景气指数为124.23,比上年回落1.77个百分点。

经济社会发展中还存在一些突出的矛盾和问题:一是农业发展和农民持续增收的难度加大。农业产业化进程不快,农村公共服务水平不高,促进农民持续增收的长效机制还没有完全建立;二是经济结构性矛盾依然突出。产业结构不够合理,自主创新能力不强,投资与消费比例不够协调,服务业比重偏低,工业产品附加值偏低;三是经济社会发展与资源环境的矛盾比较突出。资源环境压力较大,节能减排和生态环境保护的任务相当艰巨;四是影响社会和谐稳定的因素依然存在。

二、农业

农业生产平稳发展。全年粮食作物播种面积467.3千公顷,比上年增长1.43%;棉花种植面积39.89千公顷,增长16.5%;油料种植面积192.54千公顷,下降2.75%;蔬菜种植面积92.61千公顷,下降0.56%。全年粮食产量284.39万吨,增长0.59%。棉花6.11万吨,增长33.75%。油料40.63万吨,下降0.31%。蔬菜产量214.61万吨,下降8.91%。茶叶产量1.93万吨,增长6.85%。蚕茧0.59万吨,增长6.16%。

全年肉类总产量29.23万吨,下降11.46%。其中猪肉产量22.98万吨,下降12.54%;禽肉产量2.6万吨,下降9.09%。全年水产品产量33.88万吨,增长5.12%。

三、工业和建筑业

工业生产快速运行。全年全部工业增加值100.21亿元,比上年增长16.7%。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增加值58.68亿元,比上年增长25.5%;国有工业增加值7.16亿元,增长16.8%,国有控股企业增加值16.72亿元,增长15.02%;股份制企业增加值35.22亿元,增长30.73%;外商及港澳台商投资企业增加值4.77亿元,增长13.04%。全年完成轻工业增加值27.61亿元,增长31.27%;重工业增加值31.07亿元,增长20.75%。

建筑业增长较快。全市建筑业完成增加值26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5.3%,资质内建筑企业房屋建筑施工面积1058.9万平方米,比上年减少6.58%;资质内建筑企业全年实现利润总额4.26亿元,比上年增长87.67%。

四、固定资产投资

固定资产投资保持了快速增长。全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额达到192.89亿元,按同一口径计算,比上年增长27.9%,其中城镇以上投资达到136.73亿元,比上年增长36.7%。在城镇以上投资中,工业投资规模稳步扩大,全年完成工业投资57.29亿元,占全部城镇以上投资的42%,比上年增长21.8%;在房地产、旅游、交通通讯、文化教育、贸易餐饮等行业投资的拉动下,全年完成三产业投资75.48亿元,比上年增长43.1%,其中房地产投资达到12.17亿元,比上年增长34%。

五、国内贸易和市场物价

消费品市场保持活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完成184.47亿元,增长14.6%,较上年增速快2.5个百分点,是进入本世纪以来增速最快的一年。其中,城市市场实现47.30亿元,增长16.17%;农村市场实现零售额137.17亿元,增长14.07%。批发零售业实现158.87亿元,占零售总额的86.1%,增长14.67%,住宿餐饮业21.26亿元,增长14.80%。

市场物价小幅回落。全市居民消费价格涨幅为2.2%,如期控制在3%以内,较上年回落1.2个百分点。其中,食品类价格上涨2.6%,烟酒类价格上涨1.1%,衣着类价格上涨1.0%,医疗保健和个人用品类价格上涨0.9%,交通通信类价格上涨1.4%,家庭设备用品及维修服务类价格上涨1.8%,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类价格上涨0.1%,居住类价格上涨6.8%,为八大类价格涨幅之首。

六、对外经济

全市全年进出口总额23372万美元,比上年增长27.19%。其中出口额20651万美元,增长31.1%;进口额2721万美元,增长5.3%。全市全年实际利用外资9400万美元,比上年增长34%。

七、交通、邮电和旅游业

全市全年完成交通运输邮电通信业增加值21.16亿元,比上年增长16.63%。

全年公路和水路完成货物周转量234161万吨公里,比上年增长8.6%。其中,公路56420万吨公里,增长8.46%;水运177741万吨公里,增长11.1%。

全年公路和水路完成旅客周转量299968万人公里,比上年增长10.2%。其中,公路299293万人公里,增长10.2%;水运675万人公里,增长22.7%。

全年完成邮电通信业务收入13.76亿元,增长16.5%。其中邮政业务收入1.55亿元,增长11.5%。新增固定电话用户5.51万户,年末达到81.31万户。新增移动电话用户29万户,年末达到138万户。

全年组团国内游460万人次,比上年增长31.43%;全年旅游总收入20亿元,增长11.11%。其中旅游外汇收入139万美元,增长58%。

八、财政、金融和保险

财政收入大幅增长。全市全口径财政收入34.49亿元,增长18.3%;地方一般预算收入15.35亿元,增长16.9%;上划中央收入9.42亿元,增长14.7%;上划省级收入2.05亿元,增长18.8%;基金收入7.66亿元,增长25.8%。财政支出总额66.84亿元,比上年增长30.8%,其中一般预算支出56.16亿元,比上年增长27.5%;基金支出10.68亿元,增长51.4%;农业支出3.72亿元,增长32.5%;教育支出12.23亿元,增长18.4%;医疗卫生支出2.63亿元,增长45.5%;抚恤救济支出4.12亿元,增长99.3%。

年末全市金融机构本外币各项存款余额444.51亿元,比年初增加79.52亿元。其中,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342.16亿元,比年初增加48.47亿元。年末本外币各项贷款余额224.97亿元,比年初增加20.52亿元。

全年保险机构保费收入7.48亿元,比上年增长18.5%。其中寿险保费收入6.16亿元,增长18.3%;财产险保费收入1.32亿元,增长20%。支付各类赔款及给付1.1亿元,增长6.4%。

九、教育和科学技术

教育事业继续发展。全市普通高等教育招生0.87万人,在校生2.65万人。各类中等职业教育(不含技工学校)招生4.78万人,增长63.1%;在校生8.92万人,增45.7长%。全市普通高中招生6.03万人,在校生17.8万人。初中招生13.71万人,在校生44.18万人。小学招生8.09万人,在校生57.24万人。小学学龄儿童入学率99.98%。幼儿园在园幼儿5.48万人。

科技研究开发硕果喜人。全市取得重大科技攻关项目20个,重点新产品10项,高新技术产业化5项,火炬计划3项,成果推广3项,科技兴贸3项,中小企业创新基金7项。国家农业科技成果转化3个。高新企业认定数7个,信息平台1个,制造企业信息化2个。

十、文化、卫生和体育

年末全市共有各类专业艺术表演团体11个,群众艺术馆、文化馆12个,县级及以上公共图书馆12个,博物馆、纪念馆14个。全市有广播电台11座,中短波广播发射台和转播台2座,电视台10座。广播人口覆盖率和电视人口覆盖率分别达96.72%和96.11%。

年末全市共有各类卫生机构244个,其中医院45个、卫生院155个,卫生防疫和防治机构11个,卫生监督机构4个,妇幼保健机构10个。拥有医院、卫生院床位11038张,各类卫生技术人员18107人。其中执业医师5914人,注册护士5018人,卫生防疫和防治机构人员941人,卫生监督人员113人。

全民健身活动在全市广泛深入地开展。全市共举办100人以上参加的各种全民健身活动120次左右,参加全民健身活动15万人次。全年共举办运动会80次,参加各项省运会年度比赛,共获9枚金牌,10枚银牌,17枚铜牌。

十一、人口、人民生活和社会保障

2006年年末全市总人口728.94万人,非农业人口165.85万人,常住人口675.64万人,出生率7.44‰,死亡率4.11‰,自然增长率3.33‰。

全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6981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2861元,比上年分别增长9.8%和8.22%。全部职工年平均工资9043元,比上年增长19.1%,在岗职工年平均工资10296元,增长11.1%。

全市城镇登记失业率为4.23%。年末全市参加养老保险40.06万人,比上年增长9.25%;失业保险20.96万人,比上年增长3.51%;医疗保险32.46万人,增长8.09%。

全年全市共投入救灾款2642万元。全市农村、城镇福利机构190个,已保五保对象4.03万人。到2006年底,全市城镇享受低保救济的困难群众达14.47万人,农村特困户救济人员18.14万人,共发放低保救助金1.42亿元。

注:1、本公报数均为初步统计数,最终核实数以《2007年黄冈统计年鉴》刊发数据为准。

2、全市生产总值和各产业增加值绝对数按现行价格计算,增长速度可比价格生产总值计算。

时光轴

RAG8
RAG信息RAG类型操作时间
2006年是全面实施“十一五”规划的第一年,也是我市经济社会转入科学发展轨道的关键一年。在这一年里,全市人民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六大、十六届三中、四中、五中和六中全会精神,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积极推进和谐社会建设,紧紧抓住国家促进中部地区崛起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等重大战略机遇,全面落实国家宏观调控政策,继续坚持“全党抓经济,重点抓工业,突出抓招商,着力抓环境”的发展方略,抢抓机遇,加快发展,有效抑制经社会发展中出现的不稳定不健康因素,经济发展呈现速度快、效益好、运行稳的良好态势,社会事业全面进步,民生进一步改善,实现了“十一五”发展的良好开局,为全市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地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一、综合经济总量继续保持较快增长。初步核算,全市生产总值391.19亿元,比上年增长10%,比上年提高0.7个百分点。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21.14亿元,增长3.8%;第二产业增加值126.21亿元,增长14.1%,;第三产业增加值143.84亿元,增长12.2%。RAG-ES2024-09-10
经济效益显著提高。列入统计监测的614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达135.75%;实现利润总额4.52亿元,比上年增长80.01%;实现利税10.06亿元,比上年增长48.35%。宏观经济和微观经济在较景气区间运行。从市企调队第四季度景气调查情况看,反映宏观经济运行质量的企业家信心指数为127.4,比上年提高4.58个百分点;反映微观经济运行状态的企业景气指数为124.23,比上年回落1.77个百分点。经济社会发展中还存在一些突出的矛盾和问题:一是农业发展和农民持续增收的难度加大。农业产业化进程不快,农村公共服务水平不高,促进农民持续增收的长效机制还没有完全建立;二是经济结构性矛盾依然突出。产业结构不够合理,自主创新能力不强,投资与消费比例不够协调,服务业比重偏低,工业产品附加值偏低;三是经济社会发展与资源环境的矛盾比较突出。资源环境压力较大,节能减排和生态环境保护的任务相当艰巨;四是影响社会和谐稳定的因素依然存在。RAG-ES2024-09-10
二、农业农业生产平稳发展。全年粮食作物播种面积467.3千公顷,比上年增长1.43%;棉花种植面积39.89千公顷,增长16.5%;油料种植面积192.54千公顷,下降2.75%;蔬菜种植面积92.61千公顷,下降0.56%。全年粮食产量284.39万吨,增长0.59%。棉花6.11万吨,增长33.75%。油料40.63万吨,下降0.31%。蔬菜产量214.61万吨,下降8.91%。茶叶产量1.93万吨,增长6.85%。蚕茧0.59万吨,增长6.16%。全年肉类总产量29.23万吨,下降11.46%。其中猪肉产量22.98万吨,下降12.54%;禽肉产量2.6万吨,下降9.09%。全年水产品产量33.88万吨,增长5.12%。三、工业和建筑业工业生产快速运行。全年全部工业增加值100.21亿元,比上年增长16.7%。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增加值58.68亿元,比上年增长25.5%;国有工业增加值7.16亿元,增长16.8%,国有控股企业增加值16.72亿元,增长15.02%;股份制企业增加值35.22亿元,增长30.73%;外商及港澳台商投资企业增加值4.77亿元,增长13.04%。全年完成轻工业增加值27.61亿元,增长31.27%;重工业增加值31.07亿元,增长20.75%。RAG-ES2024-09-10
浏览 60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手机扫一扫分享

分享
举报
评论
图片
表情
推荐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手机扫一扫分享

分享
举报